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华支睾吸虫病 疾病英文名称: clonorchiasis sinensis 疾病别名: 肝吸虫病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华支睾吸虫病 疾病英文名称: clonorchiasis sinensis 疾病别名: ...
养生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 sinensis)俗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引起的寄生虫病。其临床特征为精神不振、上腹隐痛、腹泻、肝肿大等,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石症及肝硬化等并发症,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
有传染性。
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哺乳动物(猫、犬、猪等)和人为主要传染源。
人因进食未煮熟而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如麦穗鱼或虾而感染。感染方式因生活习惯、饮食嗜好而有所不同。但多因生食淡水鱼、虾,也有由于烤、烧、炒、煎小型鱼类不熟而感染。此外,用切生鱼肉的刀及砧板切熟食,用盛生鱼的器皿盛食,甚至饮用囊蚴污染的生水也可受染。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率高低与居民的生活、卫生习惯及饮食嗜好有密切关系。
本病为感染华支睾吸虫所致,可通过食用带有华支睾吸虫的食物而感染。感染方式因生活习惯、饮食嗜好而有所不同,但多因生食淡水鱼、虾而感染。华支睾吸虫进入人体后,可大量繁殖,虫数可达数千条以上,使肝内胆管及其分支均充满虫体和虫卵,可发生胆管阻塞、胆汁淤积等病变;也可导致胆管的局部损害和黏膜脱落,引起局部胆管的炎症、继发性细菌感染等病变。
1、华支睾吸虫的生物学特性
该病由感染华支睾吸虫引起,华支睾吸虫属于吸虫类。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内的中、小胆管内,有时移居较大胆管或胆总管。产卵后,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消化道内孵出毛蚴,并穿过肠壁向肝脏移行,经胞蚴、雷蚴的无性增殖阶段产生大量尾蚴。尾蚴成熟后自螺体逸出,在水中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体内发育为囊蚴。终宿主(人或哺乳动物)因食入未煮熟的淡水鱼、虾而受染。囊蚴在人或哺乳动物胃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后,幼虫在十二指肠内脱囊逸出,继而从胆总管或穿过肠壁经腹腔进入肝脏,在肝内的中、小胆管内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囊蚴到成虫成熟产卵需1个月左右,成虫在人体内的寿命可长达2~30年。
2、致病机制
华支睾吸虫主要寄生在人肝内中小胆管,但也可在胆总管、胆囊、胰腺管甚至十二指肠或胃内发现。寄生于人体的虫数一般为数十条至数百条。感染轻者,无肉眼可见病变,无临床症状。感染较重者,虫数可达数千条以上,肝内胆管及其分支均充满虫体和虫卵,可发生胆管阻塞、胆汁淤积等病变。虫体可导致机械性阻塞;虫体还可以以胆管的上皮细胞为食并且吸血,从而导致胆管的局部损害和黏膜脱落,虫体代谢产物和虫体直接刺激引起局部胆管的炎症、继发性细菌感染,其发病海域宿主的年龄、营养、抵抗力以及其他疾病的并存等有关。
喜食生食、喜饮生水。
本病一般起病缓慢,在发病前可有1~2个月的潜伏期。发病后感染者可出现腹胀、腹痛、腹泻、头晕、乏力、发热、肝区疼痛、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可引起侏儒症。部分患者还可产生囊结石、胆囊炎、胰腺炎等并发症。
1、轻度感染者不出现症状或仅在食后上腹部有重压感、饱胀、食欲缺乏或有轻度腹痛,容易疲劳或精神欠佳。
2、普通感染者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缺乏、腹部不适,肝区隐痛、腹痛、腹泻较常见。24%~96.3%的病例有肝肿大,以左叶明显,表面似有不平,有压痛和叩击痛。部分患者伴有贫血、营养不良和水肿等全身症状。
3、较重感染者除普通感染者症状外,可伴有头晕、失眠、疲乏、精神不振、心悸、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个别患者因大量成虫堵塞胆总管而出现梗阻性黄疸。
4、严重感染者常可呈急性起病。潜伏期短,仅15~26天。患者突发寒战及高热,体温高达39℃以上,呈弛张热。食欲缺乏、厌油腻食物、肝大伴压痛,有轻度黄疸,少数出现脾大。数周后急性症状消失而进入慢性期,表现为疲乏、消化不良等。
5、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发展为肝硬化时,可出现黄疸及门脉高压表现,如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水等。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可引起侏儒症。
1、急性胆管炎和胆囊炎
急性胆管炎和胆囊炎为最常见的并发症。有疫区居住、旅游史且生食鱼(虾)史的患者,粪检即使没有发现虫卵,也不能排除华支睾吸虫感染导致的胆管炎。
2、胆结石
华支睾吸虫与胆结石的形成有明显的关系。虫卵、死亡的虫体、脱落的胆管上皮细胞可成为结石的核心或诱发结石形成。
3、胰腺炎及糖尿病
成虫阻塞胰管可引起胰腺炎,少数患者伴有糖尿病。
4、肝癌及胆管癌
长期成虫寄生可诱发肝胆管癌。原发性肝癌尸检,其中约23%有肝吸虫寄生,并确定系由肝吸虫引起的原发性肝癌。
入院后,医生一般会要求进行血常规、粪常规、肝功等常规检查,以及后续针对腹部症状的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医生了解相应病情后,可能会要求进行虫卵检查、间接细胞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病原学检查来查找病因。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加,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在10%~40%之间。个别病例出现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可有轻度贫血。
2、肝功
肝功能轻度损害。多为轻至中度转移酶升高,黄疸少见。在重度感染者及有肝、胆并发症者,特别是儿童营养不良时,γ-谷氨酰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升高。
3、虫卵检查
粪便和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发现虫卵是确诊华支睾吸虫病的直接依据。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发现虫卵机会多于粪检。但前者操作较为困难,临床多不使用。因虫卵较小,直接粪便镜检阳性率较低,临床多用集卵法检查。并多次检查,至少每天1次,连续3天检查粪便。
4、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主要用于感染程度较轻者,或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常用的方法有成虫纯C抗原皮内试验(ID)、间接细胞凝集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因有假阳性存在,不能排除既往感染,不应仅根据抗体阳性进行现症诊断。
1、B超
B型超声波检查华支睾吸虫病患者时,在超声像图上可见多种异常改变。肝内胆管壁回声发生改变,胆管壁回声增多、增粗、增强、呈小等号样,肝内胆管轻度扩张或呈弥漫性扩张,胆管结石或局部见钙化点。肝脏轻度增大,肝内回声增粗、增强,分布不均匀。胆囊壁增厚,合并结石,胆囊息肉。胆囊内有可飘动、不伴声影的细管状高回声带,囊内出现粗大或细小的散在光点。
2、CT
在CT照片上,华支睾吸虫病所致的肝内胆管的改变特征是:胆管扩张由周边小胆管向肝门区发展及Ⅲ级以下胆管扩张,尤其是被膜下小胆管扩张,肝外胆管无明显扩张。肝边缘部小胆管细枝状、小囊状扩张是特异性征象。少数病例胆囊内可见不规则组织块影。因此认为CT是本病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相关的检查等,多可对疾病进行诊断。
1、异形吸虫病
由异形吸虫或横川后殖吸虫等所引起。这些吸虫也是通过生食或食未煮熟的淡水鱼而感染,虫卵与华支睾吸虫卵极相似,可通过粪检虫卵鉴别。临床上,当反复投以驱虫药后,虫卵仍不转阴时,可考虑进行十二指肠液引流检查,如未获得虫卵,应考虑异形吸虫感染。
2、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损害明显,病毒性肝炎血清抗原抗体阳性,粪检找不到华支睾吸虫卵可鉴别。
3、单纯性消化不良
单纯性消化不良患者,无生食或食未煮熟鱼虾史,食后胃部不适,亦伴有腹泻,但多无肝大,粪中无虫卵,但可见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4、胆囊炎、胆石症
华支睾吸虫所引起的胆囊炎、胆石症应与胆石症合并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炎相鉴别,它们的临床症状相似,但后者感染中毒症状多较为明显。粪便检查是否发现虫卵是最重要的区别。
患者入院后应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待病情明确后可给予吡喹酮、阿苯达唑等药物进行驱虫治疗,必要时可行手术进行治疗。
对重症感染并伴有较重的营养不良和肝硬化患者,应先予以支持疗法,如加强营养、保护肝脏、纠正贫血等,待全身情况好转时再予以驱虫治疗。
1、吡喹酮
是本病的首选药物,具有疗效高,毒性低,反应轻,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快等优点。此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轻微而短暂,但当胆管内华支睾吸虫被大量驱出时,有时可引起胆绞痛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虫卵阴转率几乎达100%。
2、阿苯达唑(肠虫清)
对本病亦有较好疗效。虫卵阴转率可达95%以上。
吡喹酮、阿苯达唑(肠虫清)
患者并发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或胆道梗阻时,即予手术治疗。继发细菌感染者,同时加用抗菌药物,术后应继以病原治疗。
华支睾吸虫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6-8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轻症患者经过治疗,预后良好。合并病毒性肝炎者,可加重肝炎的症状、延长病程,肝功能不易恢复正常。重度感染和病程较长的重症患者,出现肝硬化、腹水或伴有病毒性肝炎等合并症时,治疗比较困难,但经驱虫治疗后,一般情况和肝脏病变也可好转。
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可引起侏儒症。
一般不可自愈。
病情轻者,经积极有效治疗可得到治愈。
未有相关数据统计。
彻底治疗后,病原体可被完全消除。
一般不会复发,但有再感染的可能。
患者可因疾痛而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心里,家属应当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关心,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用药时应谨遵医嘱,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在家休养时应注意休息,防寒保暖;饮食上可适当补充营养,食用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尽量避免食生食、饮生水。
严重患者有紧张、恐惧、焦虑心理,应给予精神安慰,帮助患者了解病情,与患者共同克服疾病。
应用吡喹酮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头痛、头昏、眩晕、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疹、精神异常及过敏性休克等反应。这类反应一般于服药后1~2小时出现,24小时后减轻或消失,在此期间应加强观察。
1、要适当休息,以减少身体消耗,保持良好睡眠
2、防寒保暖,根据气温增添衣物,预防感冒。
3、手术者应注意保持伤口局部清洁,定期换药,按时拆线,避免感染。
遵医嘱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保证能量供给,可食用一些高热量、高蛋白质的易消化食物。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有畜肉、禽肉、蛋类及鱼、虾、蟹等;还有大豆类,包括黄豆、大青豆和黑豆等,其中以黄豆的营养价值最高。
2、补充各种维生素,调节生理功能,维持人体正常代谢。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主要是蔬菜和水果,比如胡萝卜、番茄、柿子、西蓝花、菠菜、莴苣、青豌豆、橙子、杏、红薯等。
3、多饮水,增强代谢。
4、有贫血者,可使用含铁丰富的食物。
尽量避免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食,不饮生水。
1、控制传染源
应开展对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治疗患者及病畜,以控制或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粪便及水源管理,不用未经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不随地粪便;不在鱼塘上或河旁建厕所。应禁止用粪便喂鱼,防止虫卵污染水源。
3、保护易感染者
开展卫生宣教,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食生的或未熟透的淡水鱼、虾。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