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脾胃湿热 疾病别名: 中焦湿热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脾胃湿热 疾病别名: 中焦湿热 疾病概述: 脾胃湿热,又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邪气停留脾胃...
养生
脾胃湿热,又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邪气停留脾胃,从而影响脾胃功能。主要病因是饮食不当和环境湿热。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胃痛、烧心、反酸、恶心、口苦、食欲不振、大便不畅等。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胆石症等。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
本病主要与饮食不当、环境湿热有关。
1、饮食不当:喜欢吃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日久导致胃火强盛,脾的运化功能减弱生湿,火热与湿结合,生出湿热。
2、环境湿热:长期居住于江南、广东、福建等潮湿闷热的地方,导致湿热邪气不断入侵体内,积攒日久而生病。
脾胃湿热主要表现为腹胀、胃痛、烧心、反酸、恶心、口苦、食欲不振、二便异常等消化道症状,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
1、腹胀、胃脘疼痛、烧心(胃脘处有灼热感),特别是在吃甜食之后容易出现反酸。
2、食欲不振、恶心、口干口苦、口渴但不想喝水。部分患者可自觉口甜,但口中黏腻。
3、小便量少而排出困难、小便颜色深,大便不畅。
4、全身乏力,特别是自觉四肢沉重。可伴发热、心烦等症状。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5、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
脾胃湿热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慢性腹泻,易造成患者营养不良。脾胃湿热患者由于营养障碍,机体抵抗力减弱,易并发各种感染性疾病。
医生除了进行望闻问切等体格检查外,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超声检查、X线、CT、内镜检查、胃功能检查等。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情况、仔细询问病史、进行脉诊等。
1、血常规:了解有无消化道出血及贫血。
2、粪便隐血试验:了解患者有无消化道出血情况。
3、其他:包括胃液分析、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1、内镜检查:主要除外食管、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2、胃功能检查:对症状严重的患儿,必要时,可对胃排空能力及感知功能进行评估。包括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测定等。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用于明确肝、胆、胰等器官有无病变。
2、X线检查:胃肠X线钡餐造影检查用于了解患者胃肠情况,以便更好地评估病情。
3、CT检查:腹部CT扫描可以了解腹腔气管有无感染、占位、畸形、结石、梗阻、穿孔、积液。
通常医生根据望闻问切即可确诊。必要时,可结合血常规、超声、CT、内镜等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帮助判断病情。
脾胃湿热需与肝胆湿热相鉴别。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均可由饮食不当和湿热环境所致;二者都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脾胃症状,二者均可出现黄疸(皆为阳黄),望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但二者的湿热偏重不同。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明显,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且肝胆湿热还有胁肋部胀痛;男性可出现阴囊湿疹、潮湿,睾丸肿胀、坠痛;女性可出现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
脾胃湿热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主要治疗方法为中药治疗、中成药治疗、针灸治疗。
1、中药治疗:常用方药为甘露消毒丹加减,包括黄连、黄芩、栀子、茵陈、茯苓等中药。
2、中成药治疗:常用中成药为甘露消毒丸、葛根芩连片等,可以健脾和胃,清热利湿。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要私自去药店购买服用。
甘露消毒丸、葛根芩连片
针灸治疗:一般选用中脘、内关、足三里、天枢、公孙、水分、脾俞、胃俞等穴位进行治疗。伴随其他症状者,医生会辨证配穴治疗。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脾胃湿热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与能否解除致病原因、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以及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脾胃湿热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可有全身倦怠、乏力等症状,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甚至造成情绪上的问题。严重者甚至可有癌变风险。
脾胃湿热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甚至治愈。若脾胃湿热日久,则病程较长,治疗难取速效,但只要精心调治亦能治愈。
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地治疗后,可获得治愈。
治疗后,若患者仍存在饮食不节、环境湿热、情绪失调等情况,则可导致湿热复发。
日常需要避免辛辣油腻饮食、保持空气干燥清爽、增加运动量,还可以进行穴位保健。
心情抑郁或暴躁会影响胃肠功能,影响消化、吸收,所以需要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1、生活有规律,不要熬夜。
2、居住环境保持干燥不可过于潮湿,夏季注意防暑。
3、不要久坐不动,需要增加每天活动量,重视体育锻炼,可进行散步、做操、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增加胃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脾胃湿热者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荤素搭配合理。还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1、多食用西瓜、冬瓜、苹果、绿豆、红豆、薏米、莲藕、霸王花等滋阴清热利湿之品。
2、平日可选用白茅根10g或茵陈10g煮水,做代茶饮。
3、夏日适当多食用绿豆粥或平日多食用薏米粥。
1、避免高糖、高脂肪,容易生化湿热、阻碍脾胃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等。
2、不要吃辛辣刺激、生冷等食品。
3、忌吸烟、饮酒。
1、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肠负担。如热量摄入不足,可用干稀搭配的加餐办法补充。
2、食物要细、碎、软、烂。烹调方法多采用蒸、煮、炖、烩与煨等。
3、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
脾胃湿热主要通过避免湿热和增强体质来进行预防。
1、经常开窗通风,使房间充满阳光,保持房间干燥。
2、夏天注意避免中暑。
3、加强锻炼,可通过快走等运动出汗,增强消化功能和抗病能力。
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喝水。避免油腻辛辣饮食,忌烟酒。
5、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6、积极治疗原发病。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