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疾病英文名称: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 疾病别名: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疾病英文名称: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
养生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引起各种胃肠道症状的一种少见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过敏有关,常累及胃窦和近端空肠,若累及结肠,以盲肠和升结肠多见,还会累及食管、肝脏、胆道等。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黏膜和黏膜下层,甚至肌层和浆膜层,胃肠道水肿增厚,但大多数情况下无腺体破坏为典型特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随炎症累及肠壁层次不同而异,可表现为腹痛或不适、恶心、呕吐、腹水等。
1、基于部位分类
(1)局限性:多见于中老年,病变仅累及胃,约占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26%,此型又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胃窦部最常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等,胃内的肿块可以导致恶变或胃流出道梗阻。
(2)弥漫性:多见于中青年,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发作有规律,可能与进食某些食物有关,约50%患者可出现肠梗阻表现。
2、基于浸润程度分类
(1)黏膜型:病变主要累及胃肠黏膜,胃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嗜酸细胞浸润。患者可有过敏性病史,血IgE浓度升高及血清白蛋白降低,其临床表现为胃肠道蛋白丢失、贫血、吸收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
(2)肌层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肌层,较少见,胃肠壁增厚、僵硬、呈结节状,常为局部病变,但有时也可弥漫累及胃和小肠。其临床表现为梗阻,这种梗阻有时需要手术治疗。另外,还偶有胃肠道出血和痿管形成。
(3)浆膜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浆膜层,常常全层均累及,浆膜增厚并累及肠系膜淋巴结,引起腹膜炎和腹水,腹水中有大量嗜酸细胞。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膜炎、腹水和腺体病,其中腹水较常见,对激素治疗反应较好,文献报道本型还可合并胆管炎、胰腺炎、嗜酸性脾炎、急性阑尾炎、巨大十二指肠溃疡等。
无传染性。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的疾病。目前世界各国的患病率为每100000人口中1~20例。但是,由于本病为良性自限性疾病,部分患者可自愈或经对症治疗缓解,真实发病率可能被低估。
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患者年龄跨度可从婴儿到老年人,发病年龄从25天至77岁均有文献报道,多见于30~50岁。
2、男性稍多于女性,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倍。
3、有家族史和过敏史的患者发病风险高。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病因迄今未明,一般认为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变态反应所致,近半数患者个人或家族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或荨麻疹病史。
一般认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变态反应所致。某种特殊过敏原与胃肠敏感组织接触后,在胃肠病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释放出组胺类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胃肠黏膜充血、水肿、嗜酸粒细胞浸润以及胃肠平滑肌痉挛和黏膜分泌增加,从而引起一系列胃肠症状。
遗传与体质是本病主要的危险因素,近半数患者有家族史或过敏性疾病病史。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与病变部位及浸润程度有关,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腹痛或不适、恶心、呕吐、肠梗阻、腹水等慢性症状,如累及肝胆系统,则可出现黄疸。
1、食管并发症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食管肌层,引起贲门失弛缓症,浆膜层病变型累及食管通常表现为胃食管反流和食管狭窄,累及食管还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食管炎。
2、胃并发症
胃部病变常表现为溃疡或幽门梗阻。
3、肠道并发症
小肠累及则可引起腹水或肠绞痛,结肠受累表现为结肠炎、阑尾炎、肠梗阻或穿孔,左半结肠受累时可引起肠套叠梗阻,黏膜层病变型患者病变广泛时可出现小肠吸收不良、蛋白丢失性肠病等。
4、其他
病变累及肝脏和胆道系统可出现肝炎和胆囊炎,脾、胰亦可因嗜酸细胞浸润而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黏膜层病变型患者病变广泛时可出现缺铁性贫血等全身表现。
1、约半数患者合并哮喘、湿疹及过敏性鼻炎等。
2、儿童及青少年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青春期延迟、闭经等。
3、成人可出现吞咽困难、体重降低。
出现剧烈的腹部疼痛,且难以忍受,感觉痛如刀绞难以忍受甚至出现晕厥等,须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1、反复出现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便秘。
2、出现排便、排气困难。
3、出现不明原因贫血、脸色苍白、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需于消化内科就诊。
3、需要进行手术者,可于胃肠外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考虑进行胃镜或肠镜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6~8小时。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的大便平时正常吗?偏干还是偏稀?
4、您有对什么药物或食物过敏吗?过敏的反应是怎样的?
5、您以前有过胃肠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
6、您平时喝酒、抽烟吗?
7、请问您的家属亲人有没有相似病史等?比如过敏史或者相关胃肠疾病史?
8、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这是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吗?需要住院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
4、我需要做胃镜检查吗?会有损伤吗?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治疗费用如何?哪些费用在医保范围内?
8、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血常规,观察患者血嗜酸粒细胞计数是否升高,其次还可能建议做粪便常规、腹水检查、上消化道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超声、内镜检查和活检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的压痛,伴腹水的患者腹部叩诊可闻及移动性浊音。
1、血常规
患者可能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同时白细胞计数以及嗜酸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增高。
2、便常规
用于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可有大便隐血阳性,另外还可见到夏科莱登结晶,常见于严重黏膜层病变。
3、粪便免疫化学检测
可以通过收集24小时的粪便检测α抗胰蛋白酶判断消化道中蛋白的丢失情况,从而分析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正常值为0~54mg/dl,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患者该值往往会升高。
4、腹水检查
患者在排空尿液后进行腹腔穿刺,可取平卧、半卧或稍左侧卧位,一般会在左下腹穿刺,医生在局部注射麻醉药物后,使用穿刺针抽取引流腹腔积液,之后对腹水进行检测,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胃镜或肠镜下取活检:病理可见受累胃肠道黏膜有局灶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织水肿及纤维化,黏膜活检病理嗜酸性粒细胞食管>15/高倍镜视野(HPF),胃、十二指肠及回肠>20~30/HPF,结肠>20~50/HPF,支持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诊断。
1、胃镜检查
(1)检查操作:检查前需要禁食6~8小时。患者口服药物后,医生会将一根带有摄像头的细长管子从口腔插入食管,到达胃与十二指肠。患者按要求深呼吸,配合吞咽动作可减少恶心,有助于插管。
(2)检查结果:胃镜检查可见受累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增厚或有肿块,并取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2、肠镜检查
(1)检查操作:需患者提前口服肠道清洁剂,直至排便呈清水样,排空肠道,并在检查前禁食6~8小时。肠镜是一根带有摄像头的细长管子,从肛门进入肠道内观察。医生会将肠镜前端涂上润滑剂后,患者按照要求张口呼吸,放松肛门括约肌,医生按压镜头,使镜头滑入肛门,逐段缓慢插入肠镜。
(2)检查结果:肠镜检查可见受累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增厚或有肿块,并取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1、腹部X线
嗜酸性胃肠炎的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60%患者的X线表现可完全正常。
2、上消化道造影
为了明确胃黏膜更详细的情况,医生可能建议做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前患者需服用一定剂量的钡剂,然后在X线下进行检查。可见胃窦部僵硬、黏膜皱襞增宽,伴或不伴结节样充盈缺损,可见小肠扩张、增厚及环状皱襞。
3、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可见胃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腹水。
4、腹部超声
肌层病变型的超声表现为胃肠壁增厚并呈多层回声,浆膜层病变型超声可发现浆膜层增厚和腹腔积液。激素治疗后异常的超声表现消失,与外周血嗜酸细胞水平恢复正常同步。
5、放射性核素
为了获取胃肠道的功能图像,医生可能建议做放射性核素试验。检查前患者需服用一定剂量的显像剂,放射性测量仪器在体外进行探测。可以评估疾病累及的广泛性,以及对治疗的反应。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血常规、影像学和内镜加活检病理检查的结果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肠道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性增多症、嗜酸性肉芽肿等疾病。
1、Talley提出的标准
(1)存在胃肠道症状。
(2)活检病理显示从食管到结肠的胃肠道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部位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或有放射学结肠异常伴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除外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外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结缔组织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Crohn病、淋巴瘤、原发性淀粉样变性、Menetrier巨大肥厚性胃炎等。
2、Leinbach提出的诊断标准
(1)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
(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组织学证明胃肠道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浸润。
1、肠道寄生虫感染
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钩虫、蛔虫、旋毛虫、华支睾吸虫、包虫等所致的寄生虫病,可以引起各种非特异性消化系统症状,同时由于蠕虫在组织中移行引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程度与虫体,特别是幼虫侵入组织的数量和范围相平行,当蠕虫移行停止后,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症多消失。通过反复多次粪便检查,可进行鉴别。
2、嗜酸性肉芽肿
多见于50~60岁患者,最常累及胃窦和小肠,呈局限性肿块,以幽门梗阻或肠套叠为主要临床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不增多,患者多无过敏史。病理组织检查为嗜酸性粒细胞混于结缔组织基质中,病理学特点为黏膜下层的结节或息肉内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沿毛细血管有大量成纤维细胞向心性增生,伴有不同程度的嗜酸细胞浸润。
3、嗜酸性粒细胞性增多症(HES)
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性疾病,可以累及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性增多症和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有时很难鉴别,嗜酸性粒细胞性增多症可累及肝脏、胃肠道,弥漫性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也可累及胃肠道外的器官。可根据患者病史、过敏史、影像学检查、胃镜、肠镜等进行鉴别。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避免接触过敏原,抑制变态反应,达到缓解症状、清除病变的目的。目前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尚无特效治疗。对于有食物过敏因素的患者,可考虑从饮食中剔除过敏食物。饮食治疗对儿童效果较好,尤其是黏膜层病变型患者,而在成年患者常不理想。对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或有应用激素禁忌证的患者,可应用要素饮食,要素饮食尤其适用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引起的生长发育迟缓。必要时可用胃肠外营养。
应尽量避免引起过敏的食物。对于确定的或可疑的过敏食物或药物,应立即停止食用。没有食物和药物过敏史者,可采取序贯法逐个排除可能引起致敏的食物,诸如牛奶(特别在儿童)、蛋类、肉类、海虾、麦胶制品以及敏感的药物。许多患者在从饮食中排除有关致病食物或药物后,腹部疼痛和腹泻迅速改善,特别是以黏膜病变为主的患者,效果更明显。
1、糖皮质激素
能够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对本病有良效。可以选择布地奈德、泼尼松等,布地奈德不良反应较少。效果不佳时亦可选用或联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
2、抗过敏药物
(1)抑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5作用的抗过敏剂,例如甲磺司特和抗白细胞介素5单克隆抗体,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色甘酸二钠可防止组胺释放而发挥抗过敏作用,合并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丁苯哌丁醇等)亦可收到一定效果。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副作用较为严重者可改用色甘酸钠治疗。
3、其他
肥大细胞稳定剂酮替酚以及白三烯受体拮抗药孟鲁司特能取得临床缓解,达到外周血嗜酸细胞水平恢复正常和胃肠道嗜酸细胞浸润消失的效果。
泼尼松、布地奈德、硫唑嘌呤、甲磺司特、抗白细胞介素5单克隆抗体、扑尔敏、丁苯哌丁醇、色甘酸二钠、酮替酚、孟鲁司特
病变局限在肌层的患者,常有幽门梗阻或小肠梗阻,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行胃次全切除或肠段切除或胃肠吻合术,但远期效果不佳。如不使用糖皮质激素,即使作胃肠道局部切除,仍有可能复发。术后如仍有症状或嗜酸粒细胞升高者,尚可应用小剂量强的松,维持治疗一段时间。
治疗周期一般需要2~3个月,但受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中医药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主要干预手段有药物治疗、针灸疗法等,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配合饮食调节、心理疏导等方法综合调治。治疗过程中,应当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对于病程反复者,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可守方治疗。
1、辨证论治
(1)寒湿泄泻证
①症状: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有时如鹜溏。腹泻肠鸣,胸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②治则: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③方药:藿香正气散。
(2)湿热泄泻证
①症状: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而不爽。便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②治则:清热利湿。
③方药:葛根芩连汤。
(3)暑湿泄泻证
①夏季盛暑之时,腹痛泄泻,泻下如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发热心烦,胸闷脘痞,犯恶纳呆,自汗面垢,口渴尿赤。舌质红,苔黄厚而腻,脉濡数。
②治则:清暑化湿。
③方药:黄连香薷饮。
(4)食滞肠胃证
①症状: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大。
②治则:消食导滞。
③方药:保和丸。
(5)肝气乘脾证
①症状: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舌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弦。
②治则:抑肝扶脾。
③方药:痛泻药方。
(6)脾胃虚弱证
①症状: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增多,夹见水谷不化,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少华,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②治则:健脾益胃。
③方药:参苓白术散。
(7)肾阳虚衰证
①症状: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②治则: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③方药:四神丸。
2、针灸治疗
(1)常规针刺:中脘、天枢、神阙、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
(2)穴位注射:取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进行注射。
(3)耳穴:取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等耳穴进行耳豆治疗。
(4)艾灸:可选择腹部的中脘、天枢、神阙、关元、上巨虚、三阴交,背部的脾俞、胃俞、肝俞、大肠俞、小肠俞、肾俞等穴位,进行艾灸,每日一次,腹背交替。
3、中药灌肠
中药水煎后用药液保留灌肠。
4、脐疗
取五倍子适量,研末,用食醋调成膏状敷脐,以伤湿止痛膏固定。2~3日一换。适用于久泻。
以上中医疗法均需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和针灸。
本病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为良性自限性疾病,虽可反复发作,但长期随访未见恶变,且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常有良好反应,如能及时治疗,停药后虽可反复,但一般预后良好,但严重患者可能出现急性肠梗阻或慢性营养不良。其中嗜酸细胞性肠炎可能有遗传倾向。
1、嗜酸细胞性肠炎可能有遗传倾向。
2、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急性肠梗阻或慢性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本病为良性自限性疾病,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经早期积极治疗、改善生活习惯,一般可达到临床治愈,病情不再进展。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本病很难根治。
本病停药(泼尼松)复发率为50%,文献报道有1/3的患者可复发。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应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心理特点
(1)嗜酸细胞性胃肠炎80%的患者有长期反复发作病史,患者可能会对治疗丧失信心,出现抑郁、悲观的心理。
(2)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易出现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可出现焦虑情绪。
(3)患者对病过分忧虑,担心出现急性肠梗阻或慢性营养不良等,出现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患者平时可参加文艺活动,如唱歌、书法、绘画、下棋等,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用药期间可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确定继续用药或调整。
1、休息
平时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重症患者应卧床休息。
2、精神调摄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
3、运动
可参加适量的健身运动。
4、戒烟、限酒
吸烟会增加疾病的风险,应戒烟,同时应适当减少饮酒量。
胃肠镜复查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若几次复查后未见病变进展的,可适当加宽复查周期,1年1次或2年1次。如症状经治疗后未见明显改善,全身情况进一步恶化的,则复查周期可缩至3个月1次。
1、预防感染
刚做完手术的患者需要进行创面护理,保持创面的清洁干燥,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
2、活动管理
手术后第1天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走动,之后根据身体情况进行适当床边活动,1周后可以咨询医生制定运动计划,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3、引流袋管理
术后如果放置了引流袋,需要将引流袋挂在容易看见、不影响翻身的位置,患者活动时要注意避免将引流管拉出。注意引流管与伤口接触部位的洁净,防止感染。同时,需要注意引流袋的位置,引流袋位置不可高于切口平面,防止液体倒流。要防止导管受压、扭曲、折叠,在咨询过医生后,可以定时按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物阻塞引流管。需要观察引流液的状态和量,出现异常时请及时告知医生。
4、术后饮食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种类,咨询医生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一般术后绝对禁食1~3天,之后逐渐食用流食,如米糊、果汁等,注意少量多次。再过3~4天后可逐渐转为半流质饮食,如稀粥、面片、蒸蛋等。再过2~3周后,可以根据情况正常饮食。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生和复发与食物过敏密切相关。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对症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饮食护理,科学的饮食可以促进康复、防止疾病复发。
1、清淡饮食,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必要时可给予要素饮食或胃肠外营养。
2、没有食物和药物过敏史者,可采取序贯法逐个排除可能引起致敏的食物,诸如牛奶(特别在儿童)、蛋类、肉类、海虾、麦胶制品以及敏感的药物。
1、避免可疑过敏原,避免食用过冷过热、刺激性食物。
2、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缺乏有效预防措施,但可以通过减少过敏的发生降低发病风险。
1、可以进行过敏原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严格避免摄入过敏的食物,减少摄入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牛奶、蛋类、肉类、海虾、麦胶制品等。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于粗糙、浓烈、辛辣的食物,避免长期吸烟、饮酒。
3、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