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痰饮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痰饮 疾病概述: 痰饮,中医病证,是体内水液未能被完全输送或充分转化利用,停聚在某些部位...
养生
痰饮,中医病证,是体内水液未能被完全输送或充分转化利用,停聚在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多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累体虚导致。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为痰饮病证的总称,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的痰饮指饮停胃肠之证。一般可表现为咳痰,喉中痰鸣,胸闷,苔腻,脉滑等,也有不见痰液排出,而表现为眩晕者。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纤维化、慢性胃炎、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肾炎水肿等。
1、有形、无形之痰饮
(1)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如咳嗽出的痰饮。
(2)无形之痰饮:指某些因痰饮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如眩晕、神昏或癫狂等,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而此类病证如按痰饮进行治疗,又能收到同样的疗效,故称为无形的痰饮。
2、广义、狭义之痰饮
(1)广义的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是诸饮的总称。
(2)狭义的痰饮:专指饮邪留于肠胃的病证。
体型肥胖者多见。
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累体虚,可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体内水液不能被完全输送或充分转化利用,停聚在身体而发为痰饮。
1、外感寒湿
外感寒湿邪气,侵入人体,寒性收引、湿性黏滞,阻碍人气经络气血运行,使经络中的津液停滞于某处而发为痰饮。
2、饮食不当
饮食不规律、不干净或偏好生冷食物,容易导致脾胃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全身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局部津液停留发为痰饮。
3、劳累体虚
过度劳累或久病体虚,不断耗损人体气血,日久引起阳虚,寒湿邪气内生,阻碍经络气血运行,引起津液停留而发为痰饮。
一般可表现为咳痰,喉中痰鸣,胸闷,苔腻,脉滑等。根据痰饮停留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1、痰饮
(1)脾阳虚弱证:胸胁胀满,心下胃脘部闷堵感,胃中有振水音,腹部喜手捂住而怕凉,呕吐清水痰涎,饮后容易呕吐,口渴但不想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不成形,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2)饮留胃肠证:心下胃脘部坚硬、胀满或痛,腹泻,腹泻后舒服,或有水声在肠间沥沥作响,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2、悬饮
(1)邪犯胸肺证:自觉时冷时热,体温忽高忽低,汗少,或发热,出汗后体温仍高,咳嗽,痰少,胸胁有刺痛,呼吸、身体转侧疼痛加重,心下胃脘部有硬物,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2)饮停胸胁证:胸胁疼痛,咳嗽可引起疼痛,咳嗽,气喘,呼吸急促不能平卧,一侧肋间胀满,甚至可见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3)络气不和证:胸胁刺痛或灼痛,胸闷不舒,呼吸不畅,咳嗽,严重者病情迁延,阴雨天加重,可见病侧胸廓变形,舌苔薄,质黯,脉弦。
(4)阴虚内热证:咳呛,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或午后自觉热感从面或胸蔓延至全身,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形体消瘦,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
3、溢饮
表寒里饮证:自觉身体沉重而疼痛,甚至水肿,怕冷、加衣盖被不缓解,无汗,或有咳喘,痰多,胸闷,干呕,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4、支饮
(1)寒饮伏肺证:咳嗽,喘憋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病势缠绵,天冷受寒后加重,甚至引起脚肿。平日不发作,发作时时冷时热、背痛、腰疼、身体振振抽动,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2)脾肾阳虚证:喘息急促,活动时加重,心悸,气短,痰多,食少,胸闷,怕冷,精神不振,少腹部发紧疼痛,自觉脐下跳动,小便不出,足背浮肿,或吐涎沫,头目昏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而滑。
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涉及的脏腑较多,尚未有明确的资料表明其并发症状。
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初步了解病情。由于痰饮所涉及的疾病较多,临床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能建议做痰液检查、尿常规、胸水检测、胸部X线、B超等。
1、望诊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质、舌苔以及排出的痰饮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会诊察患者的语言、呕吐、肠鸣、呼吸等各种响声,来辨别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医生会对患者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
1、痰液检查
对于支气管炎有一定的提示意义。支气管炎患者的痰液中可见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大量破坏的白细胞、已破坏的杯状细胞等情况。
2、尿液检查
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尿常规检查有血尿、蛋白尿,尿沉渣发现有多量红细胞、白细胞、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有助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
3、胸水检测
X线检查有胸腔积液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抽取部分胸水检测里面的成分。若胸水常规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计数以淋巴细胞为主,则有助于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
肺毛细血管楔嵌压、颈静脉压测量:有心功能不全表现者,医生可能建议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嵌压、颈静脉压,若二者升高,则有助于左心衰或右心衰的诊断。
胸部X线、B超:可判断支气管、肺部是否出现病变,以及有无胸腔积液。
医生根据既往病史、相关症状,结合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即可诊断。必要的辅助检查可帮助诊断原发病。
1、痰饮
心下胃脘处胀满发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常有水声,体重逐渐减轻,属饮停胃肠。
2、悬饮
胸胁胀满,咳嗽可引起胸肋疼痛,呼吸急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结核病史,属饮流胁下。
3、溢饮
自觉身体疼痛而沉重,严重者肢体浮肿,长期不出汗,或伴咳嗽喘憋,属饮溢肢体。
4、支饮
咳嗽,喘憋,气短,不得平卧,水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悬饮与胸痹
二者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前胸部或心前区闷痛,且可放射到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在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而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缓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隙饱满,并伴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2、溢饮与风水证
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可分为表实、表虚两个类型。表实者,水肿而无汗,身体疼痛、困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如出现肢体浮肿,汗出怕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异。
3、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
上述病证均有咳逆上气,气喘而有胸部满闷,咳痰等表现。但肺胀是肺系多种慢性疾病日久积累而成;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主症;哮病是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疾病;支饮是痰饮的一个类型,因饮邪支撑胸肺而致;伏饮是指伏而时发的饮证。其发生、发展、转归均有不同,但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如肺胀在急性发病阶段,可表现出支饮证候;喘证的肺寒、痰饮两证,又常具有支饮的特点;哮病又属于伏饮范围。
痰饮的治疗首先要判断病证的虚实,缓急,急则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为主,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而后根据依据痰饮的证型选择相应的治疗原则,如脾阳虚弱证应温脾化饮;饮留胃肠证应攻下逐饮;邪犯胸肺证应和解宣利;饮停胸胁证应泻肺祛饮;络气不和证应理气和络;阴虚内热证应滋阴清热;表寒里饮证需发表化饮;寒饮伏肺证需宣肺化饮;脾肾阳虚证应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1、痰饮
(1)脾阳虚弱证: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常用中药有桂枝、甘草、白术、茯苓、半夏、生姜等。
(2)饮留胃肠证: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常用中药有甘遂、半夏、白芍、蜂蜜、大黄、葶苈子、防己、椒目等。
2、悬饮
(1)邪犯胸肺证:柴枳半夏汤加减,常用中药有柴胡、黄芩、瓜蒌、半夏、枳壳、青皮、赤芍、桔梗、杏仁。
(2)饮停胸胁证: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加减,常用中药有葶苈子、桑白皮、苏子、瓜蒌皮、杏仁、茯苓、猪苓、泽泻、冬瓜皮等。
(3)络气不和证:香附旋覆花汤加减,常用中药有旋覆花、苏子、柴胡、香附、枳壳、郁金、延胡索等。
(4)阴虚内热证: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常用中药有沙参、麦冬、玉竹、白芍、天花粉、桑白皮、桑叶、地骨皮等。
3、溢饮
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加减,常用中药有麻黄、桂枝、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白芍等。
4、支饮
(1)寒饮伏肺证:小青龙汤加减,常用中药有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厚朴、苏子、杏仁等。
(2)脾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常用中药有桂枝、附子、黄芪、淮山药、白术、炙甘草、苏子、干姜、款冬花等。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柴枳半夏汤、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香附旋覆花汤、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小青龙汤、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痰饮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0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痰饮的转归与预后,与病因、病情的轻重,患者体质的强弱,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以及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1、阻滞气血运行
痰饮可导致经络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痰饮还可留滞于脏腑,阻滞脏腑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
2、影响水液代谢
痰饮可影响人体水液的分布与排泄,使水液进一步停留于体内,加重水液代谢障碍。
3、易于蒙蔽心神
痰饮可随气上行,尤其容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心神活动失常,出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症状。或者与风、火邪相合,蒙蔽心窍,扰乱神明,以至出现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
一般来讲,痰饮患者经及时治疗后,可缓解症状,特别是外感寒湿致病的轻症患者甚至能达到治愈。若未能及时诊治,饮邪内伏或久留体内,其病势多缠绵难愈。
多数轻症患者经及时有效地治疗后,可获得治愈。
治疗后,若患者再次遭到外邪入侵或存在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情况,则可能引起痰饮复发。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以促进康复。
痰饮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患者可能出现抑郁、忧虑等不良情绪,家属应对患者进行疏导,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1、患者需谨遵医嘱服药,切勿自己随意加减药量;中药汤剂应温热、分次频服。了解药物作用及服后可能发生的反应,并做好记录。
2、若患者感觉汤药过苦,可在服用后吃一些蜜饯或者糖果,缓解不适。
1、卧室应安静、清洁,定时开窗通风。
2、症状严重者需卧床休息,呼吸急促者取半卧位或坐位,有胸腔积液且量多者,宜取患侧半卧位。
3、根据体力、病情,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如散步、太极拳、呼吸操等,促进康复。
4、平日可按摩关元、命门、足三里、太溪、尺泽、神阙、中脘、膻中、三阴交、太冲、合谷等。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日常应观察生命体征(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咳嗽、咳痰的情况以及胸痛的程度,若体温突然升高、呼吸急促,应及时就医。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宜摄入清淡、性质偏温或易消化食品,如玉米、萝卜、山药、蛋类、瘦肉、小米粥等,少吃水果及性质偏凉的食物,如莲子、银耳、梨、苹果等。
2、平日可用适量山药、茯苓、白术、枸杞、大枣、桂圆等性质温热、助阳行气的食材同粳米一起煮粥服用。
忌生冷之品,忌食肥腻、煎炸、酸性收敛及助湿生热之品,戒烟戒酒等。
1、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保暖,随季节变化加减衣物,不坐卧湿地,避免外邪入侵。
2、平衡膳食营养,不要偏食,做到饮食多样化。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过期的食物。
3、平时应注意情志的调养,尽量不因琐事而生气,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