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头风病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头风病 疾病概述: 头风病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具有发病率...
养生
头风病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具有发病率高、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能力。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目痛、头晕、头部发紧等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高血压等多种以慢性阵发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无特定人群。
头风病是由多种因素所引发的,以风邪、气滞、血瘀、痰浊、血虚最为多见。在古籍中头风病被描述为“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头风病是由内伤所致,而有些文献资料明确写明头风病遇风而发或加重,关于风邪这个致病因素至今存在争议,因此此处关于“风邪”的详细内容不做过多赘述。
头风病所出现头痛的病机主要概括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方面。头居于人体的最高位,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依赖于五脏六腑的气血以及精微物质的充养。若外感风邪或痰浊、瘀血阻滞经络,可导致经络运行失常,引起头痛,此为不通则痛;若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脑失所养,均可导致头痛,此为不荣则痛。
1、情志失调
忧郁恼怒,情志不遂,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滞,气郁阳亢,或肝郁日久化火,阳亢火生,上扰头窍,而发为头风。若肝火郁久,耗伤机体阴血,肝肾亏虚,精血不能濡养大脑,亦可引发头风。
2、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使肾精亏虚。脑髓有赖于肾精的不断化生,若肾精久亏,脑髓空虚,脑失所养,则会发生头风。若阴损及阳,肾阳虚弱,清阳不展,亦可发为头风,此类临床较为少见。
3、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或病后正气受损,气血亏虚,不能濡养脑髓脉络,可致头风的发生。若因饮食不节制,长时间嗜酒,或过食辛辣肥甘厚腻食物,脾失健运,进一步发展为痰湿,痰湿阻塞经络,阻遏头部阳气的运行,上蒙头窍而为头风。
4、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跌仆闪挫,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气血涩滞,瘀血阻于脑络,发为头风。
经常用冷水洗脸、洗澡者,发生头风病的风险较高。
头风病主要以慢性阵发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疼痛部位可为一侧、两侧甚至全头部。疼痛的性质有跳痛、胀痛、针刺样痛等,严重者头痛如裂。头痛发作时持续时间不一。该病病程长,易于反复发作。
头风病可分为肝阳上亢证、痰浊上扰证、瘀阻脑络证、气血亏虚证和肝肾阴虚证。
1、肝阳上亢证
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疼痛时常有烘热,面红目赤,耳鸣像蝉叫一样,心烦,口干,舌红,苔薄黄,脉弦。
2、痰浊上扰证
头胀痛,困重,或有目眩,胸闷脘胀,恶心,食少,痰多黏白,舌苔白腻,脉弦滑。
3、瘀阻脑络证
头痛反复,经久不愈,痛初固定,痛如锥刺。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或细涩。
4、气血亏虚证
头痛绵绵,有昏晕感,神疲乏力,面色没有光泽,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5、肝肾阴虚证
头痛,眩晕,时轻时重,视物模糊,五心烦热,目干,腰酸腿软,舌红少苔,脉细弱。
心慌、眩晕等。
头风病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情绪异常。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初步判断病情。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能建议做颅脑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1、望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质、舌苔等。
2、闻诊:主要是听声音,医生会诊察患者的语言、呻吟声等,来辨别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
3、问诊:医生会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必要时会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
4、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脉诊判断是否出现符合头风病的脉象。按压头部判断疼痛的部位,以及是否有其他异常。
颅脑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病变。
医生根据既往病史、相关症状,结合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即可诊断。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助于排除性诊断。
1、反复发作性头痛,病程6个月以上,或至少有5次发作;
2、疼痛部位多在头部额颞、前额、巅顶、或左或右,或呈全头痛;
3、疼痛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
4、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可自行缓解;
5、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起止无常;
6、病发可有诱因,未发前常有先兆症状;
7、经神经系统检查及理化、CT、MRI、DSA检查除外颅外伤与脑内器质性病变引起者。
1、眩晕病
主症为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敢睁眼,如坐舟车等,无明显头痛,可与头风病鉴别。
2、项痹病
主症为颈项部疼痛而致头晕、头痛,甚至因转颈而致恶心、呕吐,可有上肢麻木,其发病必伴颈痛,可与头风病鉴别。
不同的证型,其治疗原则不同,肝阳上亢证需平肝潜阳息风;痰浊上扰证需健脾燥湿,化痰降逆;瘀阻脑络证需活血化瘀,通窍止痛;气血亏虚证需补气养血;肝肾阴虚证需滋补肝肾。
1、肝阳上亢证
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中药有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杜仲、牛膝、桑寄生。
2、痰浊上扰证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中药有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甘草、橘红、大枣、生姜。
3、瘀阻脑络证
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中药有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姜。
4、气血亏虚证
人参养营汤加减,常用中药有白芍、当归、陈皮、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熟地、五味子、茯苓、远志。
5、肝肾阴虚证
大补元煎加减,常用中药有人参、山药、杜仲、熟地、当归、枸杞、山茱萸、炙甘草。
天麻钩藤饮加减、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通窍活血汤加减、人参养营汤加减、大补元煎加减
1、针灸治疗
(1)肝阳上亢证:针刺风池、百会、悬颅、侠溪、行间。
(2)痰浊上扰证:针刺丰隆、中脘、内关、头维、风池。
(3)瘀阻脑络证:针刺阿是穴、合谷、三阴交,前头痛配印堂、上星;侧头痛配率谷、太阳;后头痛配后顶、天柱;颠顶痛配百会、通天。
(4)气血亏虚证:针刺百会、气海、肝俞、脾俞、肾俞、合谷、足三里。
(5)肝肾亏虚证:针刺涌泉、行间、太冲、肝俞、肾俞、风池、百会。
2、推拿治疗
点揉风府、天柱、风池、曲鬓、角孙、率谷、太阳穴等穴,按揉外关、合谷、阳陵泉、太冲等。拿揉颈项部,分推肩背,拿揉肩部,轻叩肩背。
头风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6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的预后通常与起病原因、病情以及治疗等有关。
头风病的头痛症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影响患者学习、生活、工作,可加重失眠、心烦、焦虑,而后者又可以加重头痛,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本病缠绵难愈,但经及时、合理、规范的治疗,症状可缓解。
少数患者存在治愈的可能。
本病容易反复发作,应注意避免头部受凉、调节自身情绪等。
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以促进康复。
患者可能由于反复出现头痛而表现出失望、悲观等情绪,家属应多疏导、关心患者,帮助其消除不良情绪,患者自身也需积极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情志波动,以免症状加重。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药物用量,学习药物的正确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一旦发生不适表现,要及时告知医生,以免延误病情。
1、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居住环境温度适宜,随季节变化加减衣物。
2、注意劳逸结合,重视体育锻炼,如散步、做操、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3、尝试按摩,可以减少肌肉紧张,尤其是颈部和肩部的肌肉。肌肉紧张可能会导致头痛加重。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清淡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蛋、奶;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等。
2、平日可选用菊花、薄荷做代茶饮,血虚者加当归、川芎;气虚者加黄芪、白术;痰湿者加陈皮、茯苓。
禁烟酒;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等食品。
预防头风病主要是注意情志调节、养成良好习惯、避免受伤等。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