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细菌性毛囊炎 疾病英文名称: bacterial folliculitis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细菌性毛囊炎 疾病英文名称: bacterial folliculitis 疾病概述: ...
养生
细菌性毛囊炎(bacterial folliculitis)是因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症性皮肤病,为最常见的一种毛囊炎,可发生于身体任何毛囊部位,头面部、颈部、大腿、臀部及腋窝等部位多见。主要表现为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有时可出现化脓、瘙痒、疼痛等症状。通常可根据情况采用药物、手术、激光等方法治疗。
根据炎症累及毛囊情况可分为浅表性毛囊炎和深层毛囊炎两种类型。
1、浅表性细菌性毛囊炎
病变累及部分毛囊。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性毛囊炎、假单胞菌毛囊炎等。
2、深层细菌性毛囊炎
病变累及整个毛囊,病情严重。主要包括疖、痈、革兰氏阴性菌毛囊炎等。
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毛囊炎具有明显传染性。
细菌性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目前尚无准确、权威的流行病学数据。
任何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但免疫力低下、患有慢性病、卫生较差、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药物等人群较容易患病。
细菌性毛囊炎主要因各种细菌感染引起,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其他还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等,可为单独或混合感染。
以下因素可增加细菌性毛囊炎的发病风险:
1、患有糖尿病、慢性白血病和艾滋病等疾病,免疫力低下。
2、患有痤疮和皮炎等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的疾病。
3、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或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痤疮。
4、多汗、个人卫生差等不良生活习惯。
5、经常穿不透气的衣物、紧身衣服或使用粘性绷带等。
6、在不干净的浴缸中泡澡或在不卫生的游泳池游泳。
7、存在皮肤外伤。
细菌性毛囊炎常见临床表现为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并伴有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出现化脓、溃疡,有时还可有瘙痒、疼痛等不适。但不同类型毛囊炎的症状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常见的细菌性毛囊炎表现如下:
1、金黄色葡萄球菌性毛囊炎
好发于头面部、颈部等,早期为红色丘疹,迅速发展成丘疹性脓疱,中间贯穿毛发,周围有红晕,继而可干燥结痂。
2、疖
系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和臀部。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炎症的小结节,可逐渐肿大呈锥形,组织坏死后出现黄白色小脓栓,炎症反应加重,数日后,脓栓脱落、脓液排出,炎症可逐渐消失而痊愈。
3、痈
相邻近的多个毛囊感染,炎症融合所致。好发于颈、背、臀和大腿等处。初为弥漫性浸润性紫红色斑疹或斑块,表面紧张发亮,触痛明显,之后局部出现多个脓头(即脓栓),脓栓脱落后,可有较多血性分泌物排出,并有组织坏死和溃疡。愈合缓慢,伴有瘢痕形成。
4、革兰阴性菌性毛囊炎
皮损表现为红斑上出现黄色脓疱,部分患者可出现结节和脓肿。
部分患者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等多种不良皮肤病变情况,感染严重者还可能会并发败血症。
感染严重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畏寒等全身症状。
1、毛囊处出现丘疹、红肿、脓疱等皮损。
2、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患者皮肤毛囊处出现丘疹及红肿、疼痛等不适,且症状持续存在不缓解,应及时去皮肤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取皮损部位的组织进行检查,就诊前不要在皮损处涂抹药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应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有在用什么药物吗?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7、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当患者出现皮肤丘疹、脓疱等表现,且皮损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时,应及时就医咨询。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皮肤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进行涂片镜检、病原菌培养、血常规、病理学检查、皮肤镜检查等,以详细了解病变情况,明确诊断。
1、视诊
主要观察皮损的形态、颜色、大小、数目、分布特点及发病部位等情况,同时注意有无流脓、出血、溃疡等异常表现。
2、触诊
主要检查皮损的质地、活动度,以及有无触痛等情况。有时还会进行淋巴结检查,了解有无淋巴结肿大等异常体征。
1、涂片镜检
医生会取部分脓液制成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判断有无感染及感染的病原体种类。
2、病原体培养
医生会取部分脓液或刮取部分皮损组织进行培养,通过观察生成的菌落来判断感染的病原体类型。此检查对治疗药物的选择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3、血常规
通常无需血常规检查,但若患者病情严重,医生可能会进行此项检查来判断感染情况。
皮损不典型,难以诊断时,医生可能会在皮损处取部分皮肤组织制成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对明确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
有时医生还会进行皮肤镜检查。皮肤镜是一种可以放大数十倍的皮肤显微镜,能检查从表皮到真皮的细胞及皮肤和毛发的细微变化,使医生对皮损的观察能更清晰,有助于疾病诊断。
根据患者既往用药史、目前所患疾病、日常卫生习惯等情况,结合皮肤丘疹、脓肿等皮肤表现和涂片镜检、病原体培养、病理检查、皮肤镜检查等多项辅助检查结果,通常不难诊断。诊断过程中还需与痤疮、毛周角化病、梅毒疹、疥疮、须部假性毛囊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1、痤疮
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青春期男女,皮肤损害包括粉刺、浅表脓疱、炎性丘疹、结节、囊肿及瘢痕等,通过病原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2、毛周角化病
是一种慢性毛囊角化性皮肤病,有一定遗传倾向,好发于上臂外侧及大腿前侧,也可发生于面颊部和臀部。主要表现为正常肤色或淡红色的小丘疹,呈鸡皮样外观,皮肤有粗糙感。皮损在冬季加重,夏季减轻,但一般不会完全缓解。
3、梅毒疹
二期梅毒时出现梅毒疹,表现为红色、红褐色斑疹、斑丘疹和丘疹,少数为斑块、结节和脓疱,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有助于鉴别。
4、疥疮
是因疥螨寄生在皮肤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丘疹或在丘疹顶端有小疱,常有剧烈瘙痒(尤其是在晚上),皮疹可能遍布全身,也可能局限于某些部位,如手腕、肘部、生殖器等。皮肤镜检查等有助于诊断和鉴别。
5、须部假性毛囊炎
因卷曲毛发内向生长引起皮肤刺激导致的炎症,卷发男性多见。皮肤可有红色丘疹样表现,容易继发感染,可出现瘙痒及脓疱,治愈后可遗留瘢痕。
6、皮肤念珠菌病
自然存在于人体的念珠菌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致病菌入侵皮肤,引起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脓疱疹样皮损,根据真菌学检查易鉴别。
7、盘状红斑狼疮
好发于头部、面部、耳部及口唇,典型表现为盘状红斑、斑块,表面黏着鳞屑,部分患者愈后可出现瘢痕并导致永久脱发。
8、脓癣
表现为红肿的痈状斑块上,毛根处多发小脓包,皮损处毛发易折断及拔出,真菌检查阳性。
部分轻症毛囊炎可自行消退,无需特殊治疗。若毛囊炎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甚至病情不断加重,则需及时进行治疗。医生会根据毛囊炎的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常用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每日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抗菌产品清洗皮肤,保证皮肤清洁。
2、使用干净卫生的毛巾擦拭皮肤,定期对毛巾、浴巾进行清洁、杀菌。
3、注意皮肤保护,避免损伤,有助于缓解不适,加速皮损恢复、防止感染蔓延。
细菌性感染主要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予外用或系统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
(1)可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克林霉素凝胶等抗生素类药物。
(2)早期疖未化脓时,还可外用20%鱼石脂软膏、3%碘酊治疗。
2、系统药物治疗
必要时可系统应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等,也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药物治疗。常用抗生素类药物有头孢呋辛、复方磺胺甲噁唑、阿莫西林等。
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克林霉素凝胶、鱼石脂软膏、碘酊、头孢呋辛、复方磺胺甲噁唑、阿莫西林
晚期化脓、破裂溃疡的疖和痈,医生会在消毒、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切开引流,以排出脓液。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经过合理的治疗后,多数细菌性毛囊炎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因危险因素长期存在或日常皮肤护理不佳,引起疾病复发。
1、毛囊炎若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可能会影响外貌美观。
2、部分患者感染情况加重,病情危急,可严重威胁机体健康。
部分病情较轻者可以自行痊愈。
多数患者经合理、规范的治疗可以获得治愈。
目前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部分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后期护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疾病复发。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避免搔抓或摩擦皮损,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1、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
2、穿宽松、透气的衣服,避免磨破皮损。
3、避免搔抓皮损部位,以免加重皮损。
4、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出汗过多,汗液浸润皮损。
本病一般对饮食无特异性要求,但日常合理的膳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机体的恢复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营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
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通过以下措施可以预防细菌性毛囊炎。
1、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勤洗澡,勤换衣服。
2、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外伤。
3、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