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肌张力障碍 疾病英文名称: dystonia 疾病别名: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肌张力障碍 疾病英文名称: dystonia 疾病别名: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疾病概述: ...
养生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种不自主、持续性的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痉挛性倾斜、书写痉挛等。
1、依据病因分类
可分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和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2、依据肌张力障碍的发生部位分类
(1)局灶型
即单一部位肌群受累,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障碍、痉挛性斜颈等。
(2)节段型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如Meige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肌痉挛、口和下颌肌张力障碍),一侧上肢加颈部,双侧下肢等。
(3)多灶型
两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4)偏身型
半侧身体受累,一般都是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常为对侧半球,尤其是基底节损害所致。
(5)全身型
下肢与其他任何节段型肌张力障碍的组合,如扭转痉挛。
无传染性。
原发性者多见于7~15岁儿童或少年。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一般是由于先天遗传导致的,而继发性肌张力多由感染、中毒、外伤、肿瘤、代谢障碍、脑血管病、药物等因素所致。
1、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病因
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连锁遗传。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1(GCH-1)基因突变所致。家族性局限性肌张力障碍,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不完全。
2、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病因
指有明确病因的肌张力障碍,病变部位包括纹状体、丘脑、蓝斑、脑干网状结构等处,见于感染(脑炎后)、变性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中毒(如一氧化碳)、代谢障碍(大脑类脂质沉积、核黄疸、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脑血管病、外伤、肿瘤、药物(如左旋多巴、甲氧氯普胺)等。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扭转痉挛、Meige综合征、痉挛性斜颈、手足徐动症、书写痉挛、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发作性运动障碍。
1、扭转痉挛
又称畸形性肌张力障碍,是指全身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早期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下肢的轻度运动障碍,足内翻,行走时足跟不能着地,随后躯干和四肢发生不自主的扭转运动。最具特征性的是以躯干为轴的扭转或螺旋样运动。常引起脊柱前凸、侧凸和骨盆倾斜。
2、Meige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眼肌痉挛患者可出现眼干、畏光和频繁眨眼,后期不能自主闭合眼睑;口-下颌肌张力障碍者可出现不自主的张口闭口、咧嘴、撇嘴、伸舌扭舌、呲牙、咬牙等,严重者可使下颌脱臼,损伤牙齿、牙龈、下唇及舌头,影响吞咽和发声功能。
3、痉挛性斜颈
早期表现为周期性头向一侧转动或前倾、后仰,后期头常固定于某一异常姿势。受累肌肉常有痛感,亦可见肌肉肥大,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
4、手足徐动症
主要表现为手和脚不自主的缓慢、弯曲蠕动。
5、书写痉挛和其他职业性痉挛
指在做书写、弹钢琴、打字等动作时,手和前臂出现的肌张力障碍和异常姿势。
6、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
缓慢起病,通常首发于下肢,表现为上肢或下肢的肌张力障碍和异常姿势或步态,步态表现为腿僵直、足屈曲或外翻,严重者可累及颈部。患者也可合并运动迟缓、齿轮样肌强直、姿势反射障碍等帕金森综合征的表现。
7、发作性运动障碍
表现为突然出现且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疾病不发作时患者的表现是正常的。
1、神经根病
脊髓侧支神经根的病变,可导致肌肉失神经性营养不良造成肌肉萎缩,以及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感。
2、肌肉假肥大
属于肌营养不良症的一种类型,临床以进行性的肌肉萎缩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可能与遗传或患者自身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
3、吞咽困难
肌张力障碍累及到会厌部肌肉,可造成吞咽困难。
4、情感障碍
部分患者可出现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
医生通常先建议患者做头部CT或MRI、颈部MRI、血细胞涂片检查等检查,再根据个体情况选做铜代谢测定及裂隙灯检查、代谢筛查和基因突变检测等,以除外其他疾病。
血细胞涂片检查:可排除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
1、铜代谢测定及裂隙灯检查
可排除Wilson病,又称为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引起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在起病的初期,以肢体震颤为首发症状,之后可出现精神智力障碍及肝硬化、黄疸等症状表现。
2、代谢筛查
排除遗传代谢性疾病。
3、基因突变检测
对儿童期起病的扭转痉挛可进行DYT1基因突变检测。
1、头部CT或MRI
可排除脑部器质性损害。
2、颈部MRI
可排除脊髓病变所致的颈部肌张力障碍。
根据病史和特征性表现(如不自主运动、异常姿势等)可做出初步诊断,还需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再结合血细胞涂片、头部CT或MRI、颈部MRI、代谢筛查、基因突变检测、铜代谢测定及裂隙灯检查等,可以进行诊断。
1、舞蹈症
舞蹈症的不自主运动速度快、运动模式变幻莫测、无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降低,而扭转痉挛的不自主运动速度慢、运动模式相对固定、有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增高。
2、僵人综合征
僵人综合征表现为发作性躯干肌(颈脊旁肌和腹肌)和四肢近端肌紧张、僵硬和强直,而面肌和肢体远端肌常不受累,僵硬可明显限制患者的主动运动,且常伴有疼痛,肌电图检查在休息和肌肉放松时均可出现持续运动单位电活动。
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局部注射A型肉毒素和手术治疗。对局灶型或节段型肌张力障碍者首选局部注射A型肉毒素;对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宜采用药物治疗加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药物或A型肉毒素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对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需同时治疗原发病。
1、抗胆碱能药
如苯海索,给予可耐受的最大剂量,对症状的控制有一定的效果。
2、左旋多巴
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者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3、哌啶醇、吩噻嗪类或丁苯那嗪
对症状的缓解也有一定的作用,但达到有效剂量时,可能诱发轻度的帕金森综合征。
4、其他
如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巴氯芬及卡马西平等对本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苯海索、左旋多巴、哌啶醇、吩噻嗪类、丁苯那嗪、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巴氯芬、卡马西平等
1、副神经和上颈段神经根切断术
适用于严重痉挛性斜颈患者,部分病例可缓解症状,但有复发的可能。
2、丘脑损毁术或脑深部电刺激术
适用于某些偏身及全身性肌张力障碍者。
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局部注射疗效较佳,注射部位选择痉挛最严重的肌肉或肌电图显示明显异常放电的肌群,剂量应个体化,疗效可维持3~6个月,重复注射有效。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0-30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在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症状可改善40%~90%,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症状改善则不如原发性。
肌张力障碍会造成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一般不会自愈。
本病很难治愈,经过积极治疗可改善症状。
部分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可使症状得到改善。
通过积极治疗可以改善症状,但是很难彻底根治。
经彻底治疗后,一般不会复发。
肌张力障碍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行动不便,所以日常生活中,需要有专人看护,尽量不要让患者独自外出,以免发生跌倒等意外。
由于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常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有迫切治愈疾病的需求。家属要及时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不安情绪,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药物用量;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如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反应迟钝等,注射A型肉毒毒素者还要注意观察注射点周围有无皮下瘀点或瘀斑,患者有无疲劳和周身不适感,有无溢泪、眼睑闭合不全、上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适表现,要及时告知医生,以免延误病情。
1、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定期通风。
2、急性期患者应取舒适的体位卧床休息,患者感到脊背疼痛、行动不便时,更应多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防止摔伤、坠床的发生。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渐开始下床活动。
3、注意患者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及会阴部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衣物和床单,预防感染。
4、行动困难者,需在家属协助下,定期翻身、按摩、拍背、擦拭,以防褥疮。
5、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寒引发感冒,加重病情。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呼吸、血压、心率等);注意观察肌张力障碍的表现,有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运动障碍、失眠等表现。如病情出现变化,要及时告知医生,按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软质饮食,鼓励患者进食时细嚼慢咽。
2、注意预防便秘,多进食新鲜水果、含纤维素高的蔬菜,多吃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大豆、花生、黑米等)、富含蛋白质及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
3、根据患者的喜好及吞咽情况调整食物的品种,耐心地喂食、喂水,必要时给予鼻饲饮食或静脉补充营养。
禁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