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嗜酸性筋膜炎 疾病英文名称: eosinophilic fasciitis,EF 疾病别名: Shulman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弥漫性筋膜炎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嗜酸性筋膜炎 疾病英文名称: eosinophilic fasciitis,EF 疾病别...
养生
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EF)又称Shulman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弥漫性筋膜炎,是一种皮肤筋膜发生弥漫性水肿、硬化,同时伴随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结缔组织病。其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以四肢硬肿为主要表现,很少累及内脏,多见于男性。常采用药物进行治疗。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
嗜酸性筋膜炎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临床较少见。
1、好发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2∶1。
2、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发于30~70岁之间。
本病多发于秋冬季节。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由于患者体内存在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补体下降、筋膜损害处有Ig和C3的沉积,且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疗效较好,故认为本病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人推测本病与伯氏包柔螺旋体感染有关;还有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硬皮病类似,是硬皮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本病起病急,发病前数日至数周内有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外伤、受寒或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好发于四肢,初发部位尤以小腿下部和前臂多见,亦可累及躯干部,但面部及指(趾)很少受累,常以四肢硬肿为主要表现。
1、皮肤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筋膜弥漫性水肿、继而硬化,可呈对称分布。患肢上举时,病损表面凹凸不平呈橘皮样外观,沿浅静脉走向部位可呈明显条沟状凹陷。患处皮肤可正常,亦可出现红斑或色素沉着等表现。
2、全身表现
本病较少发生明显的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可伴有低热、乏力、肌肉酸痛等表现。
1、部分患者病变累及关节,可导致关节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发生关节挛缩。
2、本病可同时伴发干燥综合征、桥本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白癜风、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症,甚至Hodgkin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1、皮肤出现弥漫性水肿、硬化。
2、皮肤凹凸不平呈橘皮样外观,影响皮肤美观。
3、出现红斑、色素沉着等皮损。
4、出现低热、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5、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皮肤出现异常表现时,建议及时去皮肤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取皮损部位的组织进行检查,就诊前不要在皮损处涂抹药物。
3、可能会对皮损部位进行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应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出现皮肤硬肿、红斑等表现时,应及时就医诊治。医生在询问相关情况后,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病变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行血常规、血沉、尿常规、血清免疫蛋白检查、自身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检查,以及核磁共振(MRI)检查、病理检查,来帮助明确诊断。
1、视诊
主要观察病变皮肤的颜色、范围、分布特点及发病部位等情况。同时还会观察有无红斑、溃疡、糜烂、出血等异常表现。
2、触诊
医生手消毒,温暖双手后进行触诊检查,主要检查病变皮肤的质地、有无触痛等情况。
1、血常规及血沉检查
患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少数患者血小板可降低;血沉增快;有时还可有轻度贫血。
2、尿常规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蛋白尿。
3、血清免疫蛋白检查
检查可见高丙种球蛋白血症,IgG和(或)IgM增高。
4、自身抗体检测
少数患者可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阳性。
5、其他
患者检查还可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补体正常或低下,血清肌浆酶CPK(磷酸肌酸激酶)和GOT(谷草转氨酶)升高等表现。
1、检查方法和意义
本病主要病变在筋膜,因此医生常需从肌肉和筋膜中取部分活组织进行检查,还可能同时进行免疫荧光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
2、检查结果
(1)病理表现为深筋膜炎症、水肿,血管周围有灶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呈散在或簇集状浸润于血管周围,可见血管扩张和增生。胶原纤维增生、变厚、硬化,可伸向皮下脂肪小叶间隔。
(2)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筋膜和肌间隔中有IgG、C3沉积,真皮深部与皮下脂肪中的血管周围有IgM、C3沉积,真皮、表皮交界部位可见IgM沉积,表皮和真皮上层一般无明显变化。
医生还会建议进行核磁共振(MRI)检查,来了解皮下组织病变情况,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有一定意义。
根据患者近期过度劳累等病史,以及皮肤筋膜水肿、硬化等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及MRI检查的结果,通常不难诊断。
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有:
1、急性起病。
2、发病前常有过度劳累、外伤、受寒等病史。
3、硬皮病样皮肤损害。
4、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5、组织病理显示深筋膜炎症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表皮、真皮无明显改变。
1、成人硬肿症
该病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多先发于后颈部或肩部,随后扩展至面、躯干、上肢近端;皮损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弥漫性、非凹陷性皮肤肿胀、变硬;组织病理显示胶原纤维肿胀、均质化,其间隙充满酸性黏多糖基质,可资鉴别。
2、硬皮病
与嗜酸性筋膜炎可有相似的皮肤表现。嗜酸性筋膜炎病变主要在前臂、腿、臀,偶见躯干,皮肤可被提起,极少伴有雷诺现象,很少累及内脏,绝大多数患者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组织学表现有筋膜增厚、嗜酸细胞浸润。硬皮病局限于真皮和表皮内,表皮萎缩、真皮纤维化、筋膜正常。嗜酸性筋膜炎大多数对糖皮质激素较敏感,硬皮病一般疗效差。
3、皮肌炎
其肌肉病变常累及肩胛带和四肢近端,皮肤病变有上眼睑水肿性紫红斑和手臂、指节背的Gottron征,血清肌酶升高及24小时尿肌酸排出量明显增高等。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
较罕见,与过量摄食L2色氨酸有关,多数患者有严重弥漫性肌痛及肌力减退,皮疹及系统损害常见,早期常常剧烈瘙痒。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通过病理检查等可鉴别。
本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通常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必要时,医生还会针对相关并发症给予相应治疗。
1、糖皮质激素为治疗首选,常有显著疗效。常用药物如泼尼松等,使用后临床症状可得到改善。但部分病例停药后可复发。
2、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也可有较好效果。
3、西咪替丁或雷尼替丁对部分病例有效。
4、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对缓解关节、肌肉酸痛有辅助作用。
5、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也有效。
泼尼松、低分子右旋糖酐、西咪替丁、雷尼替丁、阿司匹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可酌情进行体疗或物理治疗。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该病大多数皮损可自行消退,经过积极治疗后,病变也可逐渐改善或消退。
1、本病的皮肤损害若位于皮肤暴露部位,可能会影响外貌美观。
2、本病可引起肌肉及关节酸痛不适,严重时可能会发生关节挛缩,影响日常生活。
部分患者的皮肤损害可自行消退。
经过积极的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病情可得到控制,皮肤筋膜的损害可逐渐缓解、消退。
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环境卫生,保持皮肤清洁,穿着宽松衣物,遵医嘱用药,按时到医院复诊,以便医生了解疾病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1、心理特点
本病的皮肤损害若位于皮肤暴露部位,可能会影响外貌美观,且本病易反复,可能会使患者产生自卑、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护理要点
(1)家属应给予患者安慰开导,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患者应学会自我放松,培养兴趣爱好,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同时主动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者应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服药期间如果出现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咨询医生,确定是继续服药还是调整药物。
1、病情活动期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剧烈活动。
2、病情缓解可适当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关节损伤。
3、保持室内干净整洁,定期通风,保持温湿度适宜。
4、注意个人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洁皮肤,避免用肥皂等刺激性的洗涤用品。
5、穿着衣物与鞋袜应柔软宽松,避免摩擦皮肤。
6、避免皮肤受过冷或过热的刺激,避免皮肤抓伤、受压,注意保护受损皮肤,预防感染。
遵医嘱按时复诊,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了解疾病恢复情况。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给予低胆固醇、低脂、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2、饮食应偏于清淡,给予高蛋白、高纤维化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3、进食应细嚼慢咽,少食多餐。
1、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2、戒烟戒酒。
本病病因不明,暂无有效预防措施。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