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线粒体病 疾病英文名称: mitochondrial disease 疾病别名: 线粒体细胞病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线粒体病 疾病英文名称: mitochondrial disease 疾病别名: 线粒体...
养生
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disease)是指由于线粒体DNA或核DNA缺陷引起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为特点的一组遗传性疾病,不包括其他因素导致的继发性线粒体功能障碍性疾病。常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其中以神经和肌肉的病变为主要表现。
线粒体病常见的临床分型如下:
1、线粒体肌病
(1)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PEO):多在青少年期缓慢发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眼睑下垂和眼球活动障碍。
(2)线粒体肢带型肌病(MLGM):多在儿童或青少年发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运动不耐受及肌痛,休息后好转,可伴其他系统受累的表现。
2、线粒体脑病
(1)Leigh综合征:多见于婴幼儿,偶尔出现在青少年以及成年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精神和运动发育延迟、运动功能倒退或肢体无力、癫痫发作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眼球活动障碍、共济失调、视力下降和听力丧失,随疾病发展出现呼吸节律异常或呼吸衰竭。一般在发病后数年死亡,个别患者呈良性病程。
(2)Alpers综合征:多在出生后数月或2岁内发病。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脑病,出现运动和智力发育倒退、难治性肌阵挛或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和共济失调。伴随肝脏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致死性肝性脑病,多数患者在11岁前死亡。
(3)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伴癫痫发作综合征:在儿童和青少年起病。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癫痫发作和智力发育倒退,部分患者伴随肌张力障碍。
3、线粒体脑肌病
(1)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MELAS):多在2~31岁之间发病。患者出现反复卒中样发作,最常见的症状为癫痫发作、智能发育迟滞或痴呆、头痛、多毛、呕吐和发热等,部分患者伴随四肢疲乏无力、听力下降和身材矮小等。少数患者伴糖尿病、心肌病、肾病、视网膜病、胃肠病表现。多在发病后10~15年死亡。
(2)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MERRF):多见于儿童,表现为肌阵挛、全面性癫痫发作、肌无力、共济失调、耳聋、智力低下、视力下降,偶尔伴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
(3)Kearns-Sayre综合征(KSS):多在20岁前发病。先出现持续性眼外肌瘫痪,而后出现视网膜色素变性导致的视力下降以及心脏传导阻滞导致的心慌、胸闷等症状。部分患者存在肢体无力、小脑性共济失调、神经性耳聋以及智能减退。可因心脏病而发生猝死。
(4)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发病年龄多在青少年期。多先出现胃肠神经病,表现为腹泻、便秘或周期性的假性肠梗阻或胃瘫,导致消瘦或恶病质。随后可出现眼外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下垂和眼球活动障碍。常存在周围神经病和感音神经性耳聋。
4、线粒体神经病
(1)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发病年龄5~55岁,85%的患者为男性,双侧视力同时或先后出现减退,体检发现中央视野丧失,周边视力保存,瞳孔对光反射保存,伴色觉障碍。个别患者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痉挛性截瘫或肌张力障碍,也易于合并多发性硬化。
(2)神经源性肌萎缩-共济失调-色素视网膜病变综合征(NARP):儿童到成年发病,出现四肢远端感觉障碍、肢体无力和腱反射消失以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视网膜色素变性导致夜间视力下降。还可以伴随痴呆、癫痫发作、肌张力障碍和感音神经性耳聋。
(3)感觉性共济失调神经病伴随眼外肌瘫痪(SANDO):一般成年发病,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症状,伴随构音障碍或吞咽困难以及眼外肌瘫痪,部分患者出现四肢无力。
无传染性。
好发于有家族遗传史者。
线粒体是位于细胞质中的一种膜性细胞器,人体除成熟的红细胞外,其他细胞都含有数量不等的线粒体。线粒体具有产生ATP和活性氧、参与代谢、调节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以及调控细胞凋亡的作用。当线粒体DNA或核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时,线粒体内酶功能缺陷,ATP合成障碍不能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发生氧化应激,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加,诱导细胞凋亡。
线粒体病的临床表现涉及人体许多系统,单独或重叠出现脑病、听神经病、视神经病、心肌病、糖尿病、肾病、肝病、血液病、胃肠肌病、骨骼肌病及周围神经病等。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是线粒体病的症状特点,其共同的临床表现可归为下列几方面:
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精神发育迟滞、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焦虑、痫性发作、认知障碍、共济失调、偏头痛、脊髓病、急性偏盲、失语等卒中样表现,以及运动异常如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等。
2、骨骼肌损害表现
运动不耐受、肌无力和骨骼肌溶解等。
3、眼外肌表现
眼球活动受限或眼睑下垂。
4、眼球损害表现
皮层盲、色素性视网膜病、视神经病、白内障。
5、听神经损害表现
听力丧失等。
6、周围神经损害表现
感觉神经病和交感神经病。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癫痫等。
还可伴有其他系统损害表现,如身材矮小、糖尿病、心肌病、胃肠道症状、肝脏衰竭等。
1、神经内科
2、眼科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最好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2、这些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了?
3、您有没有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肾脏疾病等?
4、您有没有视力异常?
5、您在提重物后,四肢肌肉有没有劳累感?
6、家族中有没有其他人有类似的症状?
7、近期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或治疗?
8、最近有没有服用某些药物?
9、具体药名是什么?用法和用药剂量是什么?
1、我为什么会得线粒体病?
2、这个病有什么危害?会影响我的生活吗?
3、可以治好吗?怎么治?会复发吗?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治疗费用大概是多少?
6、治疗周期大概多久?
7、这个病会遗传吗?
8、我还能结婚生子吗?
9、回家后我该注意些什么?
10、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医生通常建议患者先做肌酸激酶检查、血清及脑脊液乳酸测定、线粒体酶复合体检测、基因检查等,再根据个体情况选做肌电图检查、肌肉活体检查、尿常规及肝功能等检查。考虑头部或神经病变者,可做头颅CT或MRI、脑电图、诱发电位检查等;伴心脏损害者,可做心电图、心肌MRI检查。
1、肌酸激酶检查
在累及骨骼肌的患者肌酸激酶,一般轻度升高。
2、血清及脑脊液乳酸测定
多数线粒体病患者可出现血乳酸升高。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MNGIE)、Kearns-Sayre综合征(KSS)脑脊液和血乳酸水平常升高。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PEO)患者血乳酸水平升高。Leigh综合征和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MELAS)患者的乳酸升高尤其明显。
3、线粒体酶复合体检测
从新鲜的肌标本、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外周血白细胞分离线粒体,测定氧化磷酸化酶过程中各种酶复合体活性,也是协助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明确是何种酶复合体缺陷还可以为进一步致病基因的筛查提供线索。
4、白细胞胸腺嘧啶磷酸化酶活性测定
在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MNGIE)患者中小于正常人的5%。
5、尿常规检查
伴肾脏受累者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蛋白尿。
6、肝功能检查
伴肝脏损害者,肝功能检查可以发现转氨酶升高。
肌肉活体检查主要用于诊断伴肌肉损害的疾病类型,一般取肢体近端肌肉标本进行冰冻切片的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染色,可以发现糖原脂肪增多以及大量异常的线粒体。但需注意,许多核基因突变导致的线粒体病没有骨骼肌的形态学改变,因而不能单独依靠肌肉活体组织检查来确诊线粒体病。
1、前臂静脉血氧分压测定
缺血性运动后测量前臂静脉血中的氧分压,对于区分线粒体疾病患者与正常人为一种有用的方法。患者的氧分压平均升高27~38mmHg,而正常人的氧分压则有下降。
2、电生理检查
(1)肌电图检查:可以发现肌肉有无肌源性损害或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助于发现亚临床的周围神经损害,在儿童患者应当成为常规检查。
(2)诱发电位检查及听力图检查:诱发电位检查对各种脑病综合征的病变部位有辅助诊断价值,听力图检查可显示神经性耳聋。
(3)脑电图:对线粒体脑病伴癫痫样发作有意义。
(4)心电图:在KSS综合征和母系遗传性成年期发病的肌病及心肌病患者中常有阳性发现。在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MNGIE)中也可以发现心电图异常。
3、基因检查
发现基因突变是诊断本组疾病的可靠依据,并提供疾病分类的证据。包括mtDNA突变检测和核基因突变检测。
1、头颅CT、MRI
头颅CT、MRI的某些特征性发现对线粒体病的临床诊断有辅助作用,可用于诊断线粒体脑肌病。
2、心肌MRI检查
对伴随心脏损害的患者应当常规进行心肌MRI检查,可以发现亚临床的心肌病改变。
当患者出现骨骼肌、心脏或脑损害,提示疾病累及多个毫不相关的器官,辅助检查发现血乳酸异常增高,应当考虑到线粒体病的可能性。要确定诊断需要进行基因检查和肌肉活检。
1、首先需要排除具有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疾病一般肌肉活检不能发现破碎红纤维。
2、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MELAS)主要和病毒性脑炎加以区别,后者的肌肉活检正常。
3、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PEO)需要和重症肌无力加以区别,其眼外肌瘫痪症状没有晨轻暮重特点,也没有AChR抗体或肌电图的重频刺激显著递减现象。
4、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MERRF)需要和其他肌阵挛癫痫进行鉴别,特别是Lafora小体病,后者的肌肉活检不能发现破碎红纤维。
5、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需要和视神经炎鉴别,前者一般无视盘水肿,周边视野保存,需要进行基因检查而明确诊断。
线粒体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和药物治疗。症状严重者,可考虑通过手术来改善症状。此外,饮食治疗和运动疗法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对症治疗是线粒体病的主要干预方法,经常是有效的措施。对线粒体病不同器官系统的表现,可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
1、癫痫的治疗
癫痫是线粒体病的常见症状,目前使用的大部分抗癫痫药可用来控制线粒体病的癫痫。但治疗过程中应慎重使用丙戊酸类药物,因为丙戊酸和酰胺咪嗪可以加重病情,在Alpers综合征中尤其要避免丙戊酸的使用。
2、骨骼肌运动不耐受的治疗
有氧训练可以提高线粒体病患者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肌肉对氧的摄取和利用。
3、听力下降的治疗
听力下降患者可佩戴助听器。
4、其他症状的治疗
血糖的控制、肠内或肠外营养的支持、酸中毒的处理、肾衰竭的防治等均可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
1、饮食治疗
应当保持充足的饮食以维持能量代谢的平衡和稳定,避免饥饿、饮酒、高脂肪低糖饮食。在MELAS发作期需要生酮饮食。
2、运动疗法
有氧耐力锻炼可以提高线粒体肌病患者的肌力、降低线粒体基因的突变比例,对线粒体肌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运动量过大,也不要在空腹或饥饿状态下活动,以避免诱发代谢危象。一般从低强度短时间的锻炼开始,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发热、肌肉疼痛、肌肉痉挛者都不宜进行锻炼。
1、清除氧自由基的药物
常用药物如辅酶Q10、艾地苯醌、维生素C、维生素E和硫辛酸等。一般联合运用多种抗氧化剂和代谢相关辅助因子形成“鸡尾酒疗法”,可以使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淋巴细胞ATP生成增加。
2、保护血管的药物
常用药物包括精氨酸、依达拉奉和糖皮质激素。精氨酸可以通过增加一氧化氮而改善MELA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减少卒中样发作的次数以及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依达拉奉是氧自由基清除剂,可以抑制急性期病灶的扩大。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中风样发作急性期的脑水肿,但对其长期使用存在争议。
3、其他药物
琥珀酸盐、肌酸、烟酰胺、维生素K、硫胺素(维生素B₁)、核黄素(维生素B₂)、丙酮酸钠等药物可以补充代谢辅酶或增加旁路电子传递,改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
辅酶Q10、艾地苯醌、维生素C、维生素E、硫辛酸、精氨酸、依达拉奉、糖皮质激素、琥珀酸盐、肌酸、烟酰胺、维生素K、维生素B₁、维生素B₂、丙酮酸钠
1、环咽喉肌失迟缓导致KSS出现吞咽困难者,可切除部分肌肉,有助于缓解症状。
2、线粒体耳聋患者佩戴助听器无效时,可施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3、KSS综合征患者严重的心脏传导阻滞应及时安装起搏器。当心肌病变严重时,经过评估后,可施行心脏移植术。
4、线粒体病导致上睑下垂者,可行整形手术改善症状,传统的方法是额肌悬吊术。
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与发病年龄、症状多寡、严重程度、基因突变类型和突变比例等多种因素有关。发病年龄越早,临床症状越多,预后越差。以眼症状为主对生命威胁不大,但出现心脏和脑损伤症状多预后差。
线粒体病可累及肌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胃肠道、视觉、听觉以及重要脏器(如心、肝、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若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瘫痪、脑萎缩等,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
一般不会自愈,需要积极治疗。
经过早期规范的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减缓疾病的进程,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
目前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结果。
本病是遗传性疾病,通常难以根治。
通过全面精心的护理可改善病情,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线粒体病很难治愈,而且有致残或致死的风险,患者往往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烦躁、恐惧、悲观等情绪。部分患者还可由于疾病影响,而出现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智力下降、性格孤僻、社交障碍等表现。家属应多与病人沟通,在生活上应细心照顾患者,让患者体会到家人的关爱,鼓励病人参加集体娱乐活动,使其重拾生活的信心,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用药期间要遵医嘱定期复查,不能擅自停药、换药或随意加减剂量,以免加重病情。
1、保持室内安静、整洁及空气流通。
2、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精神放松,避免熬夜或情绪波动等。
3、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注意经期卫生,保持会阴清洁。
4、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凉,防止感冒的发生。
5、鼓励病人尽可能从事日常生活活动,但避免过度劳累,病人活动时,要注意安全,家属最好在旁协助,避免虚脱、摔伤等意外的发生。
6、一旦病人在活动时出现心慌、气短、头晕、恶心、出汗、上下肢颤抖等征兆时,是运动量超负荷的表现,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7、大多数线粒体脑肌病晚期病人全身症状较重,多出现心功能不全,全身肌肉萎缩等,导致长期卧床、尿便行为异常,同时还可导致双下肢及腰骶部水肿,易发生皮肤压伤。家属要做好护理,可使用气垫床,并定时给患者翻身,同时注意保持床铺和衣物的干爽、整洁,避免压疮的发生。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患者出现听力下降、癫痫、意识障碍等,应立即就医。
2、注意监测呼吸、心率、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1、对丙酮酸羧化酶缺少的患者推荐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脂肪饮食。
2、鼓励病人尽可能从事日常生活活动,但避免过度劳累,应长期坚持,要注意活动时的安全,避免外伤意外出现。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减少内源性毒性代谢产物的产生,对病情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1、对于丙酮酸羧化酶缺失的患者,推荐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脂肪饮食。
2、对于丙酮酸脱氢酶缺失的患者,应给予生酮饮食。
3、对于肉毒碱缺陷的患者,应限制脂肪摄入。
禁烟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
不要长时间空腹,也不要在饥饿状态下剧烈活动,以免加重酸中毒。
线粒体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针对性的预防方法,主要通过以下措施加以预防:
1、提倡优生优育,避免近亲结婚,有家族史的患者需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2、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避免熬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确诊患有线粒体病的胎儿可选择人工流产。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