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灼口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 疾病别名: 舌痛症、舌灼痛、舌感觉异常、口腔黏膜感觉异常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灼口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 疾病别...
养生
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又称舌痛症(glossdynia)、舌感觉异常、口腔黏膜感觉异常,是一组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患者通常不伴有明显的临床损害体征,也无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变化。该病发病因素复杂,学术界尚未统一观点,可能源于中枢神经和(或)外周神经损害, 也可能与局部刺激因素、系统性疾病因素、精神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1、根据病因分类
(1)原发性灼口综合征:没有明显的局部和系统因素,发病机制可能是特发性的,可能与神经系统的病变有关。
(2)继发性灼口综合征:与局部因素(如牙结石、残根、残冠、过敏等)、全身因素(如全身系统性疾病、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或心理压力等有关。
2、有专家根据疼痛的特点将本病分为三型
Ⅰ型:患者睡眠不受影响,烧灼感会在一天中逐渐加重,大概35%的患者属于该型,它往往可以找到系统疾病因素,比如营养缺乏或维生素缺乏。
Ⅱ型:患者有持续的疼痛,影响睡眠并且持续一天,55%的患者归为此型,很有可能存在精神障碍。
Ⅲ型:患者伴有间歇性疼痛, 疼痛可发生在口底或咽喉处,大概10%的患者归为此型,多认为是一种过敏反应。
无传染性。
灼口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0.6%~15%。
未见明确的死亡率报道。
好发于50岁左右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女性。
灼口综合征发病因素复杂,目前尚未统一观点。目前多认为可能与神经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局部刺激因素、系统性因素等有关。
1、局部因素
(1)局部不良刺激
①牙结石、残根及残冠:这些存在锐利的边缘,可能会对口腔黏膜产生刺激。
②不良修复体:口腔修复体(如义齿、烤瓷冠或全瓷冠等)的选型、选材不合适的话,修复体的边缘可能会对口腔黏膜产生刺激。
③术后瘢痕刺激:口腔内因颌面外科肿瘤或非肿瘤疾病行外科手术后遗留的术后瘢痕,也会对口腔黏膜产生刺激,可能与灼口综合征相关。
④口腔不良习惯:如咬颊、咬唇、吮唇、口呼吸、吐舌习惯等,可能造成舌在牙与义齿之间反复摩擦。有的患者因为怀疑自己得了口腔癌症,会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地伸舌自检,过度运动就会造成舌肌筋膜紧张或拉伤,从而引起疼痛。
⑤过度饮酒、大量吸烟、长期嚼用含大量薄荷油的口香糖等。
(2)局部过敏反应
患者对义齿材料(如甲基丙烯酸甲酯、4甲基苯二醇胺、过氧化苯甲酰)、口腔充填材料(树脂、金属等)、药物、食品辅料(食品添加剂、调味剂)过敏,使口腔黏膜出现灼痛。
(3)口腔感染
口腔局部细菌、病毒、真菌感染 被认为是引起BMS的因素。
(4)唾液成分改变
舌部微循环出现功能障碍,会使唾液成分中Na+、Cl-、Ca2+、Mg2+、磷酸盐、蛋白质等发生改变,若患者口腔内含有金属材料的修复体(烤瓷牙、金属嵌体、金属牙冠、带金属的活动假牙等),则会在口内形成微电流,可能与灼口综合征相关。
2、全身性/系统性因素
(1)内分泌改变
①糖尿病:35%左右的灼口综合征患者患有糖尿病。有专家推测糖尿病与灼口综合征发病有关。
②雌激素:绝经后以及围绝经期妇女的 BMS 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与失去雌激素的神经营养与保 护作用有关。
③甲状腺功能:有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是三叉神经感觉( 触觉、温度觉、疼痛觉) 增强的 原因,同时,因其抑制了大量味觉乳头的三叉神经躯体感觉敏感度,从而导致口腔烧灼感。
(2)其他系统性疾病
有研究发现免疫相关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肾病等与灼口综合征的发生关系密切。
(3)营养缺乏
维生素B1、B2、B4、B12、叶酸、锌等缺乏与灼口综合征的发生相关。
(4)药物因素
长期滥用抗生素会引起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焦虑药、利尿剂、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降压药及氯己定漱口液等会引起口腔内味觉异常及烧灼样疼痛,可能与灼口综合征的发生相关。
3、精神因素
有研究发现,灼口综合征患者多为焦虑型、抑郁型性格,情绪不稳定。此外,高于75%的灼口综合征患者存在“恐癌症”,担心自己得了癌症,其中有80%的患者辗转就医。17%的患者因家人得过舌癌、37%的患者偶尔发现舌根部“疙疙瘩瘩”的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而频繁对镜自检,陷入了“自检恐慌-再自检更恐慌-舌痛加重”的恶性循环。
4、神经因素
通过最近的神经生理学、 心理物理、神经病理学和脑成像研究证据证明,神经病理学机制在大多数原发性BMS患者中发挥关键作用。
1、女性发病远多于男性。
2、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有明显增长趋势。
3、即将绝经或已经绝经。
口腔黏膜尤其是舌部烧灼样疼痛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伴随味觉改变、口干症状,称为灼口综合征的三联征。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不符,患者灼痛症状明显,但临床检査无明显阳性体征。病程长短不一,多数患者病程较长并且逐渐加重,常连续发生数月或者数年,其中无间歇期。
舌部灼痛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也可表现为麻木感、刺痛感、钝痛不适等感觉异常。
1、疼痛性质
为烧灼样或像喝开水时的烫感,一般不影响进食及睡眠。也可表现为麻木感、刺痛感、钝痛不适等。
2、疼痛部位
多发于舌根部,约占灼口综合征的70%,其次为舌缘、舌背和舌尖,也可发生在嘴唇,牙龈,上颚,喉咙或整个嘴巴。以单个部位发病多见,但也可累及2个以上部位。
3、疼痛变化规律
一般早晨起床时症状较轻,午后逐渐加重。过度说话、吃干燥性食物、空闲静息时会加重。在工作、吃饭、熟睡、饮酒、饮食、适度说话等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无疼痛加重,或反而疼痛减轻甚至消失。
1、进食及吞咽困难(黏膜烧灼样疼痛影响进食)。
2、患者常精神紧张,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
3、患者味觉丧失。
1、味觉改变
BMS患者常伴有味觉改变,如口腔出现异常的金属味、咸味、苦味等。
2、口干
可伴有口干症状,但临床检查并无口干体征,唾液腺功能正常,唾液流量正常。
3、其他
(1)如果口腔内存在局部理化刺激因素(如不良修复体、残根、残冠等)时,口腔黏膜内会有黏膜上皮充血、发红、局部水肿、溃疡、糜烂等。
(2)更年期女性患者,可能有明显的全身表现,如失眠、头痛、疲乏、潮热、易怒、多汗、注意力不集中、性欲降低、阴道灼热感等。
1、长期或反复出现口腔烧灼感、疼痛;
2、伴明显口干、味觉异常;
3、甚至影响进食、说话、睡眠等;
4、患者为此无比苦恼、焦虑;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应及时就医咨询。
首诊科室为口腔科。若发现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有关,需要于内分泌科会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
2、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口腔专科检查,就诊前请清洁口腔。
3、可能需要进行病理活检,建议就诊前进食,以便行局部麻醉。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携带或列举最近在服用的药物,包括维生素,草药或其他补品以及剂量。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
7、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8、准确详细确认患者的抗生素过敏情况,以利于医生选择相应的抗生素。
1、口腔黏膜内有哪些症状?出现这种症状有多久了?您的症状是持续的还是偶发的?
2、是否有出现口干、味觉异常等症状?这种症状持续多久了?
3、平时是否有咬颊、唇、吮唇、口呼吸、吐舌习惯等?
4、是否怀疑自己得了癌症,会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地伸舌自检?
5、近期有进行过口腔内的其他治疗吗?是什么治疗?
6、近期是否有觉得心情低落、抑郁、消极对待生活的情况呢?
7、有什么情况可以改善您的症状?或者使症状恶化呢?
8、是否有服用过相关的治疗药物或接受过何种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9、经常吃酸性或辛辣食物吗?
10、经常大量饮酒和抽烟吗?
1、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些症状呢?除了最可能的原因之外,还有哪些其他可能的原因?
2、我的口腔不适是暂时的还是慢性的?
3、我还有其他健康状况。我如何更好地一起管理它们?
4、需要进行哪些检查项目?检查的时间和费用是怎样的呢?
5、这种病怎样治疗呢?是否需要住院?这种治疗方式的时间和费用是怎样的?
6、能治愈吗?后期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是否会复发?
7、日常护理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8、多久需要复查?复查的项目有哪些?
9、我的心理问题会影响这个病的治疗吗?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口腔黏膜专科检查,包括口腔视诊、触诊,判断有无异常体征。接下来,通过血液化验检查全血细胞计数、葡萄糖水平、甲状腺功能、营养因子和免疫功能等,为口腔不适的来源提供相关线索。也可能会进行唾液测试检测患者唾液流量是否减少。疑似感染者,医生通过在口腔内采集样本进行真菌、细菌、病毒培养,以检测是否患有真菌、细菌或病毒感染;疑似过敏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过敏测试,以检查患者是否对某些食物添加剂、牙科材料等过敏;疑似精神心理因素导致者,医生会建议患者进行心理调查检测是否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医生会首先观察口腔黏膜烧灼样疼痛的发病部位,检测是否有糜烂、溃疡等器质性病变;是否有局部刺激因素的存在,如牙结石、残根、残冠、锐利的牙齿边缘、不良修复体等;是否存在术后瘢痕;是否有口腔不良习惯,如咬颊、唇、吮唇、口呼吸、吐舌习惯等。
1、血液检查
通过抽取患者的血液检测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葡萄糖水平、甲状腺功能、营养因子和免疫功能等,为口腔不适症状寻找依据和线索。
2、口腔过敏试验
辅助筛选过敏原。常引起患者口腔过敏的物品包括义齿材料、口腔充填材料、食品辅料(食品添加剂、调味剂)、口香糖等刺激口腔黏膜。
3、唾液流率检测
唾液测试用来检测患者的唾液流量是否减少。常用的唾液流率测定方法包括静态唾液总流率测定和动态唾液总流率测定。静态唾液总流率测定主要用来检测涎腺基础状况下的分泌情况,动态唾液流率反映了涎腺的贮备功能。
(1)静态唾液总流率测定方法
①滴取法: 手持带漏斗的试管,使唾液沿下唇逐渐滴入试管,结束时受试者将口内剩余唾液全部吐入试管。
②吐取法:使唾液在口底聚集,受试者每隔 60 s将其吐入试管,一般收集 10 min。
③吸引法:用真空吸引器将唾液自口底持续吸入试管,吸引头置于舌下,结束时用吸引头环绕口腔前庭及口底一周,吸取剩余唾液。
④棉棒法:将大小约 0.2 cm*0.6 cm的棉棒预先称重,置于口内各大涎腺开口处,收集结束后重新称重。
(2)动态唾液总流率的测定
①酸刺激法:将 0.1 mol/L的枸椽酸滴于舌背前部或直径约 2.0 cm的滤纸上,置于舌背前 1/ 3,隔 1 min更换 1 次,检测唾液的分泌量。
②咀嚼刺激法:将 1 g胶姆以20次/min的频率咀嚼10 min或温水泡软5 g医用白蜡,咀嚼 6 min,检测唾液的分泌量。
③方糖法:取1.5 cm*1.5 cm的方糖放于舌背,在正常分泌情况下,15~30 min 后方糖全部溶解,否则为分泌功能低下。
4、病原体检测
主要用于灼口综合征是否有致病菌感染的检测,检测方法常用涂片法和培养法。
(1)涂片法:医生会用棉签取患者口腔黏膜病损区域的黏膜组织涂于载玻片上,而后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若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见芽生孢子和菌丝;若有病毒感染镜下可见含嗜酸性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及病毒颗粒。
(2)培养法:医生用棉签取患者口腔黏膜病损区域的黏膜组织、唾液等作为标本,将标本分离培养后,通过肉眼或显微镜进行观察。若肉眼可见乳白色圆形菌落,且镜下可见厚壁孢子可确诊有白色念珠菌感染;若镜下见细胞肿大且形成融合细胞可诊断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5、内分泌激素水平检测
对于围绝经期妇女患者,医生会建议进行雌激素水平检测。怀疑甲状腺异常者,医生会建议进行甲状腺功能测试。
心理测试:主要通过填写心理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量表主要包括SCL-90项自觉症状评定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A型行为量表、自评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Beck抑郁量表、贝克焦虑量表(BAI)、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等,以帮助检测患者是否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寻找可能的诱发因素,并检查患者口腔有无异常体征。医生最常使用的诊断方法为排除诊断,首先排除三叉神经痛、舌癌、舌部溃疡、舌淀粉样物质沉积、舌乳头炎等其他所有可能的器质性病变,然后根据舌或者口腔其他部位的烧灼样疼痛等异常感觉,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不协调的特征作出诊断。
目前本病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在国际疼痛疾病分类中,将BMS定义为口内存在表浅的烧灼感或感觉不良,每天超过2小时,持续3个月以上, 临床上口腔黏膜正常,感觉检查正常,未见明显病损,进食或喝水时疼痛不会加重,通常也不会影响睡眠。
1、舌部溃疡
舌部溃疡是一种小而浅的缺损或糜烂,大多数溃疡呈圆形或者椭圆形,中间为白色或黄色,边缘为红色。大多数在一周内自行消失。而灼口综合征没有明显病损特征,且病程较长。
2、舌淀粉样物质沉积
舌头肿大、变硬、疼痛,以及舌头运动受限是舌淀粉样变性的最常见的症状。早期舌运动不受限制,随舌体淀粉样物质沉积加重而变硬。舌两侧有齿痕,舌体疼痛舌缘有结节状突起,舌背可有丘疹、结节、紫癜、出血、沟裂、坏死等多种损害。晚期舌体庞大而突出口外,口唇闭合困难,舌痛明显,影响咀嚼、吞咽、语言等生理功能。
3、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疼痛感觉像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自行发生或有一些诱发因素引起,称为“扳机点”。每次疼痛发作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
4、舌乳头炎
舌乳头炎包括丝状乳头炎、菌状乳头炎、轮廓乳头炎、叶状乳头炎四种。除丝状乳头炎以萎缩性损害为主外,其他乳头炎均以充血、红肿、疼痛为主,炎症时乳头肿胀充血、灼热、疼痛不适感,肿胀的乳头突起明显,上皮薄而呈深红色,有明显与症状相符的体征。
5、舌癌
舌癌典型表现为持久不愈的舌体溃疡和疼痛。可通过病理检查鉴别。
对于原发性灼口综合征,目前尚缺乏特异性且有效的治疗方式,治疗旨在控制症状本身。对于继发性灼口综合症,治疗在于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治疗可能导致口腔不适的任何潜在疾病。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1、精神药物
伴有失眠、抑郁等精神症状者可服用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癫痫药物等。常用的有氯硝西泮、阿米替林、谷维素、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
2、镇痛药
疼痛明显者可用0.5%达克罗宁液局部涂布,但不可长期频繁使用。也可全身服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主要包括布洛芬、双氯芬酸钠、阿司匹林等。但该类药在服用时易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要避免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非甾体类药同时服用。为了减少胃肠道的刺激,通常建议患者在饭后服用此类药物。
3、治疗口干症药物
口干唾液黏稠者可用溴己定,可口服或用人工唾液含服。
4、雌激素替代药物
更年期症状明显而又无禁忌证者,可试用己烯雌酚。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恶性呕吐、水肿、头痛、皮疹和阴道出血等。应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也可在妇科医生指导下服用尼尔雌醇及黄体酮。
5、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对于维生素缺乏或营养状况不佳的患者可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主要药物有维生素B2、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维生素E、硫酸锌、呋喃硫胺等。
氯硝西泮、阿米替林、谷维素、艾司唑仑、阿普唑仑、0.5%达克罗宁液、布洛芬、双氯芬酸钠、阿司匹林、溴己定、己烯雌酚、维生素B2、叶酸、维生素B12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有个别研究发现,使用弱激光进行疼痛部位治疗,可缓解慢性疼痛,同时还有抗炎的作用。
灼口综合征因病因复杂,治疗周期一般为3~6月。总的治疗时间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和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预后情况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干预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可能病程较长,可达2~7年,反复迁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精神负担。
本病可能长期反复发作,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和疑病恐癌心理,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下降。
有报道称,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能会自行消失或暂时缓解,变得不那么频繁。
经过综合治疗一般可以缓解症状,使患者正常生活。
病因不明确,难以根治。
可反复发作。
灼口综合征是一类病因复杂、表现多样的慢性综合征,需要在患者治疗和康复期给予日常多方位的护理,有效防治灼口综合征,减少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1、心理特点
(1)恐癌、疑病心理:有的患者,偶尔发现舌根部“疙疙瘩瘩”样组织(舌轮廓状乳头),认为这些正常组织疑似肿瘤组织,故十分恐慌,频繁对镜自检,陷入自检-恐慌-再自检- 更恐慌的恶性循环。
(2)情绪障碍:许多患者在病前经历了亲人重病、重伤、死亡等严重生活事件, 并因此受到长期的情绪困扰 , 处于焦虑、抑郁、紧张情绪状态中 。部分病人可能是由于一些应激性社会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不和 、失业 、下岗等, 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后出现一系列情绪障碍及躯体不适感 ,与精神领域的一些神经官能症有相似之处。
(3)其他:来就诊的患者中,有的已辗转多家医院就医,因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多数医生诊断没有疾病,患者感觉疼痛,加之焦虑、多疑 ,故对医务人员抱不信任的态度 。
2、患者自我心理调节
(1)患者应正确学习和认识本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生诊治。
(2)患者应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放松心情。平时可参加文艺活动,如唱歌、书法、绘画、下棋等,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避免过分或刻意地关注自己口腔内的不适感觉。也可以练习放松运动,例如瑜伽。
(3)通过与家人和朋友的了解来保持社交活跃。
3、家属和陪护人员
(1)鼓励患者诉说自身的忧虑,耐心倾听,并给予情感上的关爱,适时安抚,消除其焦虑、紧张情绪。
(2)向患者指出抑郁的心情 、郁郁寡欢的状态可能会加重病情,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3)帮助患者克服恐癌心理,如鼓励患者学习正常的口腔解剖知识,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治疗信心。
1、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少食或禁食辛辣、刺激食物 。
2、有的病人有伸舌自检习惯, 应控制和避免频繁伸舌自检,因频繁过度伸舌运动会造成舌肌筋膜紧张或拉伤而引起舌痛或加重舌痛。
3、注意口腔清洁,使用温和无刺激的牙膏、漱口液。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少纤维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降低对唾液消化能力的负担。
2、建议食用营养价值较高的水果、蔬菜等提高机体免疫力。
3、进食速度宜慢,食物温度不宜太高,以免加重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1、禁食辛辣生冷食物。
2、积极戒烟。
3、避免使用酸性食物和液体,例如西红柿,橙汁,碳酸饮料和咖啡。
4、避免使用酒精和含酒精的产品,以免对口腔造成刺激。
5、避免使用肉桂或薄荷产品。
目前还未有绝对措施可以预防本病,但可以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发病风险。
1、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及口腔疾患,保持口腔卫生。
2、戒烟戒酒。
3、改善饮食习惯,避免经常进食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4、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及时自我疏解压力,放松心情。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