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疾病英文名称: nonparoxysmal sinus tachycardia,NPST 疾病别名: 特发性窦性心动过速、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 疾病英文名称: nonparoxysmal sinus tachy...
养生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nonparoxysmal sinus tachycardia,NPST)又称特发性窦性心动过速、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是一种至今尚无明确定义的临床综合征,指当活动或精神紧张时,静息心率过度加快的反应,窦性心率>100次/min,而无其他导致心动过速的原因,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窦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年轻人,发病年龄多为20~35岁,患者常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症状,部分严重者甚至可出现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危重症状。
无传染性。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窦性心动过速。
好发于年轻女性,约占发病总数的90%,发病年龄多在20~35岁。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自主神经介导的自律性调节功能异常、窦房结自律性增高、右房心动过速等因素有关。
1、自主神经介导的自律性调节功能异常
由于交感神经张力过高或迷走神经张力过低,使得心率在外界环境改变时不能做出正常的反应。有学者认为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率变异性的高低,与迷走神经张力高低成正比,与交感神经张力高低成反比。
2、窦房结自律性增高
窦房结本身异常可能导致自律性异常增高,以固有心率增快为特征,心脏迷走神经反射传出下降,β肾上腺能的敏感性增高。
3、右房心动过速
有人认为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并不是窦性心律,而是起源于非常接近窦房结的心房处的房性心动过速。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症状初发年龄较轻,多数为20~35岁。窦性心动过速是本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临床症状程度可不一,有的仅偶有心悸感,有的则表现为慢性长期持续的心动过速。
1、窦性心动过速
(1)休息时或轻微活动时的心率大于100次/min。
(2)心率于白昼异常增高,夜间相对降低,部分患者心率可降至正常范围。
(3)短时间的运动(5min走路或平板运动试验)后心率出现不相称的增加,平均心率可达140次/min。
(4)卧位时心率相对较低,为60~135次/min;直立时心率明显增高,为90~160次/min。
(5)心动过速可表现为间歇性、持续性或持续无休止性。
(6)合并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时,心率常可持续性增高到160~220次/min。
2、其他
心悸是主要的症状,其次可有胸闷、乏力、头晕等。
部分中晚期患者可因长期心动过速引起心律失常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等多种并发症,而出现相应的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危重症状。
1、多数患者可伴有精神紧张症状,症状多而杂,与心动过速的严重程度不符。
2、服用β受体阻滞药可能引起低血压而发生晕厥。
3、长期服用较大剂量的β受体阻滞药等药物可能出现头晕、四肢无力等不良反应。
长期反复胸闷、心悸,须及时就医咨询。
可于心血管内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胸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解开暴露胸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回忆记录相关症状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发作场景 、缓解方式。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会持续多长时间?
2、您觉得心慌吗?觉得胸闷吗?
3、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自行吃过药吗?服药后能缓解吗?
4、您是否有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5、之前做过心电图吗?
6、您平时生活压力大吗?饮食规律吗?情绪喜欢激动吗?
7、您平时喝酒、抽烟吗?
8、您有心脏疾病的家族史吗?
9、您有什么其他的疾病?吃着什么药吗?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是一个什么病?
3、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4、我的情况严重吗?会有生命危险吗?
5、我需要做什么检查吗?会有损伤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8、我这个病要开刀吗?
9、我这个病影响我入学、参军、考公,学飞行员吗?
10、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患者出现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病变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患者行血常规、血生化、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和脑钠肽检测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医生主要会对患者进行心脏听诊检查,根据闻及的心率、心律、心音、杂音等情况,初步诊断心脏病变。
1、血常规
通过观察血细胞计数,能够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
2、血生化
可以了解患者有无电解质紊乱及肝肾功能损伤等。
3、心肌损伤标志物和脑钠肽检测
抽血检查心肌酶、肌钙蛋白等指标,可帮医生识别是否存在心肌损害。心肌肌钙蛋白I或T(cTnl/cTnT)、心肌肌酸激酶的同工酶(CK-MB)这几项指标最有诊断价值。脑钠肽测定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衰。
1、心电图
心电图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
(1)心率>100次/min。
(2)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为窦性。
2、动态心电图
普通心电图无法检查出来时,可行动态心电图检查。
3、心脏电生理检查
电生理检查是记录心脏电活动和电通路的检查,有助于确定心律失常的原因和最佳治疗方法。
4、窦房结固有心率测定
窦房结固有心率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用阿托品或β受体阻滞药将窦房结自主神经完全阻滞后,测定窦房结固有心率;使用不同剂量的异丙肾上腺素,评价对心率的影响及运动后心率的反应。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可出现固有心率增快和对异丙肾上腺素敏感性异常增加,有助诊断。
1、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心脏结构变化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助于了解心脏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2、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能较明确的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及其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
一般根据患者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心室率>100次/min;心动过速时心电图P波形态为窦性;心动过速发作时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症状;并结合心脏电生理、窦房结固有心率测定等辅助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
1、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率在100~150次/min,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心室率通常不超过100次/min。对β受体阻滞药治疗反应好。一般情况下窦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容易明确。
2、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患者发作时的心率可为100~150次/min,也可达160~200次/min;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可被心房程序刺激诱发或终止。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窦房结切除术等手术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
药物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普萘洛尔等,可影响窦房结的自律性和(或)自律性紧张性,缓解本病症状。但多数患者对治疗反应差,常需不断增加剂量。过高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还可使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等直接影响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控制。
2、钙离子拮抗剂
能够抑制钙离子向细胞内流入而显示血管扩张作用及延长房室结传到时间,进而减慢心率,常用药物为地尔硫䓬等。
3、其他
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治疗无效,可使用胺碘酮、普罗帕酮降低心率,长期服用时应注意不良反应。
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普萘洛尔、地尔硫䓬、胺碘酮、普罗帕酮
1、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中窦性心率稳定下降20%~40%,可认为消融改良术成功。尽管疗效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复发。
2、根据病情还可以选择窦房结切除术、右心房大部分切除术后安置起搏器、化学性窦房结动脉栓塞术、闭合术等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存在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规范等因素有关,一般预后良好。经积极有效治疗,可减少发作次数,改善心脏功能。部分患者由于长期心动过速,尤其是无休止的窦性心动过速会引起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使心功能受损,发生心力衰竭、休克等,预后严重。
1、发病时患者会出现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不适,影响正常生活。
2、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危及生命。
本病经及时有效治疗可实现治愈。
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本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后存在复发可能。
患者除需及时有效的治疗外,日常生活管理也是很重要的。患者日常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平稳的心态,家属应加强对患者的关注,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
本病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疾病,反复发作易造成心理负担,患者应对所患疾病有个初步了解,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家庭应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鼓励患者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调动生活情趣,使其思想放松,注意力转移,调整心情,提高免疫力,加强身体素质。
1、疾病发作时患者需要立即卧床休息,尽量减少移动。
2、病情稳定后,应早期进行适量活动。活动量的增加应循序渐进,可咨询相关医护人员。
3、改善居住环境,扩大绿化面积,降低噪声,防止各种环境污染。
4、戒烟。
5、积极治疗导致本病的原发疾病。
6、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时排便用力引起心律失常。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
本病与饮食无太大关系,但一些过于刺激的饮食如浓茶、浓咖啡或过度饱食、噎食等不良行为习惯等是其诱发因素,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有助于预防其他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
1、饮食规律,定期进餐,食量适量,不要过饱。
2、细嚼慢咽,尤其对于一些体积较大的食物,应彻底咀嚼,避免噎食。
3、注意营养丰富均衡,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种类齐全,比例合适,搭配适当。
1、避免过度饱食,以免引起噎食。
2、避免饮浓茶、浓咖啡等可能兴奋交感神经的饮食。
3、避免饮酒。
4、按照中医观点,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及过于滋补的食物。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