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鼻中隔穿孔 疾病英文名称: perforation of nasal septum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鼻中隔穿孔 疾病英文名称: perforation of nasal septum 疾病...
养生
鼻中隔穿孔(perforation of nasal septum)系鼻中隔软骨部或骨部因外伤、感染、化学药物刺激或其他原因使之穿破,形成大小不等的穿孔,使两侧鼻腔相通,造成自觉有头疼、鼻塞、鼻出血、鼻腔干燥、呼吸时哨音等症状。可因外伤、感染、肿瘤、医源性损伤等原因所致。
无传染性。
无特发人群。
外伤、医源性损伤、感染、肿瘤及恶性肉芽肿、鼻腔异物或结石等多种原因皆可造成鼻中隔穿孔。这些因素可先致鼻中隔一侧的黏膜溃疡,逐渐侵蚀软骨膜及其支架,继而累及对侧软组织,最后导致鼻中隔穿孔。
1、外伤
鼻中隔外伤所致的鼻中隔脓肿、腐蚀性和刺激性物质(如铬酸、矽尘、砷、水泥、石灰等)长期刺激鼻中隔黏膜引起的溃疡。长期的挖鼻习惯,有时可导致鼻中隔穿孔。
2、医源性损伤
鼻中隔手术或其他治疗(如用化学腐蚀剂、射频等治疗鼻中隔黏膜出血时)引起鼻中隔两侧黏膜对称性损伤。
3、感染
(1)急性传染病:白喉、伤寒和猩红热等。
(2)鼻特殊性感染:结核、狼疮、麻风等可致鼻中隔软骨坏死而中隔穿孔,梅毒因导致鼻中隔骨部坏死而中隔穿孔,出现鞍鼻。
4、肿瘤及恶性肉芽肿
原发于鼻中隔的肿瘤或鼻腔肿瘤压迫鼻中隔。
5、其他
鼻腔异物或结石长期压迫鼻中隔可引起继发感染、坏死而致穿孔。
鼻中隔穿孔的主要表现为鼻腔干燥和脓痂形成,常伴有头痛和鼻出血。小穿孔者若在鼻中隔前段,呼吸时常有吹哨声;若位于鼻中隔后段,则无吹哨声。结核和梅毒引起者脓痂有臭味。
鼻中隔穿孔可能并发嗅觉减退。
1、鼻腔持续性干燥结痂。
2、伴头痛、鼻出血。
3、呼吸时有吹哨声。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本病属于耳鼻喉科的诊疗范围,患者可去耳鼻喉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鼻部检查,建议携带纸巾。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鼻子最近受过外伤吗?
6、您最近有没有进行过鼻部的手术呢?
7、您有什么基础疾病吗?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我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8、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患者出现鼻腔干燥、鼻腔内脓痂形成、鼻出血、头痛等相应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建议患者做鼻内镜检查、鼻窦CT等检查。
鼻内镜检查:可明确穿孔的部位、大小及鼻腔肿瘤病变。检查时注意去除痂皮,往往小穿孔易被覆盖。
鼻窦CT:可观察到鼻腔组织及骨质结构,明确病变的范围。
根据症状和检查不难诊断。诊断时应明确穿孔的部位和大小,并应同时鉴别病因。有时较小穿孔常被结痂覆盖而忽略,应除去结痂仔细检查。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与梅毒性穿孔、结核性穿孔、麻风性穿孔、化学性穿孔、外伤性穿孔等鉴别。
1、常有上述疾病史或治疗史。
2、有头痛、鼻塞、用力擤鼻后小量出血、呼气时可有吹哨声。
3、检查可见中隔穿孔边缘常有痂皮附着、穿孔边缘两侧黏膜日久可愈合。
4、各种穿孔特点如下:
(1)梅毒性为大穿孔或中隔全部损毁、侵及软骨及骨部、穿孔边缘较厚、鼻黏膜常有炎症或瘢痕。
(2)结核性多在软骨部、周围黏膜增厚或有肉芽组织、穿孔边缘可呈潜行性溃疡。
(3)化学性多在软骨部、伴有鼻黏膜肿胀、干燥、萎缩、溃疡。
(4)外伤性的边缘光滑清洁、黏膜外观正常。
1、梅毒性穿孔
破坏性大,侵犯软骨及骨部,多为大穿孔,甚至鼻中隔全部毁损。多见于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连接处,较少见于犁骨、筛骨垂直板与鼻中隔软骨间。穿孔边缘较厚,鼻黏膜常有炎症或瘢痕。重者可有鞍鼻畸形及全身梅毒症状,梅毒血清试验呈强阳性。
2、结核性穿孔
多发于软骨部,周围黏膜增厚或有肉芽组织。穿孔周围呈潜行性溃疡。活检可见结核病变。应做全身检查及结核菌素试验排除其他结核病灶。
3、麻风性穿孔
多发生于软骨部,亦有侵及骨部者,此外鼻黏膜常呈萎缩,鼻腔宽大,黏膜干燥、但无臭味。应注意全身麻风症状。对可疑患者,应作鼻黏膜刮片,检査麻风杆菌。
4、化学性穿孔
常发生于软骨部,伴有鼻黏膜的肿胀、干燥、萎缩、溃疡等变化。根据患者工作性质及化学品长期接触史,可以鉴别。
5、外伤性穿孔
边缘光滑整洁黏膜外观正常,穿孔位于鼻中隔软骨部为多,患者多有挖鼻习惯和手术史。少数由于其他外伤,穿孔常不规则,并伴有其他外伤痕迹。
先查明病因,再根据病因分别处置,如改善工作的环境、抗结核治疗、驱梅疗法等。穿孔较大,症状较明显者,可行手术修补治疗。
1、鼻腔黏膜保护剂
常用药物如活性银离子抗菌液,此类药物可在鼻腔黏膜形成一层保护膜,有利于缓解鼻腔干燥。
2、鼻腔润滑剂
鼻腔润滑剂可缓解鼻腔干燥,常用药物如鼻用型生理盐水、鱼肝油滴鼻剂等。
活性银离子抗菌液、鱼肝油滴鼻剂
穿孔较大,症状较明显者,可行手术修补。鼻中隔穿孔修补术的方法较多,常用鼻中隔黏骨膜减张缝合术、带蒂黏骨膜瓣或黏膜瓣转移缝合术、游离组织片移植术、硅橡胶片置入术等,临床需根据穿孔的位置和大小选择修补方式和修补材料。
保持鼻腔湿润清洁,用温盐水冲洗鼻腔,穿孔边缘有肉芽组织者可用10%硝酸银烧灼,然后涂以10%硼酸软膏等,穿孔两侧可放置透明质酸片或纱条。每日换药,直到穿孔愈合为止。
治疗周期一般为7天左右,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经过早期正规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较好。鼻中隔穿孔较小者(穿孔直径<1cm)手术治愈率较高,鼻中隔穿孔较大者(穿孔直径>1cm)手术修补的难度较大。
鼻中隔穿孔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嗅觉减退,严重者还可引起鼻梁塌陷,影响外观。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
鼻中隔穿孔较小者(穿孔直径<1cm)手术治愈率较高。
本病的治愈率较高。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心理特点
(1)本病常伴有头痛和鼻出血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病情严重者还可引起鼻梁塌陷,影响外观,患者可能因此产生忧虑、自卑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尊重患者,分散患者注意力,帮助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2)患者应主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参加文娱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感受美好生活。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外界的刺激。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术后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下床活动,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注意鼻腔卫生,定期进行清洁,勤打扫卫生。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一般建议患者术后一周复查。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1、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家属可给予患者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4、术后患者可先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慢慢过渡到普食。
5、建议患者多喝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食品。
3、减少熏烤食物的摄入,避免食用霉变食物和多盐食物。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积极治疗鼻及鼻腔疾病。
2、尽量避免锐物挖鼻,注意鼻腔卫生,定期进行清洁。
3、注意保护鼻子,避免外伤及有害粉尘及局部刺激以减少发病。
4、家长注意看护孩童,避免孩童将小物品塞进鼻孔。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