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胆道蛔虫病 疾病英文名称: biliary ascariasis 疾病别名: 胆道蛔虫症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胆道蛔虫病 疾病英文名称: biliary ascariasis 疾病别名: 胆道蛔虫症...
养生
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是指由于饥饿、胃酸降低或驱虫不当等因素,蛔虫钻入胆道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典型症状为突然发生剑突下钻顶样绞痛,伴右肩或左肩部放射痛,合并胆道感染时可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随着饮食习惯和卫生设施的改善,肠道蛔虫病和胆道蛔虫病已很少见,但在欠发达地区仍为常见病。
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以青壮年农民居多,女性多于男性。
农村。
肠道蛔虫病是常见的寄生虫病,蛔虫通常寄居在人体小肠的中段。当蛔虫寄生环境变化时而发生窜动,向上游动至十二指肠,便有可能进入胆道。
1、蛔虫有喜碱厌酸的特性,胃酸度降低时蛔虫便可因其寄生环境的变化而向上游动至十二指肠,儿童和孕妇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其胃酸度低有关。
2、蛔虫有钻孔特性,上行游动至十二指肠时可经十二指肠乳头进入胆道,特别在Oddi括约肌收缩功能失调时,蛔虫更易钻入胆道。
3、全身或局部环境改变,如发热、呕吐、腹泻及饮酒等可刺激蛔虫活动,上行至十二指肠进入胆道。
4、驱蛔虫药应用不当,可刺激蛔虫钻入胆道。
为突然发生剑突下钻顶样绞痛,伴右肩或左肩部放射痛。病人疼痛难以忍受,辗转不安,呻吟痛苦。疼痛可突然平息,又可猛然再发,无一定规律。合并胆道感染时,可出现寒战、高热,也可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少数患者也可出现轻微的黄疸。
蛔虫进入胆道后不一定立即出现并发症,只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胆道发生梗阻、胆汁引流不畅时才可能出现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如下:
1、胆道感染
化脓性胆管炎,占40%;胆囊炎,占40%;败血性休克,占6%。此时,病人除右上腹绞痛外,常伴寒战、高热、皮肤巩膜黄染、腹胀加剧。查体右上腹压痛范围扩大,并有肌紧张。如出现胆道梗阻,可扪及肿大的胆囊。急性胆囊炎时,墨菲征阳性。
2、胆道出血
出现率为3.5%。常发生于胆道感染的基础上,先有发热、腹痛等,随后出现呕血、黑便。
3、肝脓肿
在肝内胆管炎的基础上,可继发肝炎、肝脓肿。肝脓肿常为多个分散小脓肿,脓肿破溃时,可出现膈下积脓或脓胸。
4、急性胰腺炎
出现率为3.5%。由于蛔虫刺激Oddi括约肌痉挛及虫体堵塞,造成胆汁和胰液引流不畅,使感染的胆汁和(或)胰液逆流入胰管而激活胰酶,引起急性胰腺炎;虫体钻入胰管可引起坏死性胰腺炎;虫卵沉积于胰管引起炎症、纤维化,可致慢性胰腺炎,这是早年我国胰腺炎的一种特殊原因。
5、胆系结石症
发生率约为19%。胆道内的蛔虫残骸碎段或残留角质可作为结石核心,形成结石。此种结石多为胆色素性结石。此外,雌性蛔虫每天产出大量虫卵,也可成为结石核心。
6、其他
胆总管穿孔率约<1%,胆囊穿孔<1%,腹膜炎占6%,脓胸占2%~6%,胆管狭窄占1%~3.5%。
患者若出现剑突下钻顶样绞痛、肩部放射痛、寒战、高热等表现,应尽快就医。医生会首先对患者进行腹部检查,其次进行血常规、体液及排出物检查、B超检查、胃肠X线钡餐、十二指肠镜检查等。
主要是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检查,查看患者是否有剑突下压痛等阳性体征。
1、血常规
嗜酸粒细胞多增高,合并感染时白细胞增高。
2、体液及排出物检查
呕吐物、十二指肠引流液、胆汁或粪便中可查见蛔虫卵。
3、其他
(1)合并胰腺炎时,血、尿淀粉酶升高。
(2)胆管感染严重或继发败血症时,血培养阳性及肝功能受损。
1、B超检查
蛔虫超声图像特点为胆管扩张;在扩张的胆管内出现长条平行回声带,前缘圆钝,边沿光滑,系由蛔虫体形成;如虫体活动时可见蠕动;蛔虫死后萎缩虫体易与胆管结石混淆。
2、胃肠X线钡餐
在胃肠X线钡餐检查中,十二指肠可显示有蛔虫的条状透明影。
3、十二指肠镜检查
可在十二指肠部看到蛔虫,或嵌顿于乳头处的蛔虫。
4、其他
ERCP、MRCP有助于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及相关的检查等可以确诊。医生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还需要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1、发作性上腹部绞痛或钻顶痛,突起突止,近期有吐蛔虫史,剑突下有压痛,但无肌紧张。
2、合并胆道感染时,可有持续右上腹痛、发热、黄疸及白细胞增多,局部出现肌紧张。
3、粪便找到蛔虫卵。手术探查、十二指肠镜或B超、X线检查证明胆道或十二指肠内有蛔虫者可确诊。
1、急性胰腺炎
腹痛常为持续性剧痛,位于上腹或偏左,向腰背部放射、无钻顶感,腹部体征明显。血清淀粉酶可明显增高。但要注意胆道蛔虫病合并急性胰腺炎存在。
2、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起病相对缓慢,腹痛多为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位于右季肋区或剑突下,可向腰背部放射,疼痛没有胆道蛔虫病时严重,呕吐相对较少发生,腹部查体时右上腹压痛明显,可有肌紧张和反跳痛,B超可资鉴别。
3、消化性溃疡
穿孔多有长年消化道症状,发病也急骤,但上腹剧痛可很快波及全腹,为持续性疼痛,查体腹膜炎体征显著。X线检查50%患者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4、急性胃肠炎
多有不洁饮食史,可有阵发性腹部绞痛,并恶心、呕吐,其疼痛程度没有胆道蛔虫病时剧烈,位置也多在脐周或偏上,腹部查体无明显压痛点,听诊肠鸣亢进。
胆道蛔虫病的治疗原则是解痉、镇痛、利胆、驱虫、控制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调,治疗的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氧气驱虫。
1、解痉镇痛药
可口服或注射阿托品、654-2等胆碱能阻滞剂,必要时可用哌替啶止痛。
2、驱虫药
常用的驱虫药物包括左旋咪唑、驱虫净(四咪唑)、驱蛔灵等。
3、抗生素
多为大肠埃希菌感染,应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甲硝唑、替硝唑等。
阿托品、哌替啶、左旋咪唑、驱虫净(四咪唑)、驱蛔灵、甲硝唑、替硝唑
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加重的患者,主要是通过手术切开胆总管的方式,探查、取虫和引流,取出虫后可直接缝合胆总管。在手术治疗的同时也需要驱虫治疗,防止胆道虫复发。
氧气驱虫:治疗方式是将插入鼻胃管之后,成人缓慢的一次性注入氧气3000ml,儿童酌减。
胆道蛔虫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7-14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胆道蛔虫病的预后主要与治疗干预是否及时有关,一般预后较好。
胆道蛔虫病可能会诱发肝脓肿、胆结石、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
本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治愈。
大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治愈。
本病一般可以彻底治愈。
经彻底治疗后,一般不会复发。但若患者不注意饮食卫生,又出现蛔虫病,有可能会再次诱发胆道蛔虫病。
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陪伴,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用药时应按时按量,谨遵医嘱;日常应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出院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胆道蛔虫病发作时疼痛难忍,且患者多年龄较小,此时家属应及时安慰患者,帮助患者缓解恐惧、焦虑的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己随意加减药物用量,以免影响疗效,同时还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定期随诊复查,了解肝功能变化及病情复发情况。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蛔虫是喜碱恶酸的,患有胆道蛔虫症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可以适当的多食酸性流食,如酸牛奶、酸梅汤,或者食醋加红糖。这样可增加胃液酸度,既可防止下部肠管内的蛔虫上串,又可使已钻入胆管内的蛔虫活动能力下降,以致被胆道排出。
2、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喝生水,蔬菜要洗净煮熟,水果应洗净或削皮后吃。
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不喝生水。
1、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食物一定要彻底煮熟再食用,水果尽量削皮后再吃。
2、患有蛔虫病的患者一定要积极治疗,在治疗时严格遵医嘱用药,确保治愈后再停药,以免诱发胆道蛔虫病。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