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发作性睡病 疾病英文名称: narcolepsy 疾病别名: 发作性睡眠四联症、昏睡病、嗜眠发作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发作性睡病 疾病英文名称: narcolepsy 疾病别名: 发作性睡眠四联症、昏睡病、...
养生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日间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以及睡眠幻觉四大主征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根据本病发于青春期前后的不同,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类。
根据临床表现及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1(Hcrt-1)的含量,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将发作性睡病分为两型。
1、发作性睡病1型
发作性睡病伴猝倒发作,又称食欲素缺陷综合征,以脑脊液中Hcrt-1水平显著下降为重要指标。
2、发作性睡病2型
发作性睡病不伴猝倒发作,通常脑脊液中Hcrt-1水平无显著下降。
无传染性。
多发于10~30岁人群,男性居多。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头部外伤及睡眠习惯改变等因素有关。本病具有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1型发作性睡病是下丘脑分泌素缺乏所致。
本病的典型表现为日间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即发作性睡病四联征)。此外,部分患者还可伴遗忘症、耳鸣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心理疾病。
1、日间嗜睡
是指白天不可抗拒的睡意发作,多在非睡眠环境和时间突发,如散步、进餐、看电视、驾驶、工作中突发睡意和睡眠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小时不等,一般十几分钟,短暂的睡眠后可恢复精神。
2、猝倒发作
在强烈感情刺激下,躯体两侧肌张力突然丧失猝倒,但当时意识清楚,记忆保存,呼吸正常。可很快进入REM睡眠(亦称异相睡眠或快波睡眠,是全部睡眠阶段中最浅的),醒后恢复完全。
3、睡眠瘫痪
是睡眠中发生在才入睡或才觉醒时的一过性的全身性无力,患者意识保存但不能活动、不能说话,常常伴有恐惧害怕,甚至濒死感等内心体验,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症状发作往往自行终止或被轻轻触动所终止。
4、睡眠幻觉
是指睡眠觉醒转化时出现的生动的、多为不愉快的感觉性体验,可以为视、触、听和运动性幻觉;可分为入睡前幻觉和醒后幻觉。
1、影响日常生活
睡眠结构紊乱,导致患者乏力困倦,整天处于低警觉状态,记忆力差,工作效率低下,影响身体健康及工作效率,使生活质量下降。
2、心理疾病
患者因疾病干扰导致心理压力增加,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发作患者,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自动症、遗忘症、耳鸣、抑郁和焦虑等症状。
医生通常先对患者进行病史询问,初步了解疾病的概况;然后可能建议患者先做脑脊液检查、多次小睡潜伏期实验等检查,再根据个体情况选做脑电图等检查。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下丘脑分泌素水平明显降低。
1、多次小睡潜伏期实验(MSLT)
此发现睡眠潜伏期和REM(快波睡眠)潜伏期显著缩短,甚至REM直接侵入睡眠对本病有诊断意义。
2、脑电图
发作时脑电图上很快出现快眼动睡眠中典型的低电位快活动。
根据典型症状(日间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可做出初步诊断,再结合脑电图、多次小睡潜伏期实验以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
1、特发性睡眠过多症
特发性睡眠过多症一般无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等症状,辅助检查也无发作性睡病的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表现。
2、Kleine-Levin综合征
为一种原因不明的青少年嗜睡贪食症,本病周期性发作性睡眠过多,睡眠时间过长,可持续数天到数周,每年发作可达3~4次。醒后常有兴奋、躁动、冲动等精神症状,伴善饥多食。起病多在10~20岁,男性较多,成年后可自愈。
3、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
发作性睡病患者可出现自动行为和遗忘,容易被误诊为癫痫。但癫痫没有不可控制的睡眠和猝倒发作,多导睡眠图有利于鉴别。
发作性睡病主要是对症治疗,通常采用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为中枢兴奋药、三环类抗抑郁剂等。必要时,还需辅以精神心理治疗。
1、传统的中枢兴奋药
包括苯丙胺(安非他明)、哌甲酯(利他林)、匹莫林等,此类药物长期应用可成瘾或产生依赖。
2、新型中枢兴奋药
主要作用于突触后膜α₁肾上腺素能受体,通过激活下丘脑觉醒中枢达到催醒作用。如莫达非尼,此类药物不良反应小,是目前已知最安全的理想药物,但该药对猝倒发作的治疗效果较差。
3、其他药物
三环类抗抑郁剂(如普罗替林、丙米嗪、氯丙咪嗪等)以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可用于治疗猝倒发作、睡眠麻痹、入睡前幻觉等。
苯丙胺、哌甲酯、匹莫林、莫达非尼、普罗替林、丙米嗪、氯丙咪嗪、氟西汀
1、接受心理治疗,减轻心理压力,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2、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控制体重、适当锻炼。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2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多数是终生存在的,患者随着年龄增长,以及积极的治疗,一般预后尚好,症状可以得到缓解或控制。
本病可造成患者睡眠结构紊乱,甚至累及神经系统,使患者出现精神萎靡、注意力受损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加重心理负担,甚至可能造成心理疾病;患者还可因猝倒而发生意外,甚至危及生命。
一般不会自愈。
本病经过积极治疗,症状可以得到控制。
大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控制症状。
通过积极治疗可以控制症状,但很难彻底根治。
本病易复发。
发作性睡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为了避免意外的发生,日常生活中应加强护理,以便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保持平和心态,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过于激动。有些患者自卑感较重,性格孤僻,为避免别人看到自己发病的样子,尽量回避各种社交活动,加上嗜睡的影响,致使学业不佳或者工作表现不尽如人意。患者家属应鼓励患者多参加有益健康的文体活动,保持积极乐观开朗的心态,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时定量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出现不适反应时要及时告知医生。
1、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参加危险性体育竞技活动,如登山、游泳、骑车等;避免从事高危险性或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如高空、水下、驾驶和高压电器等工作,以防止发生意外。
2、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夜间睡眠充足,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白天可以间歇小睡,可每3~4个小时小睡15~20分钟,以有利于保持清醒状态。
3、独自外出时,应随身携带联系卡(注明本病的性质、临床表现、特点、与家人的联系方法),以便发作时能及时处理。
4、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但注意劳逸结合。
家属应多陪伴患者,发现睡眠瘫痪发生时呼唤或轻轻晃动患者,使睡眠瘫痪及时终止。
患者应遵医嘱复诊,复查脑电图等有关项目;复诊时携带相关的病历资料;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控制盐的摄入,建议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晚上应避免饮咖啡或浓茶,以免影响夜间睡眠质量,加重日间嗜睡的症状。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暂无特别有效的预防方法,日常的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有遗传家族史者,建议定期体检。
2、有原发性疾病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3、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不熬夜。
4、控制体重、加强体育锻炼等。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