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突发性听力损失 疾病英文名称: sudden hearing loss,sudden deafness 疾病别名: 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突发性聋、特发性突聋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突发性听力损失 疾病英文名称: sudden hearing loss,sudden d...
养生
突发性听力损失(sudden hearing loss)又称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1],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胀感等。多数患者预后一般,开始治疗越早,预后越好,听力损失程度越重,预后越差。
突发性听力损伤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可分为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
1、低频下降型
1000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250、500Hz处听力损失≥20dBHL。
2、高频下降型
2000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4000、8000Hz处听力损失≥20dBHL。
3、平坦下降型
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Hz(250、500、1000、2000、3000、4000、8000Hz)平均听阈≤80dBHL。
4、全聋型
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Hz(250、500、1000、2000、3000、4000、8000Hz)平均听阈≥81dBHL。
无传染性。
我国突发性听力损失的发生率为(5~20人)/10万人,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年龄在50岁左右,亦有年轻化趋势,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临床上以单侧发病多见,左侧略多于右侧,双侧突发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较低,据相关文献显示,双侧发病比例约为2.3%[2]。
好发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
突发性听力损失的病因尚未完全目前,常见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肿瘤、中毒等,多数病人在发病期间无法查明病因。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是突发性听力损失的主要诱因。
1、血管性疾病
内耳的内听动脉是由括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分支供血的,若疾病累及这些血管,形成血栓、造成出血或血管痉挛,都会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引起内耳局部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水肿、酸碱代谢紊乱等,最终使内耳神经受损导致突发性听力损伤。常见疾病包括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等。
2、病毒感染
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多种病毒,都可以潜伏在神经系统中,感染侵犯听通路和听神经,还可通过血行感染进入内耳影响供血,从而造成突发性听力损失。临床上许多患者在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3、肿瘤
听神经瘤可因肿瘤出血、周围组织水肿等压迫耳蜗神经,或因压迫动脉引起耳蜗急性缺血,从而导致突发性听力损失。约有10.2%的听神经瘤患者会以突发性听力损失为主诉就诊[1]。
4、中毒
许多药物都有一定的耳毒性,在长期用药或用药剂量较大时,可能会引起突发性听力损失。常见的耳毒性药物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顺铂、氮芥等抗肿瘤药物,呋塞米、托拉塞米等袢利尿剂。另外,吸入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也可能导致突发性听力损失。
5、其他病因
自身免疫病、先天发育异常等其他原因也可能引起突发性听力损失。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查明病因,那么突发性听力损失就不再作为一种疾病诊断,仅作为原病因的一个症状。
主要症状为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胀感、眩晕等,还可伴有听觉过敏或重听、耳周感觉异常或部分精神心理症状等。
1、听力下降
多数患者发病前有过度劳累、精神抑郁、焦虑状态、情绪激动、受凉或感冒史。听力下降发生突然,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一天内下降至最低点。
2、耳鸣及耳闷胀感
70%以上的患者可于耳聋时出现耳鸣,但耳鸣也可发生于耳聋之后。耳聋程度重者,在熟睡时可因此而惊醒。主要表现为突发的一侧或双侧耳鸣,音调较高,约50%的患者可出现
3、眩晕
约37%~68%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其中约10%的患者可有严重的眩晕,伴恶心、呕吐,继之有长达6周轻度眩晕。这一症状,可与耳聋同时出现,或于耳聋发生前后出现。
4、其他
少数患者可有耳周围沉重感、麻木感。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突然发生的单耳或双耳的听力下降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本病属于耳鼻喉科的诊疗范围,可去耳鼻喉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请问您的听力下降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一侧耳朵还是两侧耳朵的听力都下降了?
2、除了听力下降外,您还有耳鸣、耳闷、耳痛等其他耳部不适症状吗?
3、您有眩晕感吗?眩晕症状以前发作过吗?
4、听力下降前发生了什么吗?您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听力下降?
5、您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吗?
6、您近期有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吗?
7、您的工作、生活环境如何?
8、您使用过什么药物吗?
1、我听力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检查前需要注意些什么?
3、我的病情严重吗?
4、我需要治疗吗?我的听力可以自己恢复吗?
5、我需要如何治疗?
6、我需要吃什么药?有什么副作用?
7、我的疾病能彻底治好吗?要治疗多久?
8、治好后需要复查吗?
当患者出现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通常会先对患者进行耳科一般检查和音叉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等听功能检查,以初步了解听力损伤的严重程度。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其他听力学检查、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等,以查明病因,明确诊断和治疗。
包括耳周皮肤、淋巴结、外耳道及鼓膜等。注意耳周皮肤有无疱疹、红肿,外耳道有无耵聍、疖肿、疱疹等。
血液学检查、生化检查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1、听功能检查
(1)音叉检查:用于初步判定听力障碍,并明确是否为感音神经性聋。若患者听不到音叉声,气导听力时间大于骨导时间或两耳的骨导听力结果偏向健侧耳,则说明患者存在听力损失,且患耳为感音神经性聋。
(2)纯音测听:是让纯音听力计通过音频振荡发生不同频率的纯音,让患者自己判断是否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从而测试听觉范围内不同频率的听敏度,判断有无听力损失并估计听力损失的程度。
(3)声导抗检查:外耳道压力变化会导致鼓膜张力变化,对声能的传导能力发生改变,利用这一特性,通过记录鼓膜反射回外耳道的声能大小,能够反映中耳传音系统和脑干听觉通路功能。突发性听力损失患者的声阻抗检测正常,呈正常鼓室压测量曲线。
(4)其他听力学检查:如耳声发射、耳蜗电图、言语测听等。
2、前庭功能检查
当患者有明显眩晕症状或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时,需要进行前庭功能检查,以排除前庭部位病变引起的眩晕不适症状。
根据病情需要,可酌情选择颞骨CT检查和包含内听道的颅脑或内耳MRI,以明确是否存在耳部器质性病变及炎症等情况。
根据突发性听力损失的定义,作出诊断并不困难,医生应全面收集患者病史和发病情况,并进行全面的耳科学、神经耳科学、听力学、前庭功能、影像和实验室检查,以评估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并找到可能的病因。
根据2015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突发性听力损失的诊断依据包括:
1、在72h内突然发生的,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多为单侧,少数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2、未发现明确病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3、可伴耳鸣、耳闷胀感、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
4、可伴眩晕、恶心、呕吐。
突发性听力损失首先需要排除脑卒中、鼻咽癌、听神经瘤等严重疾病,其次需除外常见的局部或全身疾病,如梅尼埃病、各种类型的中耳炎、病毒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耳带状疱疹等。
双侧的突发性听力损失需考虑全身因素,如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内耳病、Cogan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神经系统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弥散性脑炎、多发性硬化等)、感染性疾病(脑膜炎等)、血液系统疾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遗传性疾病(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等)、外伤、药物中毒、噪声性聋等。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多以糖皮质激素及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为主要手段。不同类型听力下降的治疗方法及药物配比略有差异,早期积极的综合治疗有利于患者预后和恢复听力,少数患者可自愈。
药物治疗多连用至少一周。若治疗过程中听力完全恢复可考虑停药,若治疗后听力改善不佳可考虑延长用药时间,少数听力无法恢复者可考虑佩戴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等辅助装置以改善听力情况。
注意休息,适当镇静,眩晕急性发作期,应对症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1、糖皮质激素
首先建议全身给药,可口服泼尼松、也可静脉注射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若有全身应用激素治疗的禁忌证,常规治疗后无效或未完全恢复,也可作为补救性治疗采取局部给药,包括鼓室内注射或耳后注射。
2、血管扩张剂
基于多数患者存在内耳微循环障碍及缺血、缺氧,临床常用扩血管药物来改善循环,从而治疗听力损伤。巴曲酶、金纳多(银杏叶提取物)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改善循环药物。
3、神经营养剂
突发性听力损伤可能会出现听神经继发性损伤,可应用甲钴胺、神经营养因子等营养神经药物来修复神经损伤。
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巴曲酶、金纳多(银杏叶提取物)、甲钴胺、神经营养因子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经常规药物治疗仍无法痊愈者,可考虑佩戴助听器,极重度耳聋患者排除禁忌证后,可选择人工耳蜗植入术。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在突发性听力损失的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治疗(包括血液稀释、改善血液流动度以及降低黏稠度/纤维蛋白原,具体药物有银杏叶提取物、巴曲酶等)。
1、低频下降型预后较好,全聋型和高频下降型预后较差。
2、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预后越差。
3、发病一开始就全聋或接近全聋者,预后差。
4、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预后越好。
5、复发主要出现在低频下降型。
6、伴有眩晕的全聋型患者预后不佳。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发病后2周内听力没有改善的患者后续不太可能出现显著恢复,严重的患者可全聋,丧失正常的社交、生活能力。耳聋的老年患者,还可能因听力丧失而变得交流困难,进而发展成认知障碍,增加发生老年痴呆的风险。
由于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大都不明确,治疗的时间和效果也不能一概而论。总体来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对于病因不明的特发性突聋,约1/3~2/3的患者可能在2周内恢复部分听力,若能在2周内听力恢复一半以上,后续治疗中听力多能恢复到发病前水平。前2周听力几乎没有改善的患者不太可能出现显著的恢复。
有一定复发几率,复发主要出现在低频下降型。
突发性听力损失患者需要良好的休息及相对安静的环境,避免噪声刺激。由于听力突然下降,可引起较多焦虑、易怒等负面情绪及心理压力,需及时排解,避免剧烈的情绪变化。
1、充分休息,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及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2、保持生活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刺激,注意保护健侧耳的听力。
3、避免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听力,以便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及听力恢复程度。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低钠饮食有利于减轻可能的膜迷路水肿,所以在饮食中注意低盐饮食,同时注意避免刺激性饮食,以清淡饮食为主。
1、低钠饮食,减少盐分摄入量,日常膳食烹调时多用醋、柠檬汁、香料、姜等调味,替代盐、酱油、味精、鸡精等调味品。尽量避免食用零食或加工食品。
2、增加钾、锌、镁等微量元素摄入,钾影响内耳液体平衡,锌与免疫系统功能和细胞修复有关,也可能帮助恢复听力,镁可以预防耳内毛细胞损伤和改善血流。可增加坚果、谷物、绿叶蔬菜等食物的摄入。
3、清淡饮食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4、过多的咖啡因和酒精可能对听力产生不良影响,应尽量限制咖啡、茶、巧克力和含酒精饮料的摄入。
1、避免食用腊肉、泡菜、罐头等含盐量较高的加工食品。
2、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3、限制咖啡、茶、巧克力和含酒精饮料的摄入。
1、日常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避免过度用耳及强噪声刺激。
2、劳逸结合、适度锻炼,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
3、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疾病,预防微血管病变,可减少发病风险。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