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痿证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痿证 疾病概述: 痿证,中医病名。是指肢体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病证。病因有外感与...
养生
1、感受温毒
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低热不解,或温病高热持续不退,皆令内热燔灼,伤津耗气,肺热叶焦,津伤失布,不能润泽五脏,五体失养而痿弱不用。
2、湿热侵淫
久处湿地或涉水淋雨,感受外来湿邪,湿热侵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或郁遏生热,或痰热内停,蕴湿积热,就、侵淫筋脉,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失于濡养而致痿。
3、饮食毒物
所伤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失节,劳倦思虑过度,或久病致虚,中气受损,脾胃受纳、运化、输布精微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以致筋骨肌肉失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聚湿成痰,痰湿内停,客于经脉;或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嗜酒辛辣,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均可致痿。此外,服用或接触毒性药物,损伤气血经脉,经气运行不利,脉道失畅,亦可致痿。
4、久病房劳
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或房劳太过,伤及肝肾,精损难复;或劳逸太过而伤肾,耗损阴精,肾水亏虚,筋脉失于灌溉濡养。
5、跌扑瘀阻
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经气运行不利,脑失神明之用,发为痿证;或产后恶露未尽,瘀血流注于腰膝,以致于气血瘀阻不畅,脉道不利,四肢失于濡养滋养。
痿证与西医学中神经肌肉系统的许多疾病有关。检测血液中的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醛缩酶、肌酸磷酸肌酶的含量以及尿中肌酸排泄量,有助于鉴别痿证肌肉萎缩的病因;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检查、肌肉活组织检查等,有助于对与痿证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测定血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对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MRI检查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
1、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以侧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肌肉萎缩。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病人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1、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以侧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肌肉萎缩。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病人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1、痿证与偏枯
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痪时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2、痿证与痹症
痹症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之瘦削枯萎者。但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症则均有疼痛,其病因、病机、治法也不相同,应予以鉴别。
痿证的治疗,虚证宜扶正补虚为主,肝肾亏虚者,宜滋养肝肾;脾胃虚弱者,宜益气健脾。实证宜祛邪和络,肺热津伤者,宜清热润燥;湿热侵淫者,宜清热利湿;瘀阻脉络者,宜活血行瘀。虚实兼夹者,又当兼顾之。《内经》指出:“治痿独取阳明”,是指从补脾胃、清胃火、祛湿热以滋养五脏的一种重要措施。
1、痿证的发生常与居住湿地,感受温热湿邪有关,因此,避居湿地,防御外邪侵袭,有助于痿证的预防和康复。
2、病情危重,卧床不起,吞咽呛咳,呼吸困难者,要常翻身拍背,鼓励病人排痰,以防止痰湿壅肺和发生褥疮。对瘫患者,应注意患肢保暖,保持肢体功能体位,防止肢体挛缩和关节僵硬,有利于日后功能恢复。由于肌肤麻木,知觉障碍,在日常生活与护理中,应避免冻伤或烫伤。
3、注意精神饮食调养,进行适当体育锻炼,生活规律,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油腻辛辣,对促进痿证康复亦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