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暗色丝孢霉病 疾病英文名称: phaeohyphomycosis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暗色丝孢霉病 疾病英文名称: phaeohyphomycosis 疾病概述: 暗色丝孢霉...
养生
暗色丝孢霉病(phaeohyphomycosis)是由多种条件致病性暗色真菌引起的皮下和深部组织感染,这些感染的共同特点为在组织中形成暗色菌丝。主要病原菌属条件致病菌,多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或免疫功能缺陷时致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浅溃疡、淤斑、皮下脓肿、淋巴结肿大等。经过及时的积极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未接受正规治疗,严重的脑部感染常可危及生命。
根据发病特点,本病可分为皮肤浅表型暗色丝孢霉病、皮下组织型暗色丝孢霉病和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三型。
有传染性。
暗色丝孢霉病患者。
人类的感染源经吸入或经皮肤创口植入病原体。
该病好发于中青年。
多见于热带地区。
我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病原菌暗色孢科真菌为土壤腐生菌和植物病原菌。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病原菌可经肺、皮肤伤口等途径进入人体,导致机体感染,并经血液循环播散至全身。表浅损害的感染可能与外伤有关,深部感染的发生可能与吸入或血行播散有关。
1、艾滋病、白血病、糖尿病及器官移植等免疫受损患者。
2、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化疗药物。
3、经常接触腐败的树木和树叶。因为暗色丝孢霉作为腐生菌,可存在于这些腐败的植物里面,如护林工人、环卫工人等发病风险会较常人高。
暗色丝孢霉病可发生于不同器官和部位,从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皮肤和皮下组织受累最常见,还可引起鼻部、眼部、中枢神经系统等感染。
1、皮肤及皮下组织受累
主要表现为肉芽肿性结节、斑块、脓肿或囊肿,位于头面部及四肢暴露部位者居多。常无明显自觉症状,一般单发,偶有多发。
2、鼻部症状
鼻受累引发暗色真菌性鼻窦炎,常有过敏性鼻炎,细菌性鼻窦炎或鼻息肉病史。病程慢性,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可局限在鼻腔或逐渐向周围组织扩展。出现鼻塞或面部疼痛时,已有较大团块充满一个或数个窦腔。一般不伴全身症状。
3、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中枢神经系统暗色丝孢霉病较常见,主要由鼻窦损害蔓延而来或经血行播散发生。临床症状与细菌性脑脓肿相似,头痛最常见,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无明显发热。
4、眼部症状
累及角膜发生暗色真菌性角膜炎,多有角膜外伤史,早期表现为角膜刺激症状,继而出现角膜溃疡,甚至出现穿孔导致失明。
窦道形成:皮下组织型暗色丝孢霉病可见皮下组织有稀薄脓液,囊肿内有渗出液,若囊肿壁切除不全、留有窦道,可长期不愈。
当突发剧烈头痛、四肢抽搐等症状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1、反复出现发热、头痛、畏寒、寒战、恶心、呕吐等不适,影响日常生活;
2、持续或反复出现皮肤浅表溃疡,伴轻微的瘙痒或胀痛;
3、发现皮肤有瘀斑、褐黑色斑,经久不愈;
4、自己触摸到皮下有肿物;
5、自己触摸到淋巴结肿大;
6、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可到皮肤科、感染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好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请着宽松易于暴露的衣物,方便检查。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目前您的症状表现是什么?到什么程度?能否具体描述?
2、您这种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出现多久了?
3、不适症状是否影响睡眠质量?
4、您是否还有其他症状?
5、您是否进行过治疗?具体如何治疗?疗效怎样?
6、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7、您是做什么工作的?是否经常接触腐败的植物或水果?
8、有没有其他疾病?
1、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症状?
2、这种症状严重吗?能治愈吗?
3、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会传染吗?
4、您觉得我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治疗?
5、治疗周期多久?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治疗后还有可能复发吗?
8、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患者出现皮肤溃疡、皮下脓肿、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医生建议做真菌培养、脑脊液检查、CT检查,进一步了解病情,必要时做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然后会检查皮肤有无皮损,皮损部位、大小及有无溃疡,皮下有脓肿,有无肝脏、脾脏肿大,淋巴结有无肿大。
1、真菌培养
将脓液或组织液标本接种于沙氏琼脂上,室温培养,可见不同形态的棕黑色菌落。镜检有棕色的菌丝和孢子。根据菌丝形态、镜下特征,有时辅以必要的温度试验、生化试验等可鉴定菌种。
2、脑脊液检查
通过腰椎穿刺,抽取少量脑脊液进行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脑部感染者其脑脊液(CSF)检查变化有压力增高、蛋白浓度可增加、葡萄糖浓度可减少,并出现淋巴细胞增多,但很少能发现真菌。
组织病理检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是否为真菌感染。真皮或皮下组织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或肉芽肿损害,可见褐色分隔菌丝,偶见分支菌丝及酵母样芽生孢子。
CT检查:有助于确定感染范围和病灶定位。
医生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皮肤溃疡、皮下脓肿),再结合相关辅助检查(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作出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着色芽生菌病、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疾病。
1、着色芽生菌病
损害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疣状增生的肉芽肿性斑块和结节而非脓肿和囊肿。脓液及组织中可发现棕色厚壁分隔细胞而非暗色菌丝,真菌培养有几种特定的致病菌。损害极少播散至全身。
2、颅内占位性病变
包括脑脓肿、脑肿瘤等,常与本病的脑损害混淆,仅依临床表现不易鉴别。可借助CT、MRI等检查鉴别,但往往在手术中才能确诊。
暗色丝孢霉病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其治疗方式主要为采用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及手术切除病变组织。
1、外用抗真菌剂
适用于局部感染者,常用药物有咪康唑、克霉唑霜以及含酮康唑和二硫化硒的药液。
2、系统抗真菌药
适用于系统性损害、手术无法切除的患者。常用药物有伊曲康唑、氟胞嘧啶、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等。
咪康唑、克霉唑霜、酮康唑、二硫化硒、伊曲康唑、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
局部病灶切除术:如皮损仅局限于皮下组织且孤立散在,可早期彻底手术切除。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早期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能控制症状;而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预后差,常导致死亡。
1、皮下组织型暗色丝孢霉病可引起窦道形成,经久不愈,影响正常生活。
2、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常因血液系统感染导致全身性真菌血症导致死亡。
不可自愈,需积极治疗。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可控制症状。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适当运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同时,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复查。
1、心理特点
(1)患者有皮肤损害症状,影响美观,会导致患者出现抑郁、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
(2)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会过分担忧、焦虑,进而影响其对治愈的信心。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遵医嘱应用药物,以便取得较好疗效,进而增加治愈信心。
(3)患者平时可参加文艺活动,如唱歌、书法、绘画、下棋等,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1、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
2、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如果症状严重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1、体弱多病者,建议慢跑或快走,大约半小时每次,每天一次,增强自身抵抗力。
2、有皮损者,应保持皮肤清洁,不要穿紧身衣,衣着一定要宽松,不可搔抓。
3、保持室内安静、整洁及空气流通。
1、保持伤口干燥、清洁,术后注意切口是否有渗血、流脓和异味,若敷料打湿,应及时告知医生更换。
2、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本病对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但在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慎用海味、蛋类、豆类以及刺激性饮食。
1、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燕麦等。
2、食盐因有潴留水钠使痒感和炎症加剧的弊端,所以炎症严重时应取清淡饮食。
1、慎用海味、蛋类、豆类以及刺激性饮食。
2、限制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的摄入。
可通过以下措施避免感染:
1、护林工人、环卫工人工作时做好自身防护,避免感染真菌。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