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外斜视 疾病英文名称: exotropia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外斜视 疾病英文名称: exotropia 疾病概述: 外斜视(exotropia,XT...
养生
外斜视(exotropia,XT)表现为眼睛间歇性或恒定性向外斜,导致视轴分离,与神经支配、机械/解剖因素、多基因遗传因素等相关。婴幼儿期外斜视较内斜视少见,但随年龄增加患病率逐渐升高。患者可由外隐斜发展为间歇性外斜视,再进展为恒定性外斜视,也可以发病即为间歇性外斜视或恒定性外斜视。该病临床以外斜视为主要表现,还可出现视物疲劳、视物模糊、复视、神经系统异常、弱视、眼球运动受限等。如果可以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间歇性或恒定性外斜视根据视远、视近时斜视度的不同,临床可分为4种类型。
1、基本型
视远、视近时的斜视度基本相等。
2、分开过强型
视远斜视度明显大于视近。(≥15△)
3、集合不足型
视近斜视度明显大于视远。(≥15△)
4、假性分开过强型
视远斜视度明显大于视近,但单眼遮盖1小时或双眼配戴+3D球镜后,视远、视近时的斜视度基本相等。
无传染性。
婴幼儿期外斜视较内斜视少见,发病率约为1/30000。
1、女性多见。
2、有家族史者多发。
外斜视是由多基因遗传因素、神经支配、机械/解剖因素引起的双眼视轴分离。正常情况下,双眼运动一致,可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并在双眼黄斑部成像,传至视觉中枢形成完整且有立体感的单一物像,若双眼融合功能不能控制视轴正位,导致视轴发生偏斜,在注视一个目标的时候,一只眼看向目标,而另一只眼的视轴出现向外偏斜的斜视。
1、性别
女性发病风险大于男性。
2、遗传因素
有相关遗传性疾病。
3、眼部疾病
近视、散光、双眼散光参差等疾病。
4、胎前不良环境
母亲围产期滥用药品和吸烟。
患者主要表现为外斜视,可能会伴随视物疲劳、斜视、畏光、复视、视物模糊、视物变小变近、弱视、眼睑下垂、眼球运动异常、瞳孔扩大等症状。
1、间歇性外斜视
患儿强光下喜闭一眼。控制正位时有一定的双眼视功能。眼位偏斜时,偏斜眼可以有抑制,保持正常视网膜对应,没有或很少有弱视。无明显屈光不正,眼位偏斜与屈光不正无特殊联系。
2、恒定性外斜视
恒定性外斜视较间歇性外斜视少见,可以生后即出现或由间歇性外斜进展而来。经常为双眼交替偏斜,所以弱视不常见。合并屈光参差或单眼斜视时,可以出现弱视。5岁前出现眼位偏斜者可以有抑制存在。5岁后发病可以有复视存在。可以合并垂直偏斜。
1、弱视
当单眼注视无法形成中心凸融合,另一眼被抑制,非注视眼则发展为弱视。
2、A-V综合征
上斜肌或下斜肌作用过强可合并A-V综合征。
1、出现两眼球不能同时注视目标,一眼或两眼眼位向外眼角偏斜症状。
2、平时无斜眼,当视远处、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或患病时出现斜眼。
3、斜视伴有畏光、强光下喜闭一眼、视物疲劳、视物模糊,阅读时眼胀、头痛、眼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进展性症状时。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1、出现斜视、弱视、复视、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可以到眼科就诊。
2、脑部神经支配的斜视,如麻痹性斜视,出现眼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等症状时,可以就诊于神经内科。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因要行眼科检查,注意不戴美瞳、隐形眼镜等。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验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患儿有没有视物疲劳、畏光、斜视、视力模糊等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患儿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患儿之前是否到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
4、您/患儿之前进行过哪些治疗?效果怎样?
5、您/患儿有斜视的家族史吗?
6、您/患儿用眼情况怎样?有没有不良用眼习惯?
7、您/患儿是否戴眼镜,是否接受过弱视或斜视治疗?
8、您/患儿有无头部创伤史?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这病是斜视吗?
2、导致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孩子这个病情况严重吗?
4、我/孩子需要做手术吗?手术有什么风险吗?
5、我/孩子可以吃药吗?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会留有后遗症吗?
7、我/孩子平时应该注意什么?可以看电视、玩手机吗?
8、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出现斜视、畏光、视物疲劳、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在询问病史后,一般首先检查患者/患儿是否有外斜视,可能会进行知觉检查、融合控制的评估、眼位检查、眼球运动试验、睫状肌麻痹屈光检查、MRI等,辅助诊断。
1、视诊
外斜视患者在注视一个目标时,一只眼看向目标,而另一只眼的视轴出现向外偏移的斜视。望诊时先排除假性斜视,如果确定存在斜视,观察为恒定的还是间歇的,双眼交替的还是单侧的,斜视角是变化的还是稳定的,是否有上睑下垂,异常头位,有震颤样运动表明注视不稳定和视力不良。
2、知觉检查
包括Worth四点灯实验、立体视觉等。知觉检查对手术时机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作用,立体视觉下降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适应证之一。
3、融合控制的评估
外斜视的检查包括远视和近视时融合控制情况的评估,通过外斜视的控制情况进行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病情评估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有重要作用。
4、眼位检查
三棱镜+遮盖—去遮盖试验测量显性斜视度,在有融合性集合患者中测量的斜视度会变小;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测量所有外斜视,用于手术量设计。对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诊断性遮盖试验对于斜视分型、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定量病情都有重要作用。
5、眼球运动试验
应评估单眼和双眼运动,并注意有无不足、亢进或非共同性。双眼运动较单眼运动更易暴露出眼外肌功能不足、亢进或非共同性。婴幼儿因无法配合,可采用单眼遮盖和眼头转动来帮助鉴别眼球运动是否正常。
6、睫状肌麻痹屈光检查
常用的睫状肌麻醉剂包括阿托品、环戊通等。通过该试验可以明确屈光不正的状态和最佳矫正视力。充分的睫状肌麻醉对于儿童准确的屈光检查非常重要。
怀疑神经系统或眼眶疾病时,可考虑行脑部或眼眶MRI。
医生根据患者病史、症状、眼科检查可明确诊断。必要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患者一般情况。排除具有相似症状的其他疾病,如假性外斜视、DuaneⅡ型眼球后退综合征、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等。
1、假性外斜视
大度数的阳性Kappa角外观似外斜视,易被误诊为外斜角,斜视检查可以相互鉴别。
2、DuaneⅡ型眼球后退综合征
DuaneⅡ型眼球后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第一眼位外斜视,内转不能或明显受限。当内转时,出现眼球后退、睑裂缩小,与展神经核异常发育有关。
3、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临床表现除了大角度外斜视,还伴有下斜视、双侧上睑下垂及眼球运动受限等症状,与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核团的异常发育和支配有关,通过症状及眼科检查可以和外斜视鉴别。
所有类型外斜视均应进行长期随访,对所有类型外斜视,首先应矫正屈光不正和治疗弱视。对于间歇性外斜视及融合控制能力良好的年幼儿童可暂不手术而进行长期随访;如果多数时间或一直存在眼位偏移,则需治疗。间歇性外斜视中并发有弱视的应予治疗。
肉毒素适用于外斜视起始、后续、和辅助治疗,常用药物为肉毒杆菌素。
肉毒杆菌素
1、间歇性外斜视
以手术治疗为主,可行眼肌手术,手术时机应掌握在双眼视功能受损前。
2、恒定性外斜视
以手术为主。单眼视力差者,手术后眼位欠稳定,有时尚需二次手术。
负度数眼镜用于被动治疗,对幼儿需整天佩戴,大龄儿及成人需视觉阶段佩戴。一些外斜视患者可使用视觉训练,初期以增加患者总集合能力,使集合近点恢复正常。后期训练感觉-运动融合以扩大阳性融合性集合范围,目的是代偿外斜视。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大多数患者可以成功矫正眼位。一些患者可能再发展成斜视,需要多次手术。
1、本病具有遗传性,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2、由于外斜视眼位异常的外观会损害患者自我形象与社会关系,并减少就业机会;青少年儿童若从小出现斜视而不予纠正,可能在青春期影响正常的身心发育,变得自卑、抑郁、悲观。
外斜视患者积极治疗、改善生活方式,一般可达到临床治愈,病情不再进展。
外斜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坚持规范化训练,纠正不良用眼习惯。还要保持身心健康,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遵医嘱按时复诊,进行相关检查。
1、外斜视患者术后产生内斜视,应使用阿托品散瞳验光,应注意其具体用法,使用后持续约3周出现畏光、视近、模糊现象,患者及家属不用过分紧张和忧虑。
2、术后使用抗菌滴眼液,每日3~4次,持续2~4周,必要时可加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滴眼药。
3、术后一般不需常规全身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易感染体质或其他局部因素时,可用全身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1、应坚持进行规范训练,缓解症状,戴镜治疗患者,不可脱脱戴戴,应坚持佩戴。
2、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保证光线充足、姿势正确、适度休息,防止过度疲劳。
3、有斜视家族史的孕妇怀孕期间不滥用药品和吸烟,营造良好胎前环境。
4、保持良好、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1、进行斜视手术的患者术后次日复诊,包括视力、裂隙灯、眼位、眼球运动检测,对术后早期过矫进行处理。
2、术后1个月复查,了解眼位情况、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切口愈合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出现,依据双眼视觉功能情况来决定是否增加视觉功能训练。
3、术后3个月再次随诊,了解患者眼位情况、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出现。
4、对于具有较好融合控制能力的间歇性外斜视和没有弱视的儿童可以6~12个月复诊一次,复诊的内容包括视力、眼位和屈光状态。视神经发育成熟(7~10岁),眼科医师的检查频率可以减少。
1、全麻术后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
2、注意观察伤口情况,及时换药,防止感染。
3、饮食量应在术后最初24h缓慢增加,宜清淡,还需增加营养摄入,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伤口恢复。
4、术后发现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应立即通知眼科医生或就诊。
患者在配合相关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饮食护理,清淡饮食,禁食辛辣油腻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利于疾病的治疗。
1、患者应多吃一些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2、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西蓝花、胡萝卜、西红柿、葡萄等。
3、采取平衡膳食,食物选择应多样化,营养应合理,适量选择优质蛋白质,增加矿物质的摄入。
4、应保持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可多食核桃、沙丁鱼、鹌鹑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5、注意多饮水。
6、提倡定时定量进餐。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喱等。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减少或防止早产、母亲怀孕期间吸烟等。
2、从婴幼儿时期抓起,家长要注意仔细观察孩子的眼睛发育和变化。注意儿头位置,不要使其长期偏向一侧。
3、合理用眼,避免眼部过度疲劳。
4、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近视及远视。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