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 疾病英文名称: hereditary fructose intolerance,HFI 疾病别名: 果糖不耐受、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缺陷病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 疾病英文名称: hereditary fructose intole...
养生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hereditary fructose intolerance,HFI)又称果糖不耐受、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缺陷病,是由于果糖二磷酸醛缩酶B(ALDOB)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种果糖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上比较罕见。通常发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典型表现为进食含果糖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心慌、乏力、出汗、震颤、抽搐,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损害,肝、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暂时无法根治,但早期进行诊治,病情可得到控制,患者能正常生长发育。
无传染性。
活产婴儿的发病率大约为1/20000。欧洲人群预测患病率在1/31000~1/18000,非欧洲人群患病率估算为1/34461,我国尚无流行病学资料。
经典型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患儿多于6个月左右起病。
本病是由于编码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B的ALDOB基因突变,导致B型醛缩酶缺乏,进而引起1-磷酸果糖在肝脏、肾、肠中堆积,使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受抑制而致病。
醛缩酶根据其催化活性、免疫特征和在所表达组织中的分布不同,可分为A、B、C三种同工酶。醛缩酶B仅在肝脏、肾脏和小肠中表达。正常情况下,外源性果糖在空肠吸收,通过门脉系统进入肝脏,在醛缩酶的作用下完成1-磷酸果糖裂解,1,6-二磷酸果糖裂解,生成磷酸二羟丙酮与三磷酸甘油醛。ALDOB基因突变后,使醛缩酶B的结构和活性均发生改变。患者在摄入或输注含果糖成分的物质后,1-磷酸果糖不能转化磷酸二羟丙酮与三磷酸甘油醛,从而在肝中大量堆积,造成多种物质代谢紊乱、低血糖及多脏器损害。
临床表现随年龄、接触果糖的量和时间而存在差异。通常发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经典型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患儿多在6个月左右起病,一般在首次食用了含有果糖的食物(如水果、蜂蜜和某些蔬菜等)时发病。另外,部分配方奶粉及加入甜味剂的药品中含有蔗糖、山梨醇等成分,可在肝脏中水解为果糖,因此在新生儿及婴儿添加辅食前也可发病。主要表现为低血糖发作,若诊断未明,长期慢性摄入果糖食物,可出现生长迟缓、肝肿大等表现。
1、急性表现
进食含果糖食物后常出现低血糖发作,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心慌、乏力、出汗、震颤、抽搐甚至昏迷。
2、慢性表现
如果患者长期摄入果糖食物,除了低血糖表现外,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肝肿大、腹水、黄疸(皮肤或黏膜发黄)及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低磷酸盐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镁血症、高丙酮酸血症)。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损害,肝、肾功能衰竭(可出现虚弱、少尿等症状),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低血糖、肝衰竭、肾衰竭等。
1、进食某些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心慌、出汗、抽搐甚至昏迷。
2、出现肝、肾功能衰竭症状,如少尿、意识障碍等。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1、小儿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迟缓。
2、检查发现存在皮肤或黏膜发黄、肝肿大、腹水。
以上情况均须及时就医。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需及时前往急诊科。
2、病情平稳者,可去内分泌科就诊,小儿需要去小儿科就诊,新生儿需要去新生儿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属陪同就医,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的孩子是否有呕吐?呕吐物是什么样子的?
2、您的孩子有没有腹泻、抽搐等症状?
3、还有其他症状吗?
4、出现症状前有吃过什么食物吗?
5、家里有人患有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吗?
6、来本院之前是否在其他医院做过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7、是否有进行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1、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是什么病?严重吗?
2、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作出初步判断,然后通过血液生化检查、尿液检查、基因检测进一步明确诊断,必要时还会进行果糖耐受试验、组织活检等帮助确诊。
医生会检查患者是否存在皮肤及黏膜发黄、肝肿大、腹水等异常体征。
1、血液生化检查
包括血糖、电解质、血脂、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急性发作时可发现血糖、血磷、血钾浓度均降低,同时血清果糖、尿酸、乳酸、丙酮酸、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升高。慢性患者表现为肝功能损害,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升高,凝血障碍。
2、尿液检查
疑似急症患儿都应检测尿液果糖水平,当血中果糖浓度超过2mmol/L时,尿液分析中可出现果糖。多数患者有蛋白尿、非特异性氨基酸尿、肾小管酸中毒和Fanconi综合征样肾小管重吸收障碍。
3、基因检测
需要进行ALDOB单基因分析或与糖代谢有关的基因序列分析,有助于明确诊断。
4、果糖耐受试验
是一项有效的诊断方法,但患者会表现出严重低血糖反应,可能危及生命安全,通常不作为常规诊断方式,仅在临床高度疑似但基因分析未发现致病突变时实施,且需要在有救治经验的代谢病诊治中心,待患者病情稳定数周后进行。该方法是通过静脉注射果糖(2分钟完成),在注射前及注射后5、10、15、30、45、60、90分钟分别采集血标本,检测血糖和血磷水平,正常人注射果糖后血糖上升0~40%,血磷无或仅轻微变化,本病患者注射果糖后10~20分钟血糖和血磷下降,血磷较血糖下降更快。
如果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临床又高度怀疑本病时,可能需要取肝、肠、肾组织活检进行果糖-1-磷酸醛缩酶活性测定确诊。
目前,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尚无统一诊断标准,医生会重点了解患者的家族史和病史、临床表现,并结合相应检查结果做出诊断。
1、有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家族史。
2、婴儿进食含果糖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症状,去除饮食中果糖后症状在几天内消失。
3、尿中检测出果糖。
4、果糖耐受试验中血糖和血磷降低。
5、组织活检醛缩酶B活性降低。
6、ALDOB基因存在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致病突变。
1、其他果糖代谢障碍性疾病
果糖激酶缺乏症等其他果糖代谢障碍性疾病与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在摄入含果糖物质后,均可出现低血糖表现,但果糖激酶缺乏症无肝功能损伤,确诊需要通过酶活性检测。
2、其他疾病所致低血糖
(1)其他糖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等,均可出现低血糖、肝大等症状,容易与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混淆。但低血糖与摄入果糖无关,需进行特异性酶检测或致病基因分析明确诊断。
(2)氨基酸代谢障碍性疾病:如枫糖尿病、支链氨基酸代谢病等,两者与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均可有低血糖及肝功能损伤,但氨基酸及有机酸分析可见特征性代谢产物,酶学检测与基因突变分析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3)脂肪酸β氧化障碍:脂肪酸β氧化障碍和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均可出现低血糖的表现。但是脂肪酸β氧化障碍主要表现为长时间禁食或应急状态下低酮性低血糖,血浆酰基肉碱谱分析可以帮助鉴别诊断。
(4)内分泌激素分泌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垂体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等也可出现低血糖,可检测相关激素水平进行鉴别。
3、其他病因所致肝病
有黄疸、肝功能损害和凝血异常的患者还应与其他病因所致肝病鉴别,如急性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食物中毒等,可通过尿液检测、基因诊断等鉴别。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减少对肝脏的损伤。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目前尚无法根治,饮食控制对于控制病情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医生通常建议住院治疗,并给予纠正低血糖、保肝治疗等措施。
1、避免给予含蔗糖、果糖和山梨醇的食物。
2、在长期治疗中,避免禁食,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脂肪不宜超过40%。
对于抽搐患者,医生会酌情给予地西泮、苯巴比妥或苯妥英钠等镇静剂止惊。
地西泮、苯巴比妥、苯妥英钠
终末期肝脏损伤者,可能需行肝移植。
一旦疑似诊断,应立即严格限制摄入一切含果糖、蔗糖或山梨醇成分的药物及食物,可以用葡萄糖、麦芽糖和玉米淀粉等其他糖类替代果糖。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1、在急性低血糖发作时,静脉输注葡萄糖以积极纠正低血糖。
2、保肝治疗,包括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浆置换,改善机体营养状态,纠正出血倾向。
3、纠正酸中毒。
4、注意补充维生素,严密监测肾功能,特别是近端肾小管功能,预防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
经过早期积极治疗,本病预后尚可。
1、本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2、如果未进行治疗,可出现多脏器损害,肝、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本病不能自愈,需积极接受治疗。
经过及时诊治,病情可得到控制,患者可正常生长发育。部分患儿经早期治疗,肝脏病变可以好转。
本病暂无法根治。
严格限制摄入含蔗糖、山梨醇及果糖的食物对控制病情尤为重要,购买食物时应看清标签,避免有此类描述的食物。另外,一旦确诊,患者应终身佩戴标明医学诊断的标志。
1、遵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加药、减药、换药、停药。
2、不要使用含有蔗糖、山梨醇及果糖的药物。
3、避免使用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
本病可因摄入含果糖的食物而发病,因此合理控制饮食对缓解病情至关重要。
1、三餐规律,定时定量进食。
2、可以用其他糖类替代果糖,如葡萄糖、麦芽糖和玉米淀粉等。
3、由于饮食限制,患者的维生素C摄入量会明显减少,应注意补充。
1、避免摄入含果糖的食物,如水果、蜂蜜和某些蔬菜等。
2、蔗糖、山梨醇可在肝脏中水解为果糖,所以不要摄入含蔗糖、山梨醇等成分的饮食,如部分配方奶粉。
一旦确诊为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患者需要终身佩戴标明医学诊断的标志。
1、避免近亲结婚。
2、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高危家庭需要按时产前诊断,重视优生优育,防止同一遗传病在家庭中重现。对有本病家族史的夫妇及先证者可进行DNA分析,并对其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家族成员DNA分析也可检出杂合子携带者,进行遗传咨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