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淋巴瘤样丘疹病 疾病英文名称: lymphomatoid papulosis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淋巴瘤样丘疹病 疾病英文名称: lymphomatoid papulosis 疾病概述:...
养生
淋巴瘤样丘疹病(lymphomatoid papulosis)为一种慢性、复发性和自愈性的丘疹结节性皮肤病,患者出现群集或泛发性丘疹和结节,经数周至数月自发消退。本病病因不明,病程可持续数年或数十年。患者预后较好,但仍有发生其他淋巴瘤的风险。
1、A型(组织细胞样)
散在或群集的间变性大细胞混合较多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细胞组成,有时可见与R-S细胞类似的多核巨细胞,核分裂象常见,亲表皮现象可有可无。
2、B型(蕈样霉菌病样)
表皮常萎缩,真皮内浸润呈楔形或带状,浸润细胞由小至中等大小多形性淋巴样细胞组成,形态不规则,多呈脑回状,染色质深,有亲表皮性,组织类似蕈样肉芽肿,炎症细胞少见。占比少于10%。
3、C型(间变大细胞样)
表现为较多形态单一的、CD30+大T细胞浸润,炎症细胞较少。
4、D型(类似原发性皮肤侵袭性亲表皮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
肿瘤细胞体积中等,具有亲表皮现象。
5、E型(血管中心性)
伴有肿瘤细胞血管中心性浸润,坏死明显。
无传染性。
淋巴瘤样丘疹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皮肤疾病。
死亡率低。
淋巴瘤样丘疹病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较多。
本病病因不明,有报道用环孢素治疗特应性皮炎时发生淋巴瘤样丘疹病的病例。10%~20%的淋巴瘤样丘疹病可以并存或后发于另一种淋巴瘤,如蕈样肉芽肿、霍奇金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或其他肿瘤。
患有其他淋巴瘤。
淋巴瘤样丘疹病的皮损为群集或广泛性分布,通常发生于四肢、躯干及臀部,可能累及黏膜。早期皮损表现为较小的红色丘疹,直径一般小于1cm,其后演变为较大的丘疹或结节。约半数患者无临床特征,部分患者的患处会有瘙痒出血、坏死和结痂。病程迁徙数月到数年,皮损可能会成批、反复出现和消退,可见不同时期的皮损共存。损害治愈后会留有痘疮样、色素沉着或瘢痕。
主要表现为皮肤的红色丘疹,可发展为丘疹水疱性、丘疹脓疱性或出血性,可能形成溃疡和坏死。
部分患者可向淋巴瘤转化,10%~20%的淋巴瘤样丘疹病患者可发展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或Hodgkin病。
淋巴瘤样丘疹病可并发病毒感染、特应性皮炎和皮肤嗜酸性浸润。10%~20%的淋巴瘤样丘疹病可以并存于另一种淋巴瘤,如蕈样肉芽肿、霍奇金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发的原因及机制尚不清楚。
1、有自发进展并消退的复发性丘疹和结节病史。
2、皮肤出现红色丘疹结节或出现脓疱、水疱。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就医咨询。
病情平稳者,可前往皮肤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皮损处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穿脱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曾经是否采取过什么措施使得症状改善或恶化?
4、您是否得过淋巴瘤或其他皮肤疾病?是否使用过环孢素?
5、本次就诊之前是否进行过治疗?用了何种药物、何种方法?是否有效?
1、淋巴瘤样丘疹病是什么?
2、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3、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4、我的病情严重吗?会癌变吗?
5、我需要治疗吗?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是否可以采取某些居家治疗措施暂时缓解症状?
6、治疗方式有哪些副作用?
7、是否可以痊愈?需要治疗多久?以后还会复发吗?
8、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9、有没有相关的权威手册或网站?
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观察皮损情况和触诊,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血常规、外周血涂片检查、常规生化检查、皮肤活检、胸片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医生会对患者皮损的位置、颜色、大小、形态等进行观察,并配合触诊感受皮损的质地。
1、血常规
多无异常,可检查病情受累程度,如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等与疾病受累程度有关。
2、外周血涂片检查
淋巴瘤样丘疹病的涂片检查中没有典型细胞。
皮肤活检:是诊断淋巴瘤样丘疹病的主要方法。医生会切除两处或两处以上无坏死或消退征象的炎症性皮损,并送往实验室评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分子遗传学。病理变化有真皮淋巴样细胞浸润、血管炎改变、表皮楔形坏死等。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有CD30表达。40%以上的病例会发生TCR基因的克隆性重排。
包括X线胸片、超声检查、CT检查。有助于排除隐匿性淋巴瘤引起的纵隔肿块。
皮肤活检是淋巴瘤样丘疹病诊断的关键,仅依靠临床表现无法确诊。免疫组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此外,还需与急性苔癣样糠疹、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蕈样肉芽肿等相似疾病进行鉴别。
1、病史
有自发进展并消退的复发性丘疹和结节病史。
2、症状
皮肤的红色丘疹,可见不同时期的皮损共存,可能有溃疡、出血和坏死。
3、体征
紫红色的丘疹结节或出现脓疱、水疱等症状。
4、辅助检查
皮损皮肤活检,镜下可见大量炎症细胞,包括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有CD30表达。
1、急性苔癣痘疮样糠疹
二者临床特征相似,急性苔藓痘疮样糠疹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皮肤病,病理学上浸润细胞多数CD8+。
2、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成人多见,临床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肿瘤或斑块,直径多大于1cm,表面常有破溃。病理学上真皮内瘤细胞弥漫性浸润, 75%以上肿瘤细胞表达CD30抗原。
3、蕈样肉芽肿
少数蕈样肉芽肿皮损表现为小丘疹,但通常不会自发消退。临床与本病难以鉴别,需要长期随访。
淋巴瘤样丘疹病的治疗目的是加速皮损愈合,降低严重程度,或预防出现新一批的皮疹,但目前治疗并不能改变自然病程或降低发生相关淋巴瘤的风险,因此无需积极治疗。对于个体患者,医生会衡量治疗的短期获益与可能有害的副作用。对于具有少量无症状性皮损且没有瘢痕或其他美观顾虑的患者,通常不需治疗。对于症状性病变患者、因美观问题或患者要求治疗时,可适当治疗。
保持患处干净卫生,避免继发感染。
1、甲氨蝶呤
属于抗肿瘤药物,以能控制疾病活动的最小剂量为佳,不适用于肝功能受损和造血功能差的患者。大多数接受低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的患者会发生轻微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胃部不适、头痛和乏力。肝毒性、肺纤维化和骨髓抑制是甲氨蝶呤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低剂量下可能偶尔出现。
2、高强皮质类固醇激素
属于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止痒等作用,如果患者期望接受治疗以尽量减轻皮损或促进消退,可采用超强效局部用皮质类固醇,如醋酸泼尼松龙。
3、其他
单用或联合某些治疗方法在小型病例系列研究或单例患者中有效,包括口服或局部用维A酸类(如贝沙罗汀) 、局部用氮芥和卡莫司汀、抗CD30单克隆抗体偶联药物(贝伦妥单抗-维多汀)、细胞因子(γ-干扰素) 等。
甲氨蝶呤、醋酸泼尼松龙、贝沙罗汀、氮芥、卡莫司汀、贝伦妥单抗-维多汀、γ-干扰素
脓疱清创术:当患处有脓疱形成或皮损处发生感染,可进行清创处理,临床应用较少。
淋巴瘤样丘疹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4~8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多数患者可在8周内自愈,皮损愈合后可能留下瘢痕。尽管淋巴瘤样丘疹病患者发生皮肤或结节性恶性淋巴瘤的风险增加,但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病程迁延、反复,可能会影响美观及患者的心理状态。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数周至数月可自发消退。
本病可通过积极治疗加速皮损愈合,降低严重程度。
本病治愈率低。
本病一般难以根治。
本病易复发。
本病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规律作息,遵医嘱用药。建议患者定期复诊,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发展及转归情况,及时调整治疗及用药方案。
1、心理特点
淋巴瘤样丘疹病病程迁延、反复,可能由于影响美观及皮肤瘙痒等问题,影响心理状态,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多给予患者理解、关怀和疏导,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必要时可向心理医生咨询。
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换药、加大药量,避免病情控制不当或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避免生活不规律,影响到疾病的恢复。在日常生活中应多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规律作息,从而缓解自身的身体症状。
淋巴瘤样丘疹病患者需要长期随访,除医生对患者进行病情监测外,患者应积极关注自身的皮损的转归及恶化情况,并将其告知医生。
淋巴瘤样丘疹病患者需要长期随访以监测病程和治疗反应,还需终生监测是否发生皮肤或全身性淋巴瘤。对于正接受治疗的患者,其随访频率取决于具体的治疗。为监测病程和进行患者监测,患者应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复诊,以便评估临床病史、进行全面皮肤检查和体格检查。
淋巴瘤样丘疹病的患者无需特殊的饮食调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原则,可增强机体抵抗力。
2、合理膳食,平衡调配,注意荤素搭配。
3、平时患者应当养成定时、定量进食的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1、忌食烟酒、辛辣的食物,会刺激皮肤瘙痒加重,影响皮损痊愈。
2、忌食虾、蟹、牛肉、羊肉等,食用后易导致病情加重。
3、忌食肥腻、油煎、霉变、腌制的食物,以免造成刺激。
淋巴瘤样丘疹病的病因不明,目前无法做到有效的预防。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