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慢性肥厚性鼻炎 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hypertrophic rhinitis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慢性肥厚性鼻炎 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hypertrophic rhiniti...
养生
慢性肥厚性鼻炎(chronic hypertrophic rhinitis)是一种可能由慢性单纯性鼻炎发展而来,以鼻腔内黏膜、黏膜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患者多有较重的持续性鼻塞,鼻涕呈黏液或黏脓样,不易擤出。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切除下鼻甲可治愈。由于下鼻甲增生肥厚,若不及时治疗易引发其他疾病。
无传染性。
慢性肥厚性鼻炎较为常见。
男女老幼均可发病,性别、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异。
在空气质量较差,扬尘或沙尘暴多发的地区发病可能性较大。
本病主要由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慢性肥厚性鼻炎治疗不彻底导致。邻近器官的感染病灶有可能导致本病的发生,鼻腔用药不当或过多过久、职业或环境因素,如有害气体和粉尘刺激等,也可能导致本病的发生。
1、慢性单纯性鼻炎迁延难愈,或反复发作。刺激鼻腔黏膜增生,甚至下鼻甲肥厚。
2、急性或慢性鼻炎治疗过程中用药不当,比如应用盐酸奈甲唑林而加重鼻塞,演变为慢性肥厚性鼻炎。
3、工作或生活环境不理想,长期暴露于粉尘或有害气体环境中,使鼻黏膜受到持续刺激,逐渐增生肥厚。
1、鼻腔用药过多或过久。
2、接触过多有害气体或粉尘。
3、其他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等全身因素。
4、不良嗜好如过度吸烟饮酒。
慢性肥厚性鼻炎多以比较严重的持续性鼻塞为主要症状,鼻涕不多但黏性较强,不容易擤出,致使嗅觉减退。部分患者因下鼻甲肥大会出现耳鸣、流泪、慢性咽喉炎等症状。如果中鼻甲肥大压迫鼻中隔,会使神经受刺激而出现头痛、三叉神经痛的表现。
1、鼻塞
多表现为持续性鼻塞,并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加重。
2、涕稠
表现为鼻涕黏稠,呈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
1、慢性咽喉炎
由于经常张口呼吸以及鼻腔分泌物的长期刺激,容易引起慢性咽喉炎的发生。
2、分泌性中耳炎
慢性鼻炎可导致咽鼓管堵塞而并发分泌性中耳炎。
3、三叉神经痛
肥大的中鼻甲压迫鼻中隔,会刺激筛前神经,该神经是三叉神经的分支,所以这种刺激会引起三叉神经痛。
4、溢泪、继发性泪囊炎、结膜炎
下鼻甲前端黏膜肥厚时,会阻塞鼻泪管开口,引起溢泪或继发性泪囊炎,结膜炎。
5、耳鸣、听力减退
肥大的下鼻甲后端压迫咽鼓管咽口,会出现耳鸣和听力减退。
1、闭塞性鼻音
因鼻涕不易擤出,阻塞鼻腔,呼吸不畅,出现闭塞性鼻音。
2、嗅觉减退
鼻涕黏稠,经常堵塞鼻腔,影响正常的嗅觉感知。
3、头痛、头昏、失眠等
由于鼻腔阻塞,呼吸不畅,血氧含量降低,大脑供氧不足,易出现头痛、头昏、失眠或精神萎靡等表现。
1、长时间较重的鼻塞,鼻涕较多但不易擤出。
2、鼻涕呈黏液或黏脓状。
3、因鼻塞引起头痛、溢泪、耳鸣等症状时,
出现以上情况时需及时就医治疗。应尽快就诊检查,及时进行诊断治疗。
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为鼻部发病,可前往耳鼻喉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准备并携带好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
2、如有前期自用药,应将药品名称和服用方法准备好并告知医生。
3、如果在就诊前有其他疾病或医院的诊疗史,应携带该病历并主动向医生说明。
4、医生可能要求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尽量空腹去医院就诊。
5、医生可能要求进行CT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肿瘤等疾病的可能,应避免金属饰品的佩戴。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7、医生可能在诊室内采用前鼻镜或探针对鼻腔内情况进行检查,患者可以提前了解相关检查方法,做好充分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检查的开展。
1、鼻塞情况持续多长时间了?
2、单侧鼻塞还是双侧鼻塞?
3、鼻涕是清稀还是黏稠?鼻涕是否不易擤出?
4、有没有出现无明显原因的流泪?
5、有没有出现耳鸣的症状?
6、有没有出现头痛?
7、就诊之前是否有过急性或慢性鼻炎的病史?
8、就诊之前有没有自服药物?
1、该病能否治愈?
2、该病会不会继续发展影响大脑?
3、能否让鼻腔迅速恢复正常通气?
4、手术切除下鼻甲或中鼻甲,对以后的正常功能和生活质量有无影响?
5、该病会不会遗传?
医生首先会通过视诊,观察鼻腔黏膜有无组织肥厚、鼻腔分泌物颜色和性状,之后可能进行鼻镜检查,以诊断该病并评估严重程度。
1、鼻腔黏膜
视诊鼻前庭、鼻底和部分下鼻甲,或使用鼻镜检查中鼻甲、中鼻道和鼻中隔上部,看是否存在鼻黏膜肿胀的表现。
2、鼻腔分泌物
鼻腔分泌物是鼻腔受刺激时产生的过多分泌物,通过检查鼻腔分泌物的颜色和黏稠程度,判断疾病类型,或用于慢性鼻炎与化脓性炎症的鉴别。
3、鼻窦
鼻窦为鼻腔周围含气的骨质空腔,有窦口与鼻腔相通,通过鼻窦区压痛检查法,检查鼻窦是否有炎症存在,或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前鼻镜检查:
1、医生可能在诊室内对患者进行前鼻镜检查,将窥鼻器伸入鼻孔,对鼻腔和下鼻甲的情况进行查探。
2、可能将检查用探针伸入鼻腔,轻压下鼻甲,看其凹陷及恢复情况,判断病变程度。
3、可能用麻黄碱生理盐水涂抹到下鼻甲表面,以观察黏膜收缩,判断病变程度。
在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之后,依靠前鼻镜检查所见,结合鼻腔和下鼻甲的病变情况,对患者是否患有慢性肥厚性鼻炎做出诊断。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单纯性鼻炎等与本病症状相似,需鉴别诊断。
1、病史
(1)具有慢性单纯性鼻炎迁延难愈,或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鼻塞症状日益加重。
(2)工作或生活环境中长期接触粉尘或有害气体,出现鼻塞流涕及厚重鼻音的症状。
2、症状
(1)具有鼻塞、鼻涕黏稠不易擤出的典型表现。
(2)可伴有嗅觉减退、头痛头晕、失眠和精神萎靡等情况。
(3)可能并发耳鸣、泪囊炎、三叉神经痛等表现。
3、辅助检查
(1)体格检查可见鼻黏膜增生、肥厚,呈暗红色或淡紫红色;下鼻甲黏膜肥厚,鼻甲骨可肥大,常堵塞整个鼻腔;下鼻甲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葚状,下鼻甲前端及其游离缘尤为显著。以探针轻压下鼻甲,有硬实感,不出现凹陷。或有凹陷出现但不易立即恢复;以麻黄碱生理盐水涂抹下鼻甲表面,黏膜不收缩或收缩甚微。鼻腔底部或下鼻道内有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
(2)鼻镜检查时或可见下鼻甲后端肥大,鼻中隔后端黏膜肥厚。
1、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表现为阵发性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在发作之后症状消失。
2、 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的鼻塞可轻可重,头痛、多脓涕、中鼻道有脓,可有息肉形成。
3、慢性单纯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以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尚未出现鼻腔黏膜或下鼻甲的增生肥厚。
根据局部应用血管收缩剂后的下鼻甲反应特点,判断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对药物应用后下鼻甲尚能缩小者,通常采用与慢性单纯性鼻炎相同的治疗方法,或注射下鼻甲硬化剂、采用激光治疗等;若药物应用之后下鼻甲反应不明显,或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对肥大的下鼻甲或中鼻甲进行手术切除。
1、对局部应用血管收缩剂之后,下鼻甲尚能缩小者,找出全身、局部和环境等方面的致病原因,及时治疗或排除,比如对鼻中隔偏曲进行矫正,积极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等;锻炼身体,改善营养状况,治疗全身慢性疾病,戒除不良嗜好,提高机体抵抗力。
2、对“妊娠期鼻炎”患者忌用减充血剂,局部慎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剂,可向患者解释病情,说明妊娠终止后2~4周内鼻炎症状会得到缓解。鼻塞严重者可按摩迎香穴和鼻通穴位,还可用淡盐水滴鼻。
3、青春期出现的慢性鼻炎切忌滥用减充血剂。
1、减充血剂
羟甲唑林或麻黄碱生理盐水滴鼻,鼻塞症状严重时使用。药物品种和使用剂量及次数应遵医嘱。
2、盐酸奈甲唑林
该药极易引起药物性鼻炎而加重鼻塞,故应慎用。
3、 糖皮质激素喷雾剂
可以局部应用二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应注意药物的禁忌症及使用方法,绝不可滥用。
羟甲唑林、麻黄碱生理盐水、盐酸奈甲唑林、二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
慢性肥厚性鼻炎中,鼻甲黏膜肥厚,对血管收缩剂无明显反应,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宜行手术治疗。通常为下鼻甲切除术,通过切除肥大的下鼻甲,使其体积缩小,解除鼻塞症状。
1、适应证
(1)下鼻甲肥大,影响鼻呼吸功能,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2)下鼻甲骨明显肥大者。
(3)下鼻甲前端肥大,后端息肉样变或整个下鼻甲呈桑葚样变者。
(4)变应性鼻炎,下鼻甲持久肿胀妨碍呼吸者。
(5)鼻中隔偏曲,较宽一侧的鼻腔下鼻甲代偿性肥大者,在施行鼻中隔矫正术的同时应行该侧下鼻甲手术。
2、禁忌症
(1)鼻腔、咽部及中耳有急性炎症时。
(2)有出血性疾病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贫血者。
(3)妊娠或月经期。
(4)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活动性肺结核等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3、术前准备
(1)术前详细检查鼻腔,有炎症者,可用链霉素滴鼻,并确定需切除的中鼻甲部分,同时剪除鼻毛,清洁鼻腔等。
(2)术前半小时口服苯巴比妥,加强镇静剂的作用和解除表面麻醉药的中毒作用。
4、手术风险
(1)下鼻甲血管丰富,富含海绵体组织,与鼻腔生理机制关系密切,一般不宜轻率损伤。
(2)下鼻甲前端接近鼻瓣区,鼻瓣是鼻腔最大阻力部位,所以在手术时应适当保留下鼻甲前端,以免引起副作用。
(3)下鼻甲切除后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出血,若切除过多可能引起继发性萎缩性鼻炎,切除过少则疗效较差,青年患者行下鼻甲切除术应慎重考虑。
1、封闭疗法
可用普鲁卡因于迎香和鼻通穴位封闭,亦可于鼻丘或双下甲前端黏膜下注射。
2、下鼻甲硬化剂注射
应用于下鼻甲对局部血管收缩剂应用之后尚能缩小者。
3、YAG激光治疗
YAG激光插入下鼻甲黏膜下进行照射,可保持黏膜完整性,不影响黏膜生理功能。
4、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操作简单,术后恢复较快,微创、安全、有效。
治疗周期约为20~30天,具体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属于中医“鼻窒”范畴,以散邪通窍,恢复鼻腔通气功能为基本原则。
1、辨证论治:
(1)肺经郁热,邪犯鼻窍证
证候: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涕稍黏黄,时有鼻内灼热感,或有嗅觉减退、头额胀痛。鼻黏膜暗红,下鼻甲肥厚肿胀。全身症状或见口微干渴,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胖,苔微黄,脉数。
治法:清解肺热,散邪通窍。
方药:升麻解毒汤加减。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
证候: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受凉益甚,涕稍黏白,或有嗅觉减退、头昏沉重。下鼻甲肿胀,色淡暗。或见体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治法:补益肺脾,祛邪通窍。
方药:温肺汤加减。
(3)邪毒久留,瘀阻鼻窍证
证候:病程长,持续性鼻塞,嗅觉明显减退,闭塞性鼻音,或有少量黏涕。鼻甲肿胀硬实,表面不平,或鼻甲呈桑葚样变,收缩反应差。舌质暗,或有瘀点。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窍。
方药:当归芍药汤加减。
2、针灸治疗
(1)体针
肺经郁热证:可取二间、内廷、迎香、太阳、尺泽。
气虚邪滞证:可取足三里、迎香、太渊、公孙、印堂。
血瘀鼻窍证:可取迎香、印堂、合谷、风池。
(2)耳针
可取鼻、内鼻、肺、脾、胃等穴位,针刺或用王不留行贴压均可。
(3)艾灸
可取人中、迎香、风府、百会、肺俞、太渊、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小儿患者可用荜茇、天南星研末,温灸囟门进行治疗。宜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操作。
3、局部治疗
(1)滴鼻
主要应用鼻腔黏膜血管收缩剂,但不宜久用,以免发生药物性鼻炎。
(2)吹鼻
可用鹅不食草、樟脑、冰片等药物研末,用于吹鼻。亦可用碧云散。
(3)塞鼻
可用冰片、白芷、赤芍、牡丹皮等药物研粉制成药膏,将纱条搅入药膏中,取纱条塞入鼻腔。
在积极消除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本病预后较好,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和低温射频消融等技术,可以消除疾病影响,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如果患者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因为下鼻甲肥大压迫咽鼓管咽口而导致耳鸣、听力减退,也可能阻塞鼻泪管导致泪囊炎、结膜炎,甚至发生三叉神经痛等情况,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一般不会自愈,应及时进行积极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
本病可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消除病症表现,恢复健康状态。
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
经手术治疗后一般可根治。
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应主动到医院治疗,让医生对病情阶段做出准确判断,并依据病情发展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积极治疗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当注意远离有害气体和烟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1、心理特点
长时间的鼻塞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疲乏、头痛、头闷、失眠等。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消沉等不良情绪。
2、护理措施
家属及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情绪状况,进行健康宣教,引导患者建立信心,积极治疗。患者自身也应当建立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严格遵照医嘱使用羟甲唑林或麻黄碱生理盐水,正确滴鼻以缓解严重的鼻塞症状。
2、使用盐酸萘甲唑林时应注意监测不良反应,该药可能会引起药物性鼻炎而加重鼻塞。
3、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如二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等,应注意有无用药禁忌症,比如糖尿病、骨质疏松、活动性或消化性溃疡等。
1、患者应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锻炼体格,增强疾病防御能力,戒烟酒,注意饮食,改善生活及工作环境。
2、患者应多饮水,减少因鼻塞引起的口干。
3、患者应正确掌握滴鼻方法。
4、患者应该正确使用鼻腔冲洗器冲洗鼻腔,冲洗时病人取坐位或立位,头部稍向前倾斜30°,通过用手挤压鼻腔冲洗器瓶体产生压力将储存在瓶体内的液体压入病人鼻腔,产生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水流,对鼻腔进行清洗。
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应遵医嘱按时复诊,根据恢复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频次。复诊时应主动告知近期症状表现,携带好病历和用药记录。
患者术后宜采取半坐卧位,因该体位有利于患者的呼吸以及分泌物的引流,同时可促进头面部的血液回流,减少充血、减轻头痛以及头面部肿胀。待双侧鼻腔填塞纱条均抽出后,再改为平卧位。
慢性肥厚性鼻炎宜清淡饮食,少吃辛辣、油腻的刺激性食物,可以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调整,同时注意忌烟酒。
1、若患者表现为流涕、鼻塞遇寒加重、面色白、气短咳嗽,有白痰、饭量减小、倦怠等症状,饮食上可选枣泥扁豆包、扁豆大枣粥、小米荷叶粥、姜枣汤等,用生姜、红糖、葱白煎汤,热服1~3日较好。
2、若患者表现为持续鼻塞、鼻甲暗红、鼻涕粘稠、头胀刺痛,舌质暗红等症状,应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若患者鼻炎症状近期加重,流黄鼻涕,并且伴有发热、恶寒、全身酸痛,饮食上应注意不吃杏、山楂、桔子等酸涩收敛之品。
1、少吃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
2、忌烟酒。
1、患者应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紧压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分泌物;或将鼻涕吸入咽部吐出。若紧捏两侧鼻孔擤鼻,有引发鼻窦和中耳感染的危险。
2、尽量避免出入人群密集的场所。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