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抽动障碍 疾病英文名称: tic disorder,TD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抽动障碍 疾病英文名称: tic disorder,TD 疾病概述: 抽动障碍(tic ...
养生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肌肉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长因素、器质性因素、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因素等有关。经过正规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根据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三种临床类型。
1、短暂性抽动障碍
既有运动抽动,又有发声抽动。
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只有运动抽动,或只有发声抽动。
3、Tourette综合征
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
不会传染。
抽动障碍多数起病于学龄期,学龄前期并不少见,低于5岁发病者可达40%。运动抽动常在7岁前发病,发声抽动发声较晚,多在11岁以前发生。国内报道8岁~12岁人群中抽动障碍患病率2.42‰。男性学龄儿童患病危险性最高,男女患病比率为3:1~4:1。国外报道学龄儿童抽动障碍的患病率12%~16%。学龄儿童中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者占5%~24%,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患病率1%~2%,Tourette综合征终身患病率4/万~5/万。
儿童和青少年。
抽动障碍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长因素、器质性因素、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因素等有关,医生常通过各项检查推测引发症状的原因。病因的明确对症状的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1、遗传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本病有遗传倾向,双生子发病率也比较高。抽动障碍患儿的一二级亲属中患抽动症、Tourette综合征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较正常人群多见,一般认为遗传方式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
2、神经生长因素
近年来通过神经递质与行为以及精神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提示本病与中枢神经递质失调有关,有学者认为本症主要病理变化可能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的靶细胞受体,由于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是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所致;也有学者认为抽动障碍与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功能失调有关或是由于脑内γ-GABA的抑制功能降低以致发生抽动。
3、器质性因素
本病神经系统软体征发生率较高,有部分患者脑电图异常,主要为慢波或棘波增加,但无特异性改变。少数病例头颅CT异常。
4、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创伤、过度紧张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有人认为母亲孕期遭受某些应激事件,妊娠头3个月反应严重是易致子代发生抽动障碍的危险因素。
5、药物因素
由于长期或大量服用中枢兴奋剂和抗精神病药物,如利他林、匹莫林等可能引起本病。
主要表现为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从抽动的复杂程度来分,又可分为简单抽动和复杂抽动两种形式。运动抽动的简单形式是眨眼、耸鼻、歪嘴、耸肩、转肩或斜肩等,抽动可发生于身体的单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复杂形式包括蹦跳、跑跳旋转、屈身、拍打自己和猥亵行为等。发声抽动的简单形式是清理喉咙、吼叫声、嗤鼻子、犬叫声等,复杂形式表现为重复言语、模仿言语、秽语(控制不住地说脏话)等。抽动症状的特点是不随意、突发、快速、重复和非节律性,可以受意志控制在短时间内暂时不发生,但却不能较长时间地控制症状。在受到心理刺激、情绪紧张、学习压力大、患躯体疾病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发作较频繁,睡眠时症状减轻或消失。
1、短暂性抽动障碍
最常见,主要表现为简单的运动抽动症状,多首发于头面部,可表现为眨眼、耸鼻、皱额、张口、侧视、摇头、斜颈和耸肩等多种症状。少数表现为简单的发声抽动,如清嗓、咳嗽、吼叫、嗤鼻、犬叫或“啊”、“呀”等单调的声音。也可见多个部位的复杂运动抽动。部分患者的抽动始终固定于某一部位,另一些患者的抽动部位则变化不定。
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多数患者表现为简单或复杂的运动抽动,少数患者表现为简单或复杂的发声抽动,一般同一患者仅出现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一种形式。抽动部位除头面部、颈部和肩部肌群外,也常发生在上下肢或躯干肌群,且症状表现形式一般持久不变。抽动的频度可能每天发生,也可能断续出现,但发作的间隙期不会超过2个月。慢性抽动障碍病程持续,往往超过1年以上。
3、Tourette综合征
也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特征是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一般首发症状为简单运动抽动,以面部肌肉的抽动最多,呈间断性,少数患者的首发症状为简单的发声抽动。随病程进展,抽动的部位增多,逐渐累及到肩部、颈部、四肢或躯干等部位,表现形式也由简单抽动发展为复杂抽动,由单一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发展成两者兼有,发生频度也增加。其中约30%出现秽语症或猥亵行为。多数患者每天都有抽动发生,少数患者的抽动呈间断性,但发作间隙期不会超过2月。病程持续迁延,超过一年以上,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很大。
部分患者伴有注意缺陷、焦虑、抑郁情绪和强迫症状。如Tourette综合征50%~60%合并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40%~60%合并强迫性格和强迫症状,少部分患者存在情绪不稳或易激惹、破坏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睡眠障碍等症状。
1、反复发作的局部肌肉抽动症状,如眨眼、怂鼻、摇头等;
2、抽动症状逐渐频繁或加重;
3、伴自伤行为,如使用利器割伤自己等行为;
4、伴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和思维等;
5、伴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
6、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患者可根据情况及时于神经内科或精神心理科就医诊治。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这种抽搐的情况出现多久了?
2、都有哪些部位会发生抽搐?
3、每次抽搐会发生多长时间?
4、有什么原因会诱导抽搐的发生吗?
5、除了抽搐,还有哪些异常的情况?
6、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7、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8、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9、家属中有类似表现的吗?
10、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11、患者及其母亲在孕期有受到过较大的精神刺激吗?
1、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2、这种情况严重么?能治好么?
3、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么?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需要做什么检查?
7、其他的疾病会影响本病的治疗吗?
8、回家后该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患者出现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抽动,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机体整体情况,之后根据患者病情,医生可能会建议相关实验室、影像学等检查,以更详细的了解机体存在的病变情况。
医生主要会对全身进行检查,了解有无淋巴结肿大、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关节活动障碍、感觉异常、神经反射异常等体征表现,同时注意患者的体温、血压、呼吸和心率等生命体征表现,观察患者的整体健康情况,对抽动障碍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检查、肝肾功能检查、脑脊液检查等,主要用于了解机体的状态,并排查是否存在某些机体异常病变。
必要时医生还会建议行脑电图、诱发电位检查,以了解有无脑部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
包括头颅CT、MRI等检查,有助于排查是否存在颅脑器质性病变,对抽动障碍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
医生主要根据患者的既往患病史、家族史,抽动障碍的典型表现、发病年龄、病程长短、伴随症状,结合实验室、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诊断过程中,医生常需排查患者是否存在Sydenham舞蹈症、急性运动性障碍、肝豆状核变性、手足徐动症等病变。
1、Sydenham舞蹈症
本病为风湿性感染所致,多见于5~15岁,以舞蹈样异常运动为主要表现,无发声抽动,并有肌张力减低等体征,ESR增快,ASO及黏蛋白增高。
2、迟发性抽动障碍
主要见于应用抗精神病药期间或突然停药后发生的不自主运动障碍。
3、急性运动性障碍
表现为不自动运动震颤,张力障碍,扭转痉挛或舞蹈性动作,多为某些药物所引起,如左旋多巴、胃复安、中枢兴奋剂等,一般停药后症状消失。
4、肝豆状核变性
由于铜代谢障碍引起,有肝损害、锥体外系体征及精神症状,有角膜K-F色素环,血浆铜蓝蛋白减低可区分。
5、手足徐动症
表现为缓慢蠕动样,联合性的不自主运动,有肌强直、智力缺陷等征象。
6、儿童Huntington
主要为基底核及大脑皮质进行性病变所致。以渐进性舞蹈样运动和智力减退为特征,常伴有抽搐发作。其所具有的不自主运动比较缓慢,有部分患儿表现为小脑共济失调。
治疗前要首先明确诊断,找到病因,积极祛除可疑致病因素,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症状表现,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对诊断明确者应及早进行治疗。继发性按继发原因进行处理,如药物所致停用药物;如风湿性以抗风湿治疗等。对原发性多以氟哌啶醇为首选,其他可选泰必利、哌迷清、盐酸可乐定。
氟哌啶醇、泰必利、哌迷清、盐酸可乐定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一般为.....,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接受正规治疗后,多数患者可控制症状,预后较好;若未及时治疗,疾病可进一步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和社交。
疾病若未得到控制,症状持续或加重,会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并可能产生自卑等负面心理。
多数患者可通过及时诊治,控制症状。
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家属应督促、帮助患儿料理生活,做好护理。合理安排患儿作息时间,保证患儿良好卫生状况,并严密观察患儿的症状,保证患儿安全。
同情并尊重患儿,取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良好关系。鼓励患儿多参加适宜的活动。争取他人的理解以消除患儿的自卑情绪。家长与学校经常取得联系,取得良好的社会性支持,正确对待患儿,消除其心理因素。
严格遵照医嘱,按剂量给药,口服时一定要检查口腔,避免藏药,或一次大剂量服用。其次,要密切观察患儿服药后的表现,特别是药物的不良反应,使家长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1、家属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表现,必要时专人护理,控制其活动范围。注意活动的空间有无危险因素的存在,观察患儿的情绪变化,保证患儿安全。
2、合理安排患儿作息时间,使其生活有规律性。
3、生活上多给予关注,注意营养和安全,增加抵抗力,避免自伤情况的发生。如有特殊情况,及时就医。
本病对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家长要保证充足合理的营养供给。
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营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父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
2、学会控制情绪,面对突发事件,及时向家长或专业人士咨询。
3、产妇应稳定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