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Rh血型不合溶血病 疾病英文名称: Rh blood type incompatible hemolytic disease 疾病别名: Rh不相合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病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Rh血型不合溶血病 疾病英文名称: Rh blood type incompatible...
养生
Rh血型不合溶血病(Rh blood type incompatible hemolytic disease)是指母婴Rh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仅见于胎儿和新生儿期,是新生儿期黄疸和贫血的重要原因。在我国是发病率仅次于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新生儿溶血病。其典型症状有黄疸、贫血和溶血、胆红素脑病、胎儿水肿综合征等。Rh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多数病情进展快而严重,如不及时换血,常死于心衰、核黄疸或留有后遗症。
基于临床表现分型:
1、轻度溶血
受累患儿仅有轻度溶血,几乎没有贫血(脐血Hb>14g/dl),轻度高胆红素血症(脐血胆红素<4mg/dl)。除早期光疗外,新生儿一般不需要治疗。
2、中度溶血
发生在多数Rh溶血病患儿中。表现为中度贫血(脐血Hb<14g/dl),和脐血胆红素增加(>4mg/dl)。黄疸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具有出现早、上升快等特点,若不治疗,可发生胆红素脑病;肝脾明显肿大,外周血有核红细胞增多。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但也有少数患儿在病程恢复期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出现“胆汁淤积”。由于血型抗体持续存在,患儿可在2-6周发生明显贫血(Hb<80g/L),称晚期贫血。晚期贫血也可因换入的成人红细胞氧亲和力较低和氧运增加而抑制了红细胞的生成所致。
3、重度溶血
主要见于Rh溶血病,患儿可死于宫内,或出生时胎儿水肿,表现为全身水肿、苍白、皮肤瘀斑、胸腔积液、腹水、心力衰竭、肝脾大和呼吸窘迫。胎儿水肿原因除重度贫血致高心排量心力衰竭外,还与肝功能障碍致低蛋白血症和组织缺氧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关。黄疸可在出生后迅速出现并进行性加深。此型病情极重,如不及时治疗,常于生后不久死亡。除晚期贫血外,其他血液学并发症还包括血小板减少症、凝血障碍、白细胞减少等。
无传染性。
重症Rh溶血病主要死因为高胆红素血病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现在由于治疗水平的显著提高,病死率已降至不足1%。
Rh溶血病在第一胎发病率很低(1%左右),Rh溶血病主要发生在Rh阴性母亲和Rh阳性胎儿,也可发生于母婴均为Rh阳性时。
Rh血型不合溶血病由母婴Rh血型不合引起,其危险因素与血型、分娩次数、胎儿血液进入母体的状况、母亲产生相应抗体的刺激有关。
Rh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基本病因为母婴Rh血型不合,当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血型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时,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循环,可使母亲产生对胎儿红细胞抗原相应的抗体,此抗体又经胎盘循环抵胎儿循环,作用于胎儿红细胞使其致敏并导致溶血。
1、Rh阴性母亲所生的Rh阳性胎儿(新生儿)易患Rh溶血病。
2、Rh阴性母亲第一胎为Rh阳性胎儿,下一胎患Rh溶血病风险升高。
3、Rh阴性母亲曾有输血史的,胎儿(新生儿)患Rh溶血病风险升高。
4、妊娠高血压、剖宫产、胎盘早期剥离、异位妊娠、臀位产、前置胎盘等产科因素及羊膜腔穿刺、经腹部穿刺绒毛活检、流产等可增加胎儿血液进入母体的机会,故可增加发生Rh溶血的危险性。
Rh血型不合溶血病轻症者仅表现为轻度贫血伴轻到中度黄疸;重症者出现贫血、黄疸、肝脾肿大明显且进行性加重,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如核黄疸)。重症者可表现为胎儿水肿综合征致宫内死胎或产后死亡。
1、黄疸
轻症者表现为轻到中度黄疸,重症者黄疸明显。重症黄疸多于生后24小时出现,48小时黄疸加重,随之出现肝脾肿大、贫血或伴有出血。
2、溶血和贫血
溶血为进行性,一般不甚明显。随黄疸消退,贫血可能逐渐明显。轻症者出生时无或仅有轻度贫血,而出生后贫血可渐加重。中度贫血约在出生后5-8天后才较明显。重度贫血者常伴肝脾肿大。由于体内抗体存在时间较久而发生持续缓慢溶血,在出生后2-6周可发生“晚期贫血”,血红蛋白可降至50g/L-60g/L。妊娠34周以上,出生48小时内Hb<160g/L,49小时-7天Hb<145g/L,一周后Hb<100g/L者为新生儿贫血。
1、胎儿并发症
(1)胎儿水肿综合征:重度贫血者可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腹水和胸腔积液,构成胎儿水肿综合征,大多数于出生后数小时内死亡或死于宫内。部分胎儿水肿综合征患儿并无贫血表现,但存在严重低蛋白血症,原因未明。
(2)严重血小板减少:少数病例可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为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影响了粒系与巨核系细胞的成熟过程而产生。
(3)低血糖:少数病例可出现低血糖,与血中胰岛素含量的增高有关。
2、产妇并发症
包括羊水过多和先兆子痫,死胎后可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胆红素脑病:新生儿发生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时,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沉积于基底神经核、丘脑、丘脑下核、顶核、脑室核、尾状核、小脑、延脑、大脑皮质及脊髓等部位,抑制脑组织对氧的利用,导致脑损伤,称胆红素脑病,以往也称为核黄疸。早期表现为肌肉松弛、吮吸反射消失和嗜睡,继而肌肉痉挛、抽搐或角弓反张。严重者多于发病数日因呼吸衰竭而死亡。重症患儿2-3个月后发生大脑瘫痪、手足抽动、耳聋及智能低下等持久性后遗症。
1、患儿发生重度黄疸。
2、患儿发生肌肉松弛、吮吸反射消失和嗜睡。
3、患儿发生肌肉痉挛、抽搐或角弓反张。
4、患儿全身水肿、苍白、皮肤瘀斑、呼吸窘迫者。
以上均需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1、患儿发生黄疸且母婴血型不合的。
2、患儿血常规有不同程度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及血小板数降低。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产前发现的新生儿溶血病请于产科就诊;孕妇具有新生儿溶血病危险因素的,请于产科筛查。
3、新生儿发生的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请于新生儿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孕妇可能会对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医生可能会询问母亲的血型、孕产史、输血史,新生儿的具体情况等,请提前准备。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1、您的孩子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孩子的黄疸是出生就有的吗?有没有加重?
3、您和孩子的血型分别是什么?
4、这是您的第几胎?您之前有过孩子患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吗?
5、您之前有过流产史、输血史吗?
6、您孕期都做过什么检查?结果怎么样?
7、孩子做过什么检查吗?结果怎么样?
8、孩子做过什么治疗吗?治疗后有缓解吗?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的孩子是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吗?
2、导致孩子得这个病的原因是什么?
3、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4、我和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吗?
5、孩子需要用什么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孩子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吗?
8、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患儿发生黄疸、贫血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血常规、血涂片、血生化、骨髓穿刺、血型鉴定、免疫学抗体检测、羊水检查、胎儿血标本、超声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患儿皮肤、指甲、巩膜发黄,可能可触及肝脾肿大。重症患儿可能有肌肉松弛、吮吸反射消失、嗜睡;或肌肉痉挛、抽搐或角弓反张的表现;甚至可能全身水肿、苍白、皮肤瘀斑,有胸腔积液、腹水的体征。
1、血常规
可出现不同程度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及血小板数降低。
2、血涂片
可见红细胞大小不均,多嗜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及球形红细胞增多。溶血时可有不同程度白细胞增高,可见核左移。
3、血生化
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脐血血清胆红素>40mg/L提示溶血严重,50mg/L-150mg/L时核黄疸发生率约3.3%,151mg/L-300mg/L时发生率为18%,>300mg/L时发生率约50%。
4、骨髓穿刺
骨髓穿刺仅在高度怀疑溶血以外的其他疾病时进行。新生儿溶血病的骨髓象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系统过度增生,粒系统比例相对减少。
5、血型鉴定
母亲为Rh阴性,子女为Rh阳性,父亲为Rh阳性,或母亲有Rh阳性输血史。同样的Rh血型不合,母子ABO血型相同比不相同者容易发病。
6、免疫学抗体检测
新生儿间接Coombs试验阳性及直接Coombs试验阳性,表示其红细胞上及血清中有不完全抗体。直接Coombs试验和木瓜酶试验检查母体血清有不完全抗Rh抗体。
7、羊水检查
正常羊水通常呈无色至淡黄色,而在重症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时呈鲜黄色。此种色素可通过450nm分光光度计下做羊水光密度检测而进行测定。
8、胎儿血标本
在妊娠末3个月内及伴重症溶血性疾病时,传统的预后指标往往不可靠,而赖以能测定血细胞比容和其他指标者,胎儿血标本是最能精确判定有无溶血的方法。此外,胎儿血标本亦容许正确估算所需血量,其他原因的胎儿水肿症可被排除,并能确认胎儿核组型。
超声检查:目前预测胎儿贫血最好的无创伤检查方法是应用多普勒超声评价胎儿大脑中动脉收缩速率的峰值。研究显示,胎儿贫血时由于血液黏稠度降低,大脑中动脉收缩速率会增加,根据大脑中动脉增加的收缩速率能较准确地预测胎儿贫血状况。结合临床对诊断有辅助意义。
免疫学抗体检测是Rh血型不合溶血病诊断的关键。病史、临床表现、血型鉴定、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辅助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生理性黄疸、感染性黄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所致新生儿黄疸、颅内出血等疾病。
1、Rh溶血病产前诊断
(1)妊娠史和输血史:注意既往妊娠有无流产和新生儿黄疸等。即使既往仅有一次输血史,初次妊娠即可发生严重Rh溶血病。
(2)孕妇及其丈夫Rh血型鉴定:如孕妇为Rh阴性,应于16-20周后以Rh阳性对照红细胞及其丈夫红细胞检查孕妇血清中有无IgG型抗体及其效价,并每隔数周检测一次。孕妇血清中出现IgG型抗体可协助诊断。
(3)羊水胆红素测定:根据需要可做羊水胆红素测定,羊水胆红素升高可协助诊断。
2、Rh溶血病出生后诊断
(1)病史:既往妊娠有流产史或新生儿黄疸史,或有Rh阳性输血史。
(2)临床表现:新生儿有不同程度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
(3)血型鉴定:母亲为Rh阴性,子女为Rh阳性,父亲为Rh阳性。
(4)免疫学检查:新生儿直接Coombs试验阳性。
1、不同类型新生儿溶血病的鉴别
ABO和Rh溶血病约占新生儿溶血病的95%,尚有少数由次要血型抗体引起的溶血病,如抗Kell、抗Duffy和抗Kidd抗体等。以母体血清与一系列已知抗原的红细胞作用是检测抗体特异性的简便且实用的方法。
2、生理性黄疸
开始出现于生后第3天,但生理性黄疸程度轻、无贫血和肝脾肿大。常在10天左右自然消退。外周血幼稚细胞量少。个别患儿可发生高胆红素血症。
3、感染性黄疸
以败血症为常见。伴有黄疸、肝脾肿大与贫血、发热与中毒症状明显,直接胆红素增高。白细胞数增多,伴有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加之血培养阳性可协助诊断。此外,巨细胞病毒感染和传染性肝炎时也可引起黄疸,应注意鉴别。
4、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所致新生儿黄疸
在我国广东和广西发病率较高。黄疸多数在生后2-4天出现,24-72小时发病者占75.8%。而新生儿溶血病多数在出生时黄疸和贫血已存在。特异性抗体检查阴性,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降低,以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降低等可以鉴别。
5、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多数有窒息或产伤史。巨大头颅血肿可使黄疸加重。血清学检查均呈阴性。
Rh血型不合溶血病治疗原则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其治疗主要针对高胆红素血症,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1、产前治疗
(1)胎儿宫内输血:对于在宫内严重受累(血细胞比容≤30%)的胎龄<32周和肺功能不成熟的胎儿,可在B超引导下进行胎儿脐血管穿刺直接血管内红细胞输注。输入血应为与母亲血清不凝的抗原阴性的浓缩红细胞。
(2)孕母注射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在孕28周前,胎儿受累较重但尚未发生胎儿水肿者可给孕母注射IVIG。IVIG可反馈抑制母体血型抗体的产生,阻止母体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IVIG也可与胎儿巨噬细胞上Fc受体结合,抑制血型抗体所致红细胞破坏。
(3)提前分娩:如果宫内输血操作困难或胎儿不能耐受,在35周之前计划早产也是一个可选择的方法。在计划分娩之前,应当从羊水评估胎儿肺的成熟性,并在产前48小时供给糖皮质激素促进肺成熟。母亲分娩前1周开始口服苯巴比妥可诱导胎儿肝酶成熟,减少生后换血需要。
2、产后治疗
(1)换血疗法:换血疗法仍为治疗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和改善神经毒性的主要方法。换血疗法可置换出新生儿体内的高浓度胆红素、致敏的红细胞及来自母体的抗体。Rh溶血病用ABO同型的Rh阴性血液,且尽量使用肝素抗凝的新鲜血。所有血制品必须与婴儿红细胞及母亲血浆做交叉配型。换血后继之光疗,在换血前或换血期间可给予白蛋白,结合间接胆红素,减少游离胆红素。
(2)输注浓缩红细胞:胎儿水肿综合征常出现致命性贫血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此时不宜行换血疗法,应小量输注浓缩红细胞,控制心衰,纠正酸中毒,改善通气等。
1、对患儿头部、手部、背部皮肤进行抚触,增加患儿安全感和舒适感。抚触可以增加新生儿免疫力和应激力,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促进消化功能,减少哭闹,稳定情绪,改善睡眠。
2、新生儿未形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多数情况下实行按需喂奶,每次以患儿自觉饱感为宜。
1、苯巴比妥或尼可刹米,或二者合用以诱导肝细胞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活性,加速胆红素的排泄。
2、静脉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可以通过封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Fc受体来减轻溶血,从而降低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和减少换血疗法的次数。
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可以减少新生儿溶血。
4、口服泼尼松能阻止抗原-抗体反应,促进肝细胞酶对胆红素的结合力。
5、口服和(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有促进葡萄糖醛酸合成的作用,并可防止低血糖。
6、白蛋白可与游离胆红素结合。
7、D-青霉胺可使游离的胆红素下降。
苯巴比妥、尼可刹米、免疫球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泼尼松、葡萄糖、白蛋白、D-青霉胺。
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一般无须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Rh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多数病情进展快而严重,如不及时换血,常死于心衰、核黄疸,或留有后遗症。预后与病情轻重、治疗干预是否及时有关,轻度溶血预后良好,重度溶血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死亡。
1、重度溶血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死亡。
2、胆红素脑病重症患儿2-3个月后可发生大脑瘫痪、手足抽动、耳聋及智能低下等持久性后遗症。
1、轻度溶血除早期光疗外,新生儿一般不需要治疗。
2、中度和重度溶血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经积极治疗,一般可达到临床治愈。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经积极治疗,一般可根治。
根治后一般不会复发。
胆红素脑病重症患儿2-3个月后可发生大脑瘫痪、手足抽动、耳聋及智能低下等持久性后遗症。
Rh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定期进行病情监测,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发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心理特点
(1)新生儿刚出生不久,处于与父母相互认同的情感连结阶段,而光疗致亲子间的情感连结中断,会影响新生儿心理发展需要。
(2)患儿初次接触光疗箱,易因不适与离开父母发生哭闹。
2、护理措施
(1)在患儿哭闹时以亲和的语调与之对话,并通过对患儿头部、手部、背部皮肤的抚触,增加患儿安全感和舒适感,因为抚触可以增加新生儿免疫力和应激力,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促进消化功能,减少哭闹,稳定情绪,改善睡眠。
(2)必要时给予安慰奶嘴,因为安慰奶嘴能减轻患儿对疼痛及不适感的反应。
1、Rh血型不合溶血病的患儿,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换药。
2、苯巴比妥大剂量使用时可产生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和严重的呼吸抑制,对本品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肝硬化、严重肺部疾病、支气管哮喘、呼吸抑制者禁用。
3、尼可刹米不良反应常见面部刺激症、烦躁不安、抽搐、恶心呕吐等。大剂量时可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出汗、面部潮红、呕吐、震颤、心律失常、惊厥、甚至昏迷。抽搐及惊厥患者禁用。
4、免疫球蛋白一般无不良反应,过敏者禁用。
5、促红细胞生成素少数患者用药初期可出现头疼、低热、乏力等,个别患者可出现肌痛、关节痛等。过敏者禁用。
6、泼尼松不良反应有医源性库欣综合征,表现为面容和体态改变、体重增加、下肢浮肿、紫纹、易出血倾向、创口癒合不良、骨质疏松及骨折、肌无力、肌萎缩、低血钾综合征、儿童生长受到抑制、精神症状等。癫痫、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骨折、创伤修复期禁用。
7、白蛋白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严重过敏、高血压、急性心脏病、正常血容量及高血容量的心力衰竭患者、严重贫血患者、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8、D-青霉胺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功能紊乱,味觉减退、中等程度的血小板计数减少等。肾功能不全、对青霉素类药过敏的患者、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斑疮患者、重症肌无力患者及严重的皮肤病患者禁用。
1、患儿皮肤娇嫩,长时间单一卧位对肢体皮肤的压迫可增加新生儿的不适,甚至有可能引起头颅畸形。需协助新生儿左右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交替更换。
2、对患儿头部、手部、背部皮肤进行抚触,增加患儿安全感和舒适感,抚触可以增加新生儿免疫力和应激力,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促进消化功能,减少哭闹,稳定情绪,改善睡眠。
3、新生儿未形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多数情况下实行按需喂奶,每次以患儿自觉饱感为宜。
4、患儿易哭闹,出汗较多,应及时为患儿擦干汗液,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受凉。并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
5、光疗时患儿大便呈墨绿色稀糊状,需及时更换尿片,清洗臀部,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以防止红臀。
6、光疗即将结束前将患儿需要穿的衣服预热,结束后给患儿清洁皮肤,并检查皮肤颜色及有无破损,及时穿上衣服,保暖适宜。
1、产前
定期监测抗体滴度和胎儿基因分型。随访时间通常为妊娠中期每2-4周一次,妊娠晚期每1-2周一次。
(1)有创实验:提示胎儿有可能受损而需要进行有创试验(如羊膜腔穿刺或直接胎儿血标本采样)的最低抗体滴度随抗原的特异性而不同。孕早期通过羊水细胞或绒毛测定胎儿RhD分型可准确识别处于溶血风险的胎儿,提供母亲选择终止妊娠的机会,胎儿Rh阴性也可尽早使家属放心和避免进一步操作。
(2)胎儿超声:是评估母婴血型不合妊娠的基本手段,有助于证实胎儿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早期发现胎儿水肿,超声引导在胎儿脐血采样和宫内输血时也必不可少。超声评估应包括胎儿解剖学、胎盘形态学和羊水量。多普勒血流速度监测的目的是检测胎儿因贫血而致血液黏度降低时的血流动力学代偿性变化。
2、产后
(1)连续监测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和预防核黄疸:对高胆红素血症者应采取积极措施(光疗或换血)降低血清胆红素和保持内环境稳定,以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未结合胆红素升高速率可作为判断溶血严重程度和是否需要换血的指标。常用的标准为胆红素上升速率>0.5mg/(dl·h);或在出生后头2天每24小时上升>5mg/dl;或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预期换血标准(足月儿为20mg/dl)。
(2)胆汁淤积的监测:由于溶血和宫内输血造成的铁过载是引起胆汁淤积症的重要因素,此外,胆色素过载导致胆汁小管淤滞、贫血缺氧导致肝坏死、髓外造血的压力导致肝内毛细胆管受压以及感染、代谢性疾病、全肠外营养等均是易患病因素。虽然目前临床资料显示溶血所致的胆汁淤积症可在生后1周至3个月自发缓解,但是在此期间直接胆红素和肝脏酶学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的患儿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还要重视饮食护理。正确的喂养方式,保持充足的营养有助于病情的缓解。
1、一般情况较好的患儿在换血治疗后2-4小时可试喂流质饮食(糖水),若喂养耐受可喂食牛奶并逐渐增加奶量。
2、新生儿未形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多数情况下实行按需喂奶,每次以患儿自觉饱感为宜。
3、光照时喂奶,应使患儿侧卧位,使奶水充盈整个奶嘴,避免空气吸入胃内;为减少患儿吸奶时耗费过多力气,可以人为地间歇数秒后再喂奶。喂奶后协助患儿取右侧卧位,减少吐奶次数和窒息危险。
4、患儿光疗时易哭闹、出汗,且因光疗会导致稀便,应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
1、不宜喂食过饱。
2、如喂食奶粉不宜过烫或过凉。
对Rh阴性的流产孕妇,特别是妊娠期已超过12周者,或在分娩Rh阳性婴儿后72小时,立即肌注抗RhD IgG,使产妇脱敏,以免因再度妊娠而发生Rh血型不合溶血病。有报道采取孕妇血浆进行非侵袭性的产前诊断,可使RhD阴性的孕妇免受抗RhD球蛋白的预防性治疗,可大大减少孕妇感染血制品输注传播病毒的风险。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