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血管周细胞瘤 疾病英文名称: hemangiopericytoma,HPC 疾病别名: Zimmerman细胞瘤、血管外皮细胞瘤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血管周细胞瘤 疾病英文名称: hemangiopericytoma,HPC 疾病别名: ...
养生
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又称为Zimmerman细胞瘤、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毛细血管外皮细胞的,具有潜在的恶变趋势及较强的局部侵蚀能力,呈低中度恶性的肿瘤。好发于四肢、骨盆、脑膜及头颈部,发生于泌尿生殖系统者罕见。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根据发病部位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局部症状,如疼痛、肢体无力、麻木等。该病预后较差,易复发及远处转移。
基于组织病理检查,2016WHO中枢神经系统分类将其分为两类3级。
1、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型,WHOⅠ级,有更多的胶原纤维,而细胞成分较少。
2、血管周细胞瘤型,分为WHOⅡ级和Ⅲ级。Ⅱ级对应无特殊描述的血管周细胞瘤,具有较多的细胞成分和较少的胶原纤维;Ⅲ级对应的是间变型HPC,具有中到重度核异型性,核分裂象增多,出现坏死等。
不会传染。
极为少见。
血管周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居多。
血管周细胞瘤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外伤、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妊娠及高血压等因素有关。
1、外伤
外伤后血管周细胞再生修复时可能发生复制、分裂异常,从而导致血管周细胞瘤。
2、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皮质类固醇激素的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高血压、伤口愈合缓慢,以及免疫力受损等,可能有助于血管周细胞瘤的发生。
3、妊娠
妊娠期体内激素种类及水平发生改变,可能有助于血管周细胞瘤的发生。
4、高血压
高血压时患者血管壁压力增加,血管壁细胞代偿性增生,可能会导致血管周细胞瘤的发生。
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由病灶部位决定,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局部症状,如头痛、癫痫、肢体麻木、无力、腰痛、血尿、肢体疼痛、无力、便秘、鼻塞,以及反复鼻出血、疼痛、视力下降等。
1、颅内血管周细胞瘤
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多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及体征,包括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等;和因侵蚀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如头痛、癫痫、肢体麻木、无力。
2、肢体软组织血管周细胞瘤
多为无痛性肿块,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疼痛。
3、腹膜后血管周细胞瘤
早期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当肿块生长过大压迫肾盂、输尿管时,患者出现腰痛、血尿等。
4、椎管内血管周细胞瘤
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可表现为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
5、头颈部血管周细胞瘤
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发生于鼻腔鼻窦者可表现为鼻塞、反复鼻出血。若肿物向周围侵犯则可能出现疼痛、视力下降、局部肿胀等。
6、骶前和直肠后血管周细胞瘤
可引起便秘。
随着瘤体的增大,各部位的血管周细胞瘤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压迫、阻塞症状。若不及时诊治,可能会发生肿瘤的转移。
本病发展过程中可根据发病部位差异而引发不同并发症,详见典型症状。
1、若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力模糊、神志不清等。
2、其他紧急情况。
若出现上述情况,须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1、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
2、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癫痫、肢体麻木和无力。
3、出现腰痛、血尿、肢体疼痛、无力、便秘。
4、出现鼻塞、反复鼻出血、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1、出现上述危急情况,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请根据主要症状,请于血管外科或肿瘤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诊疗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宜着宽松的衣物,并配合医生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和检查资料,提供尽可能详细的病史资料。
4、若近期有服用药物,可记录药名、用法用量,便于医生了解情况。
1、您是哪里不舒服?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您的症状什么时候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身体有其它部位不适吗?
4、您是否在别的医院就诊过?诊断为何?有没有做什么检查和处理?
5、您患病以来大小便正常吗?精神、睡眠、食欲如何?
6、您是否受过外伤?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是否得过结核?对什么食物、药物过敏吗?是否有类固醇激素的使用史?具体是怎么用的?
7、您是做什么工作的?平时抽烟喝酒吗?
8、您结婚了吗?有几个孩子?配偶及子女身体状况如何?
9、您家族中有类似患者吗?有什么家族遗传病吗?
1、什么是血管周细胞瘤?我为什么会得血管周细胞瘤?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如何诊断?我的诊断是否明确?
3、应该如何治疗?能够治好吗?
4、手术风险大吗?做了手术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手术疗效如何?
5、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么?我需要多久来看一次医生?
6、会复发吗?应该怎样预防?
患者出现头痛、癫痫、肢体麻木和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为进一步明确诊断,会建议检查肿瘤标志物等,还会根据CT、MRI指导诊断和鉴别诊断,若采取手术切除,则会进行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1、视诊可见四肢软组织肿块、皮损等,触之质韧、界限清,可有压痛。
2、脑膜刺激征可能阳性。
(1)颈项强直:患者头前屈明显受限,即被动屈颈遇到阻力。
(2)Kernig征:患者仰卧位屈髋、使膝关节屈曲成直角,被动使屈曲的小腿伸直,膝关节形成的角度不到135°时即出现阻力及疼痛。
(3)Brudzinski征:患者仰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膝部屈曲。
肿瘤标志物检查:常规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有助于血管周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联合检测EMA(上皮膜抗原阳性)、CD99、Bcl-2有助于鉴别脑膜瘤和脑膜血管周细胞瘤。
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多表现为:
1、大体
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外有包膜。球形,略分叶状,质硬,灰白色,有的可见囊性变。
2、光镜下
瘤内血管丰富,瘤细胞弥漫生长,多梭形,大小较一致,无特定的排列方式。胞质不明显,伴大量小血管腔和致密网状纤维,细胞界限不清。核圆,染色质中等密度,核仁不明显,无脑膜瘤特异性的核内假包涵体,可见核异型性。丰富的网状纤维围绕瘤细。瘤细胞见有大量裂隙状血管,内衬扁平内皮细胞。
3、免疫组化
一致性的表达CD34、CD99;内皮细胞标记物阴性,大部分病例肌动蛋白和结蛋白为阴性。多提示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6(+),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CD34(+),Ki67增殖指数WHOⅠ级患者为3%,Ⅱ级患者为9%,Ⅲ级患者为18%。
通过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帮助了解肿瘤的边界范围,及有无周围组织的破坏。不同类型的血管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不同,以下为几个常见类型的影像学表现。
1、颅内血管周细胞瘤
MRI信号变化复杂,易出现多发囊变及瘤内坏死,瘤内钙化少见,常见血管流空信号,与硬膜基底相连较窄,多数无“脑膜尾征”,常有邻近的骨质被侵蚀性破坏。
2、腹膜后血管周细胞瘤
肾脏血管周细胞瘤的CT平扫多表现为等密度、突出于肾轮廓外的肿块,肿块长至较大时可突入肾盂、输尿管,引起肾积水;CT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以髓质期为著,肿块周围可见血管影包绕、主要供血动脉移位。
3、椎管内血管周细胞瘤
CT检查在确定椎体受累程度有一定帮助,可发现椎体是否有骨质破坏改变。MRI多表现为占位效应明显而病灶周围水肿较轻;增强后病变多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提示病灶血液供应丰富。弥散加权成像可呈等或稍高信号。
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病理学诊断是确诊血管周细胞瘤的金标准。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脑膜瘤、淋巴瘤等疾病。
1、病史
有病变部位触及肿块、疼痛史,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可能出现头痛、呕吐、肢体麻木等病史。
2、症状
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癫痫,以及肢体麻木和无力;腰痛、血尿;肢体疼痛、无力;便秘;鼻塞、反复鼻出血、疼痛、视力下降等。
3、体征
四肢软组织可见肿块、皮损等,触之质韧、界限清,以及有压痛和脑膜刺激征阳性。
4、辅助检查
肿瘤标志物升高。影像学检查提示血管周细胞瘤。
5、病理学诊断
是确诊血管周细胞瘤的金标准。
1、脑膜瘤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多呈分叶状或类圆形;而脑膜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形态规则。脑膜瘤的MRI表现多呈等T1、等T2信号,与硬膜广基底相连,坏死、囊变少见,多钙化,瘤内无血管流空信号,多数具有“脑膜尾征”。通过病理检查可以确诊和鉴别。
2、淋巴瘤
生长于颅骨和/或硬脑膜的淋巴瘤,可跨颅骨生长,但颅骨形态多正常。MRI信号多较均匀,强化明显,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弥散系数图呈低信号。
3、神经鞘瘤
多发源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常见其内囊变和坏死灶,无明显分叶,MRI信号多不均匀,增强呈不均匀强化,肿瘤内多无流空血管影,好发于颅神经走行区域。
4、脊膜瘤
以胸段椎管腹侧多见,信号偏低,“硬脊膜尾征”多见,一般不沿椎间孔生长。
HPC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辅以放射治疗、药物化疗、生物治疗等,可以延长复发时间,但预后较差。
出现颅高压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频繁呕吐者应禁食,避免用力排便,可使用轻泻剂来疏通大便。可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降颅压。
1、出现颅高压的患者,可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降颅压。
2、若患者疼痛严重,可给予止痛剂,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3、需要辅以化疗时,可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环磷酰胺及长春新碱等治疗。
甘露醇、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阿奇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
血管周细胞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辅以放疗、伽玛刀可以延长复发时间。巨大血管周细胞瘤可以采取术前栓塞治疗,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和手术相关的病死率。术后放疗可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
1、小剂量(50~55Gy)的放疗,对小到中等大小的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病灶和复发病灶效果较好。但放疗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如脑水肿、脑白质病、放射诱导的坏死,以及细胞死亡等,应予以重视。
2、化疗应用于治疗血管周细胞瘤尚无公认的统一方案。有学者使用阿奇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治疗血管周细胞瘤获得了一定的疗效。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以及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恶性程度高,易复发,可发生远处转移,预后较差。初次安全、尽可能全切肿瘤、术后辅助放疗,则患者预后较好,但仍需要长期随访。
术后可发生局部和远处转移。
本病不可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手术切除肿瘤后辅以放疗等,患者10年生存率达47%-86%,但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可能性较大。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本病很难根治,手术切除肿瘤后辅以放疗等,患者预后较好,但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可能性较大。
易复发,复发率可达到80%,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有助于控制复发。若身体再次出现异常、不适,且体格检查可发现局部有占位,影像学检查发现血供丰富的肿块等提示可能出现复发,应及时就医。
可能出现肢体麻木、肌力下降等后遗症。
有研究表明,血管周细胞瘤患者术后生存期超过10年的可达47%-86%。
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遵医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该病易复发且可能发生于全身各处,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应重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重视身体出现的异常症状,及早到相关科室就诊。
1、心理特点
(1)确诊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心理,可能出现焦虑、烦躁、失眠等现象。
(2)患者可能担心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而产生焦虑及恐慌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理解、关怀、疏导患者,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本人应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可咨询心理医生。
(3)患者及家属可咨询医护人员,改善紧张及恐惧,并积极配合治疗。
1、若使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止痛剂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出血、支气管痉挛、水杨酸反应、瑞夷综合征、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对药物成分过敏者、重度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
2、若出现颅内压增高需要使用甘露醇降颅压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电解质失衡、血栓性静脉炎、尿潴留、罕见肾衰竭等。严重肾脏疾病导致无尿、严重脱水、开始甘露醇治疗后出现进行性心力衰竭/肺水肿/进展性肾损伤、活动性颅内出血、对甘露醇过敏者禁用。
3、使用化疗药物如阿奇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须严格遵医嘱使用,勿私自停药换药。化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心脏毒性;肝肾功能毒性;神经毒性;脱发等。对化疗药物过敏及不良反应严重的患者禁用。
1、患者需加强营养支持,进食宜清淡、营养、健康、荤素搭配,可以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宜少盐、少辛辣,避免食用腌制、过夜食物、易上火的食物,少食油腻、生冷、高热量食物,少食多餐,宜戒烟酒。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
由于血管周细胞瘤易发生复发及转移,因此术后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有助于避免复发、转移的发生。可遵医嘱定期复诊,复诊时可能需要进行生命体征、血常规、体格检查等常规检查以了解身体基本情况,需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是否有复发或转移病灶。若身体出现不适,或肢体等部位触及肿块,请及时就诊。
1、术后需卧床休息,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观察有无肢体无力等后遗症。
2、手术切口需按时消毒、换药、拆线,必要时可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加强营养支持,注意心理疏导。
患者需加强营养支持,进食宜清淡、营养、健康、荤素搭配,可以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宜少盐、少辛辣,避免食用腌制、过夜食物、易上火的食物,少食油腻、生冷、高热量食物,少食多餐,宜戒烟酒。
日常饮食宜清淡、营养、健康、荤素搭配,可以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患者日常饮食宜少盐、少辛辣,避免食用腌制、过夜食物、易上火的食物,少食油腻、生冷、高热量食物,戒烟酒。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无有效预防措施,通过以下措施可降低发病风险:
1、需注意避免高血压、不当的使用类固醇激素等。
2、生活中应重视身体出现的异常症状、体征,宜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如发现异常,及时前往相关科室就诊。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