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奶麻 疾病英文名称: roseola infantum 疾病别名: 乳麻、奶麻子、急疹、瘙疹、假麻、烂衣疮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奶麻 疾病英文名称: roseola infantum 疾病别名: 乳麻、奶麻子、急疹、...
养生
奶麻(roseola infantum)是一种常见的幼儿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3日~5日后,体温突然下降而皮肤上出现玫瑰色斑疹为特征。发病的原因为感受风热时邪。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以6个月~18个月小儿多见,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很少复发,一般预后良好。西医学的幼儿急诊、幼儿玫瑰疹属于本病的范畴。
1、邪郁肌表
主要表现为突然高热,多为39℃~40℃,但精神如常,或略烦躁,食欲略差,尿黄,或见呕吐,腹痛,泄泻,咽红,舌红,苔薄黄,指纹浮紫。
2、毒透肌肤
主要表现为身热已退,或将退之时,周身出现红色小丘疹,从躯干延及全身,压之退色,1天~2天皮疹消退或有口干、饮食减少、食欲不振,舌红,苔薄黄,指纹紫滞。
有传染性,由于婴幼儿活动范围较小,故本病一般不致流行。
无症状的成人患者。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多见于6个月~18个月小儿,3岁以后少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发病者居多。
本病的发病原因为感受风热时邪。风热时邪由口鼻而入,侵袭肺卫,郁于肌表,与气血相搏,外泄肌肤所致。病变在肺脾。
感受风热
风热时邪由口鼻而入,侵犯肺卫,邪正交争,故见高热。邪热蕴于肺胃,外泄于肌肤,则见皮疹。小儿正气充盛,邪正相搏,时邪一般从卫分而解,不致入里深入营血。因此,本病来势虽盛,但邪热能解,预后良好。
本病主要表现为婴幼儿突发高热,持续3天~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全身皮肤出现玫瑰色斑疹。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干结等症状。
1、高热
起病急,一般常无前驱症状,多表现为突然高热持续3天~5天,体温常在39℃~41℃,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全身症状较少,可出现心烦急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咽炎等症状,程度较轻。
2、热退疹出
高热退去,出现皮疹,皮疹为不规则、小型的玫瑰色斑丘疹,有红晕,压之退色。最初出现于颈部或躯干部,很快波及全身,腰部、臀部较多,其次为头额、上臂、股,但是面部较少,膝、肘以下更少;皮疹2天~3天即可消失,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颈周围淋巴结多肿大,尤以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明显,无压痛,持续数周后可消失。
3、重证表现
持续高热不退,并且烦躁不安,口唇发红或青紫,甚则发生小儿惊厥,为奶麻的变证。
小儿惊厥
若奶麻疾病后期高热不退,损伤脑功能,可发生惊厥变证。主要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性或强直性、局限性抽搐等。
若出现高热不退,可能会出现肢体抽搐、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危重表现。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1、出现突发高热,继而骤降,全身皮肤出现玫瑰色斑疹等表现。
2、或伴有咽红、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1、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
2、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眼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暴露孩子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体格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项目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4、家长陪同就诊。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7、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孩子什么时候出现发热或出疹这些不适表现?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其他不适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吗?
4、怀孕期间有偏食辛辣肥腻食物的习惯吗?
5、平时孩子体质如何?容易发生感冒?
6、有没有其他什么疾病?都经过什么治疗吗?
7、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吃过什么药吗?
1、为什么会出现突然发热、热退疹出等表现?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医生除了对患儿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体温测量、血常规、病毒分离、病毒抗体测定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儿的面色、神态、姿态、指纹、斑疹的分布部位、时间,出没顺序、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儿语调的高低,啼哭的声音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患儿身体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医生通常还需使用体温计进行体温测量,来初步判断病情轻重。
1、血常规
通过观察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量以及淋巴细胞数量,来判断为感染性疾病。
2、病毒分离
通过对血液或分泌物等进行病毒分离,一般能检测出人类疱疹病毒。
3、病毒抗体测定
通过检测体内病毒抗体,可了解病毒的类型,有助于早期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患儿突发高热,继而骤降,全身皮肤出现玫瑰色斑疹等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风痧、麻疹、烂喉丹痧等进行鉴别。
1、流行病学
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冬春季节多见。
2、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突然高热,持续3天~5天热退后即出现玫瑰红色皮疹,疹周边有红晕,压之退色;最初出现于颈部或躯干部,很快波及全身,腰部、臀部较多,其次为头额、上臂、股,但是面部较少,膝、肘以下更少;皮疹2天~3天即可消失,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3、体征
颈周围淋巴结多肿大,尤以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明显,无压痛,持续数周逐渐消退。
4、检查
血常规、病毒分离、病毒抗体测定等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1、风痧
二者皮损相似,但风痧为淡红色细小斑丘疹,而奶麻为玫瑰色丘疹;从发热程度看,风痧一般是低热,常在38℃左右,很少有高热;而奶麻则常为高热,多持续在39℃-41℃。
2、麻疹
在麻疹发疹期间热势往往更高,而奶麻则为热退疹岀。此外,麻疹有麻疹黏膜斑,而奶麻则没有奶麻一般情况良好,伴随症状轻。而麻疹伴发症状重,甚至发生麻毒闭肺、麻毒攻喉等逆证。
3、烂喉丹痧
全身症状较重,咽喉红肿疼痛,乳蛾肿大,杨梅舌,皮肤皱褶处有线状疹,皮疹为皮肤弥漫性充血,有潮红色渗点,压之退色,疹退后大片脱皮,皮疹发于颈部、躯干、四肢,1天出齐,面部无疹或少疹,可见环口苍白圈。
本病西医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对症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以透为顺”,应给予辛凉清热透疹药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邪郁肌表
高热明显的患者,可加用栀子、生石膏、水羊角粉。
2、毒透肌肤
口渴大便干燥的患者,可加用天花粉。
1、邪郁肌表
(1)方药:银翘散加减。
(2)常用中药:金银花、连翘、菊花、薄荷、豆豉、牛蒡子、桔梗、竹叶、芦根、甘草。
(3)中成药:抗病毒冲剂、银翘解毒颗粒、小儿金丹片、板蓝根颗粒、银黄口服液。
2、毒透肌肤
(1)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
(2)常用中药:南沙参、麦冬、地黄、玄参、连翘、薄荷、桔梗、牛蒡子、生甘草。
(3)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液。
抗病毒冲剂、银翘解毒颗粒、小儿金丹片、板蓝根颗粒、银黄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液,视病情辨证选用。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1、针刺疗法
可取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常规皮肤消毒,对高热期患儿采用强刺激泻法,不留针。主要适用于邪犯肺卫的患儿。
2、中药熏洗法
可取香菜适量,用香菜熬水,待药液温热时给患儿洗浴,浴后保暖。每日1次。
3、推拿疗法
可取肺、小天心、肾、天河水、板门、六腑、大椎等穴,进行推拿治疗。适用于邪犯肺卫的患儿。
4、西医治疗
髙热者可给予解热镇静药口服,并给予足够水分。
奶麻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奶麻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若能顺利出疹,热退疹出,一般预后良好。病后可以获得持久免疫力,很少有第二次发病;若高热不退,可能会出现小儿惊厥,预后较差。
1、若患病后护理不当,未进行隔离,可能会引发疾病传播。
2、若本病出现高热不退,可能会出现肢体抽搐、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危重表现,预后不良。
若没有并发症,一般预后良好。
本病病后可以获得持久免疫力,很少再次发病。
本病需隔离治疗,保持患儿周围温度适宜,有规律的饮食和休息,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1、转移患儿注意力,减少其搔抓皮肤的机会。
2、可尽量抚摸患儿,使之产生积极的皮肤条件反射,从而产生愉快情绪。
1、发热期可用鲜芦根、鲜茅根、竹叶芯煎水频服,以生津清热。
2、出疹期的中药汤剂宜温服。
1、室内环境安静、空气清新、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避免受风寒侵袭,加重疾病。
2、保持手、指甲、皮肤清洁,以防抓破皮肤造成感染。
3、高热时可用冷毛巾敷头部,也可用芫荽煎水晾温后擦浴。
4、避免汗出当风,注意皮肤护理,保持衣被清洁干燥。
1、高热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高热抽搐。
2、发热期应监测体温变化,出疹期应观察疹出部位,及扩散速度等,若出现异常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
遵医嘱定期复诊。主要做体温测量、血常规、病毒分离、病毒抗体测定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应以清淡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多饮水;忌食辛辣、肥腻、刺激性食物。
1、高热期的患儿应多喂水,食用生津清热的鲜芦根水等。
2、恢复期可多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瘦肉粥等。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以免助热生火。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以免妨碍小儿的消化功能。
3、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容易妨碍脾胃,影响疾病的恢复。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本病的发生与外感邪毒关系密切,故本病预防在于增强婴幼儿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邪气感染等,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平时重视增强小儿体质,加强身体锻炼。
2、在集体儿童组织中,如发现可疑患儿,应隔离观察7天~10天。
3、饮食宜清淡,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防止饮食不当引发脾胃积热。
4、外出注意气候变化,冬春季节衣着厚薄应适宜,注意保暖,避免感受外邪。
5、注意小儿个人卫生,勤洗手。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