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骨缺损 疾病英文名称: bone defect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骨缺损 疾病英文名称: bone defect 疾病概述: 骨缺损(bone defec...
养生
骨缺损(bone defect)是指由于外伤、感染、肿瘤等因素,造成骨质丧失,形成较大的间隙。骨缺损可发生于全身多处骨骼,临床常见部位如胫骨、股骨、肱骨、尺骨、桡骨、颅骨等处。骨缺损后,患者可出现疼痛、畸形、活动障碍等表现,而且常合并感染及肌肉萎缩。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常用方法包括人工骨、自体骨移植等。
1,按骨缺损的形态分类
(1)腔洞性骨缺损:多见于良性骨病或局限性骨感染病灶搔刮或清除术后。
(2)节段性骨缺损:可见于良性骨病广泛性切除术后,或单发恶性骨肿瘤保肢性骨段切除术后,或大段骨感染坏死取出术后。
2、按骨缺损是否伴有感染分类
(1)感染性骨缺损:在修复前,应控制感染,且修复材料最好选用带血供的自体骨。
(2)非感染性骨缺损。
3、按病因分类
包括先天性骨缺损和后天性骨缺损。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
骨缺损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全世界每年因严重的创伤、骨折合并感染、骨折后治疗不当、骨肿瘤或伴有其他合并症造成的骨缺损患者数以千万。
无特定发病人群。
骨缺损的病因较复杂,可分为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两大类。前者的病因目前尚未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药物、放射线、疾病、异常压力等因素有关。
1、先天性因素
骨的先天性缺损较少见,可包括畸形、形变和中断三种情况,畸形(如先天性桡骨缺失)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常在出生后即发现,后两者则是胚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药物、放射线、疾病、异常压力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可在出生后一段时间才逐渐明显,常见疾病如先天性胫骨骨不连。
2、后天性因素
(1)外伤
①交通事故等严重创伤,可造成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骨块丢失。
②外伤性骨髓炎死骨形成取出术后。
③急慢性损伤后,骨缺血性坏死、骨不连。
④骨折后感染,为控制感染不得已进行彻底清创所致骨丢失。
(2)疾病
①血源性骨、关节感染后,死骨形成取出术后。
②某些骨肿瘤可严重侵犯骨组织,为达到治疗目的,需切除肿瘤及其附近的骨质,从而引起骨缺损。
③各种疾病或理化因素所致骨缺血性坏死,需去除死骨,会造成骨缺损。
④各种非感染性关节病。
骨缺损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疼痛、功能障碍、畸形。合并感染者,还可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寒战、高热等表现。若不及时治疗,肢体长期废用,还可引起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
1、疼痛
骨缺损边缘的骨质如果压迫到附近的神经,可导致缺损边缘疼痛。骨折断端在移动或做负重的时候,也会产生疼痛。
2、功能障碍
骨缺损后,骨的负重及传导功能受到影响,关节无法正常的屈伸、旋转。
3、畸形
骨折断端如果愈合不良,可能引起骨的成角、缩短与旋转畸形。
4、感染症状
部分患者可合并感染,从而出现寒战、高热、局部红肿疼痛等表现。病情长期反复发作,还可导致皮肤破溃、流脓,甚至排出碎骨片。
5、其他表现
(1)颅骨缺损者可出现头痛、头晕、怕嘈杂、易受激、易疲劳、精神抑制等表现。
(2)肢体长期废用可引起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
骨缺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感染性休克、骨髓炎、骨坏死等一系列并发症。颅骨缺损者,还可能并发癫痫、脑膨出、脑脱出、脑萎缩等。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什么时候出现的症状?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4、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6、母亲妊娠期坚持孕检了吗?接触过有毒有害物质吗?
7、您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8、家族中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1、我的情况严重吗?是先天性疾病吗?
2、症状还会加重吗?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会有后遗症吗?
7、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患者出现疼痛、功能障碍、畸形等相应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在询问病史后,通常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之后可能做X线、CT、MRI、血液检查。必要时,还可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1、检查患者的神志、血压、体温、呼吸、心率等一般情况是否平稳。
2、观察病变部位是否有畸形,病侧肢体活动是否受限。
主要为血液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等,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感染。
骨肿瘤患者还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1、X线
可明确骨缺损的部位及范围,是本病的主要检查手段。
2、CT
可弥补X线的不足,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程度,三维CT还可显示骨缺损的立体形态,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3、MRI
MRI能够反映软组织的情况,且能够较早的观察到感染病灶的脓液等。
医生通常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如外伤、肿瘤、感染等),若患者为新生儿,还需了解母亲在妊娠期间的用药史、疾病史、放射线接触史等。了解病史之后,根据患者的典型症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般不难诊断。
骨缺损的治疗本质上是完成一个骨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在控制感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之后,再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肢体短缩术、骨移植和截肢术等,临床应根据骨缺损的面积、患者的自身特点等,进行合理的选择。
对骨缺损伴感染者,应通过彻底的引流、及时更换敷料,使创面清洁,以利于新鲜肉芽组织生长。通常在创面愈合,稳定2个月以上,才可行骨缺损修复术。
骨缺损需进行手术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但如果合并感染者,可给予抗生素类药物控制感染。
暂无特效药
1、瘢痕切除及皮瓣修复术
对表浅骨缺损(如胫骨、桡骨下段)伴较多的贴骨瘢痕形成者,应先切除瘢痕,作皮瓣修复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待局部环境改善之后,再二期处理骨缺损。
2、肢体短缩术
肢体短缩术可促进骨折的直接愈合,提高稳定性,松弛软组织张力,还可改善创伤周围的血供,减少神经源性疼痛,促进创面的早期闭合。适用于软组织条件不好,且有神经损伤的患者。
3、骨移植
修补材料的选择
①自体骨移植
可选用自体肋骨、胫骨、肩胛骨等。其具有术后愈合良好、无异物刺激反应等优点,但由于其塑形困难,且需要另做手术取骨,目前极少应用。
②异体骨移植
A.可用骨库储存的颅骨片、肋骨等,但易发生感染和免疫反应,目前基本不用。
B.胚胎骨移植是异体骨移植较好的应用领域,胎儿血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抑制因子,能弥补异体骨移植造成的免疫排斥问题。
③人工骨移植
如钛板、生物活性玻璃、高分子骨水泥、生物陶瓷等,目前此法应用较多。
4、截肢
适用于严重的骨缺损患者,截肢既是治疗手段,也可作为其他治疗方法失败以后的挽救措施。
1、基因治疗,将目的基因通过体内或体外途径转入靶细胞,维持骨诱导因子在局部持续有效地表达,从而修复骨缺损。
2、体内负压技术、低频振动、电磁刺激治疗、局部自体骨髓移植等技术,对于骨缺损的治疗也有一定的辅助效果。
但目前上述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临床应用较少。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骨缺损患者经过早期规范手术治疗,大多预后良好,术后可最大限度的改善病损处的功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合并骨髓炎、骨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则预后不良。
1、四肢处的骨缺损,可能造成肢体活动障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2、若治疗不及时,还可能并发感染性休克、骨髓炎、骨坏死、癫痫、脑膨出、脑脱出、脑萎缩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甚至被迫截肢或危及患者生命。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需要积极治疗。
本病经过早期规范的手术治疗,大多可达到临床治愈。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应保持患处制动,避免剧烈活动而加重病情。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避免水洗手术部位,可在家属帮助下进行擦浴。
5、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
6、家属可帮助患者按摩肢体、翻身,防止出现静脉血栓和压疮。
7、家属可为患者定制合适的支具、助行器械。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
1、术后患者应遵医嘱定时换药,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防止感染。
2、放置引流管的患者注意保护引流管,避免压折或者牵扯引流管。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1、加强营养支持,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西蓝花、菠菜、苹果、猕猴桃等,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3、家属可给予患者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4、应保持低脂饮食,可多食核桃、沙丁鱼、鹌鹑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5、患者应适量多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6、患者可多吃一些燕麦、荞麦等含膳食纤维较多的食物。
7、患者应多摄入一些虾皮、海带等富含钙、磷的食物。
8、术后患者可先给予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然后慢慢恢复至正常饮食。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咖喱、咖啡、冰激凌等。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妊娠期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2、积极治疗原发病。
3、日常注意防护,避免外伤。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