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脉痹 疾病英文名称: Vessel bi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脉痹 疾病英文名称: Vessel bi 疾病概述: 脉痹(Vessel bi)是一种少...
养生
脉痹(Vessel bi)是一种少见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以肢体疼痛、麻木,皮肤苍白或青紫为主要表现。发生多与外感风寒湿热毒邪、禀赋不足或病后体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相关。本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多见于青少年,若早期治疗得当,一般预后较好;若治不及时,病情发展,日久难愈,则预后不良,严重可出现皮肤溃烂、昏厥、偏瘫等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多发性大动脉炎等疾病。
1、热毒蕴结
主要表现为患肢皮肤暗红而肿,趺阳脉搏动减弱,患肢无力、麻木、疼痛,并伴发热、口干、便秘、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细数。
2、瘀血阻络
主要表现为患肢持久疼痛,入夜尤甚,皮肤暗红、紫红或青紫,跌阳脉搏动减弱,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3、气虚血瘀
主要表现为患部固定刺痛,入夜尤甚,皮肤紫暗,麻木不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虚而涩。
4、血虚寒凝
主要表现为肢体发凉,甚至手足厥冷,头痛眩晕,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脉沉迟。
5、气血两虚
主要表现为患肢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脱屑,趾甲干燥肥厚,面容憔悴,娄黄消瘦,神情倦怠、心悸气短,畏冷,自汗,舌质淡,脉弱。
6、肝肾阴虚
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肌肉萎缩,眩晕耳鸣,头痛头重,失眠多梦,心烦易怒,腰膝酸软,面赤咽干,尿黄便结,舌红少津,脉弦细。
一般无传染性。
本病好发于青少年,女性发病率较高。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本病的发生多与外邪侵袭、禀赋不足或病后体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邪客血脉,气血痹阻不通。病位在经脉,常累及心、脑、肾等多个脏腑。痰浊为主要病理因素。
1、外邪侵袭
(1)久居湿地或经常水上工作,风寒湿邪入侵,阻滞经络,闭阻血脉,影响气血运行,则成风寒阻络之脉痹。
(2)湿热毒邪入侵,或寒湿郁而化热,阻滞经络,则生湿热瘀结之脉痹。
2、禀赋不足,病后体虚
(1)素体虚弱,正气不足,阳虚血少,经脉失于濡养,气血凝滞,瘀阻脉络,发为本病。
(2)痨病之后、术后、产后,长期卧床伤气,气机郁滞,导致血行缓慢,瘀阻血脉,发为本病。
3、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1)平素偏食肥腻,辛辣食物,或吸烟饮酒无度,损伤脾胃功能,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而形成脉痹。
(2)平素忧郁、恼怒损伤肝脏,肝郁气滞日久,气血运行不畅,阻滞脉络而形成脉痹。
本病临床以肢体疼痛、麻木,皮肤苍白或青紫为主要表现。根据感邪偏重不同,可出现寒热虚实等不同表现。实热证以肢体红肿、疼痛剧烈、皮肤瘀斑、肢体麻木、发热为特征;虚寒证以肢体发凉、酸软无力、疼痛,多在入冬或遇寒时发病或加重为特征。
1、疾病早期
早期病位表浅,病变局限,肢体疼痛较轻,疼痛多在活动后出现,静息后逐渐缓解。
2、疾病中期
中期疼痛加重,常持续不解,日轻夜重,患肢皮色改变较为明显,可见患肢肌肤肿胀、瘀斑,患肢肌肤、指甲苍白。
3、疾病晚期
晚期病情进一步加重,病变弥散全身,疼痛剧烈且持续不解,甚至可继发皮肤溃烂、昏厥、偏瘫等表现。
坏疽
若反复难愈,导致肢体缺血引起组织坏死,可并发坏疽等疾病。表现为患肢出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的形态改变。
可伴有眩晕、头痛、视力减退、发作性晕厥、健忘、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1、出现肢体疼痛、麻木,皮肤苍白或青紫等表现。
2、或伴有眩晕、头痛、视力减退、发作性晕厥、健忘、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以上均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风湿免疫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出现肢体疼痛、皮肤青紫等症状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眩晕头痛、视力减退等?
4、平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如何?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有患其他什么疾病吗?
8、平时体质如何?心情如何?
9、平时有偏食辛辣肥腻等食物的习惯吗?有抽烟喝酒的习惯吗?
1、为什么会出现肢体疼痛、皮肤青紫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需要手术吗?手术有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尿常规、免疫测定、血常规、血沉、动脉造影、血流图、超声多普勒检查、CT和MRI、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患病肢体及皮肤的形态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过敏史、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肢体肿痛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1、尿常规
肾脏损害时,尿常规可有轻度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2、血常规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增高,可判断是否为感染性疾病。
3、免疫学检查
血清丙种球蛋白增高,可帮助医生诊断是否为免疫性疾病。
4、血沉
部分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变快。血沉增快的速度,可了解疾病的动态变化。
组织病理学检查
取真皮、皮下交界处的组织,观察组织细胞的变化,有助于医生明确诊断。但由于标本来源困难,且有一定痛苦及危险性,故实用价值不大。
血流图
头臂动脉型患者,当颈动脉和无名动脉受累时,脑血供减少。因此脑血流图检查可间接提示上述动脉的病变。
1、动脉造影
是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重要方法,也是手术治疗的必要依据,它可清晰而正确地显示病变部位及其范围。但应注意动脉造影是一种创伤性血管检查,有一定井发症,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超声多普勒检查
用普通超声检查的探头在病变处检查,通过多普勒频谱的形态可了解脉搏的强弱及血流量。
3、CT和MRI
可显示主动脉、肺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近中断管腔的异常,还有助于观察管壁结构的变化。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肢体疼痛、麻木,皮肤苍白或青紫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肢体或皮肤病变的瓜藤缠、脱疽等进行鉴别。
1、病史
可有风湿或心脏病病史,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女性为多,起病隐匿,发展缓慢。
2、临床表现
(1)起病时常有心悸、低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关节酸痛等。
(2)单侧或双侧肢体脉搏减弱甚或消失,血压不对称,患肢无力、麻木、发凉、活动后疼痛等;或人迎脉动减弱,眩晕、头痛、视力减退、发作性晕厥、健忘等。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好转。
3、检查
X线检查、动脉造影、血流图、超声多普勒检查、尿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测定、血常规、血沉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1、瓜藤缠
瓜藤缠多发于成年女性,疾病初起有发热不适,肌肉和关节疼痛,下肢发生结节,皮色鲜红,灼热疼痛,触之略痛,不侵犯内脏。
2、脱疽
脱疽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初起患肢苍白、冷紫、麻木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趾剧痛,皮肤发红,甚则色黑,继而可出现溃疡、坏死及脱落。
本病临床所见不多,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基础病变是血脉瘀阻,故在病程的始终都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由于病因的不同或机体正虚或阴阳气血偏颇的差异,常结合一些祛邪扶正的疗法,如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清热利湿、豁痰散结、益气养血、温补脾肾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热毒蕴结
可选加丹皮、黄柏、地龙、赤芍等。
2、瘀血阻络
宜去羌活,加用牛膝、黄芪、鸡血藤。
3、气虚血瘀
(1)可加鸡血藤、当归、丹参等。
(2)若伴有神情疲惫,四肢乏力、气短的患者,可加用人参、白术、黄精。
4、血虚寒凝
(1)可加巴戟天、淫羊藿、锁阳等。
(2)若伴有怕冷、四肢厥冷的患者,加附子。
(3)若出现头晕、面色苍白的患者,可加用阿胶、鸡血藤、何首乌。
5、气血两虚
可加丹参、鸡血藤等。
6、肝肾阴虚
(1)可去川楝子、麦芽、茵陈,可加用白薇、鸡血藤。
(2)若出现失眠、多梦等症状,可加用酸枣仁、女贞子。
1、热毒蕴结
(1)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
(2)常用中药:银花、甘草、当归、玄参。
2、瘀血阻络
(1)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2)常用中药:桃仁、红花、川、当归、地龙、香附、羌活、秦艽、灵脂、没药、牛膝、甘草。
3、气虚血瘀
(1)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芪、桂枝、芍药、大枣、生姜。
4、血虚寒凝
(1)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5、气血两虚
(1)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黄芪、肉桂。
6、肝肾阴虚
(1)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2)常用中药:龟板、玄参、天冬、白芍、甘草、龙骨、牡蛎、淮牛膝、代赭石、川棟子、麦芽、茵陈。
九味羌活丸、尪痹冲剂、舒筋活血片、复方丹参片、血府逐瘀口服液、大活络丸、小金丹、西黄丸、龙胆泻肝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不清楚是否需要手术。
1、体针疗法
上肢可取合谷、内关、曲池为主穴,下肢可取足三里、血海、解溪、三阴交、阳陵泉、复溜为主穴;昆仑、太溪、委中为配穴,强刺激,留针15分钟。
2、耳针疗法
可取心、肾、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等耳穴,强刺激后留针1日。
3、西药治疗
可根据病情选用防止血栓延伸药,如潘生丁等;解除血管痉挛药,如普鲁卡因、罂栗碱等;抗感染药,如青霉素等;扩张血管药,如烟酸、妥拉苏林等。
脉痹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脉痹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主要取决于患者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若素体强壮,正气不虚,感邪轻,易于治愈,预后较好。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感邪重,则不易治愈,预后较差;若治疗不及时,病情缠绵,日久难愈,甚至并发溃烂、昏厥、偏瘫。
本病若失治误治,病情加重,可出现皮肤溃烂、昏厥、偏瘫等表现,预后不良。
若患者正气不虚,感邪较轻,早期及时正确的治疗而治疗彻底,常常可以痊愈。
如果引起脉痹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容易引起疾病复发。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肢体清洁干燥,保持积极的心态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本病多病程长,病情缠绵难愈,容易产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故应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静心坚持治疗,保持心情愉快。
1、遵医嘱服用药物,不可随意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用药后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反应。
2、对于药性比较峻猛,毒副作用较大的虫类药物,如全蝎、蜈蚣等,可研末装人胶囊内吞服。
3、使用外用药在每次换药前,用温水清洗患处。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换药时应注意防寒保暖。
2、急性和病情较重时,应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
3、病位在肢体深部经脉,宜多坐而四肢下垂;病位在四肢浅部络脉,宜多平卧而四肢高抬。
4、汗出较多时,应及时更换,保护肢体清洁,切忌皮肤汗液浸渍及擦伤局部。
1、注意观察皮肤温度、动脉搏动情况,观察皮色的改变,疼痛程度等情况。
2、观察观察有无意识淡漠或兴奋等表现,以判断有无脑缺血或脑水肿。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尿常规、免疫测定、血常规、血沉、动脉造影、血流图、超声多普勒检查、CT和MRI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应给予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饮食。注意饮食禁忌,勿偏食生冷、辛辣刺激、肥腻、过咸、过甜的食物,戒烟酒。
1、热毒蕴结的患者鼓励摄入高蛋白、易消化食品,并多饮水或菊花茶,可多食新鲜水果。
2、气血两虚的患者应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如鱼类、蛋类、瘦肉等。
3、瘀血阻络患者可适当补充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食物,如山楂、红花煮水代茶饮。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防止脾胃受阻,易生痰湿。
3、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4、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防止加重疾病。
本病起病多缓而隐匿,故预防尤为重要。避免久居湿地,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调护等,可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生。
1、注意天气变化,随时采取有效的保暖防寒、避免严冬涉水、久居湿地,以防肢体受寒、受湿。
2、防止外伤发生,外伤可致脉络受损,易使本病急发。
3、起居有常,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房事。
4、体型肥胖和高血压的患者注意饮食清淡,避免偏食肥腻食物而产生痰湿,闭阻血脉而发病。
5、平素可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外邪感染。
6、严禁吸烟,烟碱有使血管收缩的作用,容易诱发本病。
7、若术后的患者,应多作深呼吸动作,尽可能早下床活动,防止脉络闭阻发为本病。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