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变应性口炎 疾病英文名称: allergic stomatitis 疾病别名: 过敏性口炎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变应性口炎 疾病英文名称: allergic stomatitis 疾病别名: 过敏性口...
养生
变应性口炎(allergic stomatitis)是指过敏体质者接触一些致敏物质(过敏原)后,产生变态反应,继而引起口腔黏膜炎症性疾病。临床可出现口腔黏膜红斑、水疱、渗出、糜烂、溃疡以及充血水肿等表现,常还同时伴有局部刺痛、烧灼感等。本病经追查病因、局部对症、抗过敏治疗后,一般可彻底治愈,预后良好。
根据接触不同的致敏物质,变应性口炎主要包括药物过敏性口炎、过敏性接触性口炎。
本病无传染性。
暂无准确、权威的相关资料。
本病好发于过敏体质者。
变应性口炎是由过敏性体质者,通过接触不同致敏物质(过敏原)导致。其中,药物过敏性口炎是接触药物所致;过敏性接触性口炎则是接触某些其他物质之后,发生变态反应,从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
1、药物过敏性口炎
药物过敏的发生有两个必要因素,即过敏体质和与药物的接触,两者缺一不可。变态反应是引起药物过敏的主要原因。变态反应的严重程度与药物性质有关,与药物数量无关。另外,药物过敏与患者个体因素、药物结构、用药方式或长期蓄积作用发生中毒等有关。
2、过敏性接触性口炎
过敏体质者于局部接触某些物质后发生变态反应而引发的一种炎症性反应。义齿基托(甲基丙烯酸甲酯、镍铬合金、钴铬合金)、牙体充填物(银汞合金、树脂类)、嵌体(金、银)、牙膏、唇膏、口香糖、丁香油、碘剂等均可作为变应原使某些个体致敏,引发口腔黏膜变态反应。
药物过敏性口炎的损害可发生于口腔任何部位,包括水疱、糜烂、溃疡及充血水肿等;过敏性接触性口炎的损害多种多样,其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通常因接触的致敏物质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
1、药物过敏性口炎
(1)药物引起变态反应,需要一定潜伏期。初次发作潜伏期长,随着反复发作则潜伏期缩短,由24-48小时可缩短至数小时或数分钟即可发病。
(2)临床可表现为口腔黏膜灼热、发胀,继之红斑充血、肿胀,水疱渗出、糜烂坏死。水疱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单个水疱较大,舌背中部好发,水疱壁薄易破裂,口内不易看到完整水疱,疱破后可见残余疱壁,圆形或界限清楚的糜烂或溃疡。唇、舌、颊、腭等部位均可发生。
(3)对于唇部的病变,还可发生充血水肿、渗出结痂、相互融合,动则出血,张口受限。
(4)患者多伴有相应淋巴结肿大压痛,陈旧性损害可遗留黑褐色色素沉着。
(5)患者除口腔损害,之后还可出现皮肤损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水疱。皮肤损害多好发于手足四肢、颜面、生殖器、肛门、眼等部位。
2、过敏性接触性口炎
(1)常见的接触性口炎,如义齿性口炎,亦称托牙性口炎,表现为与基托接触的黏膜出现充血、灼热、水肿、刺痛、发疱、糜烂等症状。
(2)由银汞充填或金属冠引发的口炎,可见相应部位的黏膜和牙龈黏膜发红,或有白色条纹状病变,有不适烧灼感或刺痛感,或出现糜烂或溃疡。去除旧填充物或换以其他材料填充物后,病损可逐渐消退。
极少数患者机体过敏情况严重,可能会出现喉头水肿,从而影响呼吸,甚至引起窒息而危及生命。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口腔检查,建议提前漱口。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有什么不舒服?多长时间了?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最近接触过以前未接触过的东西吗?
6、您对什么过敏吗?
7、您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症状还会加重吗?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我要进行过敏原筛查吗?
7、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当出现口腔黏膜灼热、刺痛、红斑、充血、肿胀、水疱、渗出、糜烂、溃疡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简单了解情况,之后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再之后可能建议其行斑贴试验、血常规,以帮助明确诊断。
1、口腔检查
主要对口腔黏膜的病损进行观察,以了解病损的分布、大小、形状、数目、深浅、软硬等情况。同时注意有无残冠、残根或不良修复体等刺激因素。
2、皮肤检查
本病患者有时会出现皮肤损害,故体检时还会观察皮肤有无皮损,以及皮损的大小、分布特点、发病部位,同时检查有无触痛、淋巴结肿大等异常体征。
1、血常规检查
部分患者可出现嗜酸细胞计数偏高,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2、斑贴试验
此检查是筛查接触变应原的可靠方法。通常会根据受试物的性质,配制适当浓度的浸液、溶液、软膏或原物,并将其贴于皮肤,一定时间后观察皮肤的变化情况,从而了解机体过敏情况,有助于明确致敏物质。
医生首先会询问患者近期的服药史、物质接触史、发病时间等情况,之后根据典型症状,以及体格检查、斑贴试验、血常规检查结果,即可作出诊断。
多种口腔黏膜损害性疾病与变应性口炎表现类似,容易混淆。但根据变应性口炎的病史以及各项相关检查结果,通常不难鉴别。
1、疱疹性口炎
是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感染引起,传染性强,可通过飞沫传播,终年可见,无季节性。以6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更多,成人亦可发病。疱疹针头大小,成簇分布,易破溃形成溃疡或糜烂,还可继发感染,上覆黄色假膜。黏膜损害能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但常见于齿龈和颊黏膜,亦可同时累及唇及口周皮肤。患者还可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该病具有自限性,一般7-10天可自愈,但易复发。
2、溃疡性口腔炎
多由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引起,无传染性,常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患儿。发病初期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黏液增多,继之表现为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糜烂,可融合成大片并有纤维素渗出,形成灰白色或浅黄色的伪膜,擦去伪膜呈出血性糜烂面。溃疡好发于口腔的唇、颊、软腭或齿龈处的黏膜,病变处疼痛明显。患者还可有轻微口臭、局部淋巴结肿大表现。取假膜作涂片或培养可发现病原菌;血液检查可发现周围血白细胞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CRP升高。
3、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真菌病。主要病变部位发生在口腔,称为念珠菌性口炎,在临床上可分为四型。
(1)急性伪膜型
又称雪口病或鹅口疮。多见于婴幼儿,尤以新生婴儿最多见。多在出生后2-8d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表现为黏膜上出现乳白色绒状膜,不易剥离,强行剥离则出现渗血,露出其下鲜红糜烂面。剥后不久又有新的绒膜形成。患者有口干、烧灼感及疼痛。小儿哭闹不食。KOH或PAS涂片可见白色念珠菌菌丝。
(2)急性萎缩型
又称抗生素性口炎。多见于大量应用抗生素及激素的患者。病损多见于舌,表现为黏膜有弥散性红斑,舌背乳头萎缩,舌色鲜红。口腔干燥,烧灼样疼痛明显。仅有发红萎缩时,涂片时不易发现菌丝,伴有急性伪膜型时,则可见白色念珠菌丝。
(3)慢性萎缩型
又称义齿性口炎。多见于戴义齿者,且多无夜间摘下义齿习惯者。按其原因及表现又可分为3型:
①Ⅰ型:局部创伤或对牙托材料过敏所致,与白色念珠菌感染关系不大。表现为基托相对的黏膜点状充血或有出血点,或为局限性的小范围红斑。
②Ⅱ型:基托相应黏膜发生广泛红斑。
③Ⅲ型:基托不贴合时在红斑基础上有颗粒形成。患者均有口干、烧灼痛或刺激痛。病程可数月至数年,病变反复发作,时好时坏。
(4)慢性增殖型
可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表现为黏膜白色斑块样增生及角化病变,白斑间可有红色充血期。也可表现为粉红或红色的结节或肉芽肿增生。涂片难以找到白念菌丝。活检取材病理表现为PAS染色可见白色念珠菌丝侵入上皮。
变应性口炎患者应尽快明确过敏原,避免接触致敏物质,可局部用药促进皮损愈合,防止继发感染,并配合全身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
1、追查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防止再次服用致敏药物或接触致敏物质。
2、口腔黏膜应保持局部清洁。
3、适当补充液体、加强营养、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1、抗组胺类药物治疗
具有抗过敏的作用。目前常用药物包括异丙嗪、氯苯那敏、阿司咪唑、氯雷他定和非索非那定等。
2、支持治疗
静脉缓注10%葡糖糖酸钙加维生素C,可增加毛细血管致密性,减少渗出和减轻炎症。
3、糖皮质激素治疗
该类药物是目前治疗变态反应类疾病最有效的药物,除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外,还能减少组胺、5-羟色胺及其他活性物质的形成和释放,从而减轻充血、渗出等过敏反应。目前常用药物包括泼尼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
4、拟交感神经兴奋剂治疗
适用于全身症状重,病损广泛的患者,可减少水肿渗出,治疗过敏。常用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异丙基肾上腺素。
5、其他药物治疗
必要时可适当给予烟酰胺,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以降低体内和皮肤对光敏感的作用,缓解皮肤损害情况。
异丙嗪、氯苯那敏、阿司咪唑、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葡糖糖酸钙、维生素C、泼尼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肾上腺素、异丙基肾上腺素、烟酰胺、维生素B2、维生素B12。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变应性口炎经积极、有效治疗后,一般能够治愈,预后良好。本病若不积极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本病会影响患者日常进食,如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并发喉头水肿,甚至引起窒息,危及患者生命。
本病一般经积极、有效治疗后,大多可以治愈。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缓解症状,促进痊愈。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可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漱口,勤换洗衣物及床单被罩,勤打扫卫生。
5、建议患者穿宽松舒适的棉质衣物,避免穿化纤衣料的衣物。
6、患者应避免长期置身于人群密集、空气污浊的地方,外出时建议佩戴口罩。
7、建议患者尽早查明过敏原,日常避免接触致敏原。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适当进行饮食护理。
1、加强营养支持,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3、家属可给予患者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4、应保持低脂饮食,可多食核桃、沙丁鱼、鹌鹑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5、患者应适量多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6、家属应尽量采取蒸、煮、炖、烩的方法烹调食物。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要少吃羊肉、狗肉、海鲜等食物。
3、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等。
4、患者应尽早查明过敏原,避免食用致敏食物。
尽早查明过敏原,并日常避免接触致敏物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