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近视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小儿近视 疾病概述: 近视是眼睛不能看清远处物体的一种状态,专业上指眼睛在放松时,平行于...
养生
近视是眼睛不能看清远处物体的一种状态,专业上指眼睛在放松时,平行于光轴进入眼睛的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前,而不能形成清晰的物象。近视的形成跟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患者常表现为看远处景物模糊不清,看近的景物则比较清楚。儿童过早地发生近视以及错误的治疗会造成近视快速发展,不但导致屈光度增加,更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眼部并发症。
1、按近视程度分类
(1)轻度近视:-0.50D~3.00D;
(2)中度近视:-3.25D~6.00D;
(3)高度近视:-6.00D以上者。
2、按照屈光成分分类
(1)轴性近视:是眼轴长度超过正常而角膜和晶状体屈率在正常范围者。
(2)屈光性近视: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屈光力过大而超出正常范围,但眼轴长度在正常范围者。
3、按调节作用参与的多少分类
(1)假性近视:又称调节性近视,是由于长时间近距工作,睫状肌痉挛,看远时不能松弛造成的。
(2)真性近视:睫状肌麻痹状态下仍存在的近视。
4、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
(1)单纯性近视: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属正常。
(2)病理性近视:视功能明显受损,远视力矫正多不理想,近视力亦可异常,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病变。
不会传染。
近视眼被列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群都存在近视,我国近视眼人数竟已近4亿。亚洲国家近视发生率为70%~90%,我国人口近视发生率为33%,是世界平均水平22%的1.5倍。其中,我国学生近视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
儿童青少年是近视的好发人群。
2018年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检测与防控的应用标准”中显示:近年来,由于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加重、电子产品的普及等因素,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日益严重。
近视通常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可能是由角膜过度弯曲和(或)晶状体屈光力增加造成的。引起眼睛这种变化的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1、遗传因素
(1)对于单纯的低中度近视者,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导致近视的进展。
(2)在眼的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眼轴发育过度,形成单纯性近视。为多因素遗传。
(3)父母近视的青少年发生近视的风险明显增大,而且与父母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
(4)对于高度近视,尤其是病理性近视者,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
2、环境因素
(1)近距离视物:近距离视物被公认为是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与近视的发展呈正相关。除了眼睛近距离工作的总量外,近距离工作持续时间(>45分钟)、阅读距离近(<33厘米)等也是近视的重要危险因素。
(2)户外活动缺乏: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的发病率和进展量呈负相关,户外活动越少,越容易发生近视。
(3)不良读写习惯:不良读写习惯是导致近视发生的重要因素,写字时歪头、握笔时指尖距笔尖近(<2厘米)的青少年近视患病率较高。
(4)采光不佳:工作学习环境光线过强或过暗都可能增加眼部负担,容易发生视疲劳,从而导致近视的发生。
(5)其他:近视发生发展的其他环境因素可能还包括营养、睡眠时间、微量元素、电子产品的使用等。
近视患者最主要的症状就是远处视物模糊,儿童及青少年患者近视症状多还会逐步加重。患者可因近视导致的眼部结构变化出现其他相应症状。
1、远视力下降,近视力正常,远点近移。
2、看近处,使用调节减少,集合不足,易发生外隐斜或外斜视。
3、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下降,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闪光感等症状。
4、为了能看清事物,患儿可能会斜着眼、眯着眼或者皱着眉头去看东西。
5、近视持续发展,最后有可能会致盲。
高度近视容易引起退行性变性,可发生玻璃体混浊,黄斑变性,出血,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等。
1、小儿述说看东西看不清、眼前有黑影漂浮;
2、发现小儿的视力不如正常人;
3、发现小儿经常歪头、眯眼、斜眼看东西;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家属应带小儿到眼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在就医前保证小儿有良好的休息,没有过度用眼。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需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目前都有哪些不适?是否有眼前黑影、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等?
2、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4、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5、家里有人近视吗?
1、孩子是真性近视吗?还能恢复吗?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需要佩戴眼镜吗?佩戴什么眼镜合适?
4、可以手术吗?
5、有什么药物可以延缓近视发展吗?
6、回家后该怎么护理?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医生通常需要对患者进行视力检查、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以初步了解视力下降情况。必要时还可进行眼底彩照、A超、裂隙灯检查、检眼镜检查等。
1、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是发现近视的第一步,常用的方式为视力检查表,视力检查应在中等光亮度下进行,检查室的光线应较暗为宜。学龄前儿童视力检查界值必须考虑年龄因素。通过视力检查,可以简便迅速地将可疑近视与正常人区别开。
2、双眼视功能检查
对于有斜视或屈光参差的近视患者,应对其双眼单视功能进行检查和评估。可采用Worth四点灯评估知觉融合功能,采用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立体视锐度。
3、调节与聚散功能检查
在屈光不正矫正后和排除眼部疾患的情况下,仍存在视疲劳、视力模糊、近距离工作相关眼酸、眼痛、复视等症状时,应对其调节与聚散功能进行检查。
4、眼压与视野检查
由于病理性近视合并青光眼多见,所以应进行眼压和视野检查以排查是否合并有青光眼。
1、眼底检查
包括彩色眼底照相、直接检眼镜检查、间接检眼镜检查等,可明确患者眼底状况,有无近视造成的其他问题。
2、裂隙灯检查
通过裂隙灯仔细检查患者了解眼睑、结膜、角膜、虹膜、前房、瞳孔和晶状体等情况。
3、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
为区分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应进行散瞳后验光。睫状肌麻痹验光即通常所说的散瞳验光,是国际公认的诊断近视的金标准。建议12岁以下,尤其是初次验光,或有远视、斜弱视和较大散光的儿童一定要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确诊近视需要配镜的儿童需要定期复查验光。
4、角膜曲率检查
儿童随年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呈递减趋势。角膜或晶状体表面弯曲度过陡会导致屈光性近视或称曲率性近视、弯曲性近视。因此,晶状体的屈光力及厚度也是需要定期观察的参数。
5、眼轴长度检查
发育期儿童的眼轴长度增长过快可能是向近视发展的趋向因素,眼轴长度检查可以较早发现儿童的近视征象,但检查中应考虑到伴随正常生长发育的眼轴增长。
1、A/B超检查
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应进行A/B超的检查,可了解眼轴长度、玻璃体和视网膜情况以及有无后巩膜葡萄肿等。
2、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TC)
OTC能观察到黄斑区视网膜各层次结构的细微变化。对于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患者,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黄斑区的近视相关病变,如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劈裂、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
3、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FFA)
FFA为评估病理性近视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标准化的检查手段,可用于新近发生的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鉴别诊断。
近视的诊断较为明确,一般通过视力检查即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近视。但医生多还会综合考虑视觉症状、屈光度和屈光成分、双眼视功能、近视性质、近视进展速度以及近视并发症等,综合判断患者病情。对于有近视的儿童应散瞳确定屈光状态,缓解睫状肌痉挛,排除假性近视。
1、多数孩子在刚刚发生近视眼的时候,可能会斜着看东西。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既往视物正常,近期突然开始斜着眼、眯着眼或者皱着眉头去看东西,则提示早期发生近视眼的可能。
2、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弱视学组提出,将不同年龄组儿童的正常视力参考值下限定为:3~5岁0.5,6岁以上0.7。6岁以上的学龄期儿童,裸眼视力如果低于小数视力0.5(即LogMAR视力0.3),是怀疑屈光异常的标准。
1、散光
由于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平行光线经过该眼球屈光系统后不能形成一个焦点,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散光,平行光线经过规则散光眼形成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斑。散光与近视的主要症状相似,均有视力模糊、视力减退、视物疲劳等。严重的散光有时还会产生斜颈、头痛。通过验光可确诊是否有散光。
2、远视
在调节放松状态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这种屈光状态称为远视,远视眼的远点在眼后,为虚焦点。典型的远视者,视远物看不清,视近物更不清晰。
3、屈光参差
双眼屈光度数不等者称为屈光参差。双眼屈光差异不超过1.00D者称为生理性屈光参差。当双眼屈光差异超过1.00D者,就有可能会出现各种视觉问题。即屈光参差者在非矫正状态下双眼通过调节常使得一眼清晰聚焦,而另一眼则处于模糊状态。通过验光检查可鉴别。
小儿近视的治疗主要是佩戴合适的眼镜,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为目前矫正近视的较为成熟方法,手术治疗来矫正近视主要适用于18岁以上者。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能减缓眼睛度数增长的速度。尤其是假性近视,应避免小儿继续不良的用眼习惯,以免使假性近视发展为真性近视。
目前有证据证明一些药物可以延缓近视的进展,如阿托品。
阿托品
1、手术矫正
近视可以通过手术来矫正,主要方法有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但主要适用于18岁以上度数稳定的近视患者。
2、后巩膜加固术
该手术可以稳定眼轴,有效控制病理性近视的度数,改善或治疗病理性近视的眼底并发症。
1、框架眼镜
普通的框架眼镜是最简单安全的矫正器具,具有方便、经济、安全的优点。
2、角膜接触镜
(1)软性接触镜:可用于近视的矫正,部分儿童可用于恢复双眼视和促进视觉发育。儿童需在医师和监护人的密切监督下使用。眼部有任何活动期急性炎症、全身有影响配戴的病变、过分神经质、个人卫生不良、依从性差而不能定期复查、对护理液过敏或生活工作环境卫生差者,应禁用或慎用。
(2)硬性接触镜(RGP):适用于有需求而又无禁忌证的任何年龄配戴者。年龄过小者,因存在对问题察觉敏感性或操作依从性问题,应增加对安全性的监控。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尤其是圆锥角膜及角膜癜痕等所致的不规则散光可优先考虑选择。眼表活动性疾患或影响接触镜配戴的全身性疾病等应禁用。
(3)角膜塑形镜(0K镜):是一种逆几何设计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通过配戴使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从而暂时性降低一定量的近视度数,是一种可逆性非手术的物理矫形方法。临床试验发现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延缓青少年眼轴长度进展约0.19毫米/年。在一般接触镜适应症与非适应症的基础上,重点强调未成年儿童需要有家长监护配合治疗。角膜塑形镜只需在夜间佩戴,白天不需佩戴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
3、其他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选用渐进多焦框架眼镜、双光镜、双光棱镜、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多点近视离焦框架眼镜、多焦点接触镜等。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小儿真性近视不能通过手术治疗,视力是无法恢复正常的,只能通过佩戴眼镜来延缓度数的发展;假性近视通过通过适当的方法是可以使视力恢复正常的,但若不及时纠正,也可能会发展为真性近视。
1、近视可造成远处视物不清,给生活学习带来不便。
2、病理性近视可出现视网膜脱离、裂孔、黄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近视患者通过配戴眼镜、手术等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提高生活质量。
近视患者选择合适的矫正镜片,一般不会过度影响日常生活,但患者仍需注意调整生活习惯,避免近视发展过快。
由于视物模糊,以及第一次佩戴眼镜的不适,孩子可能出现拒绝、烦躁等情绪,家属应多一点耐心,不要过于责骂孩子,帮助孩子逐渐适应戴眼镜的生活,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用眼习惯。
1、生活有规律,保证睡眠充足,惜用目力,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姿势端正,眼与读物的距离保持30cm,切忌在乘车、走路或卧床时阅读。用眼1小时应闭眼休息或远跳10分钟。
2、学习与工作环境的光线要充足柔和,照明应无眩光或闪烁,黑板无反光,桌椅高度合适,勿在阳光直射或暗光下阅读。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高度近视者,应避免跳水及剧烈运动,避免眼外伤,防止黄斑出血或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遵医嘱定期复查。确诊近视后应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查,及时调整眼镜度数。
1、眼镜保养
(1)戴上和摘下眼镜时要用双手扶好镜架臂;
(2)摆放眼镜时不要镜面朝下,避免磨损最重要的镜片中心部分;
(3)清洁镜片要用专用拭镜布或柔软的纸巾;
(4)镜片上粘有灰尘或沙子时,应用水清洗后,再从内向外擦干。
2、角膜接触镜的保健
(1)连续戴用时间不宜过长。
(2)每日睡觉前应将角膜接触镜摘下清洁、消毒。正确取戴镜片,取下镜片置于专用的保存盒中,每天清洁1次。
(3)每次戴用前用专用消毒液清洗镜片。
(4)患有沙眼、结膜炎、慢性泪囊炎、角膜炎、青光眼、感冒、发热、过敏症等患者及女性月经期、少年儿童、老年人不宜佩戴,在风尘大、粉尘多的环境最好不戴。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蛋白质、钙、磷是增强巩膜韧性的重要物质,对于控制近视有一定帮助,患者可多吃肉类、鱼、蛋、奶等。
2、含维生素A的食物,鸡蛋黄、胡萝卜、苋菜、菠菜、韭菜、橘子、杏子、柿子等,对于患者的近视有一定帮助。
1、戒烟戒酒,避免其造成眼部刺激。
2、饮食过甜会可能大量消耗体内的维生素B,降低体内钙质,使眼球壁弹性减弱,眼球容易扩张,眼轴延长,导致近视。应当避免糖类等食物的过度摄入。
近视的发生跟遗传和环境都有关,注意良好的用眼习惯是有可能预防近视的发生的。
1、控制用眼距离,避免用眼距离<33cm。近距离用眼时间超过45分钟应休息,进行远眺。
2、增加户外活动,每天必须有2小时以上,或每周10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时间。
3、培养正确做眼保健操的习惯。
4、改善照明环境,避免在较暗光线下学习工作。
5、保障充足睡眠时间,让眼睛得以充分休息。小学生每天10小时、初中生每天9小时、高中阶段学生每天8小时,成年人每天7 ~ 8小时(不宜少于每天6 小时)。
6、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躺着看书、玩手机,不在公交上看书、玩手机。
7、控制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 ~ 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 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使用有红光滤过功能的电子产品。
8、保持正确的坐姿,工作或阅读时,坚持“一尺一拳一寸(阅读距离33cm;身体距桌6~7cm;手距笔尖3.3cm)”护眼原则。
9、阅读物字迹应清晰。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