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 疾病英文名称: infantile mucopolysaccharidosis,MPS 疾病别名: 小儿黏多糖病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 疾病英文名称: infantile mucopolysaccharid...
养生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infantile mucopolysaccharidosis,MPS),又称为小儿黏多糖病,是是一类因溶酶体酶缺陷,导致黏多糖的中间代谢产物硫酸皮肤素、硫酸软骨素等在体内堆积而引起的严重致残、致死性的单基因遗传性代谢病。患儿多在1岁左右发病,临床表现相似,但轻重不一,各有特征。小儿黏多糖贮积症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总体预后较差。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酶缺陷类型分为以下7种类型,涉及11种水解酶。其中,Ⅴ型已改称为ⅠH型及ⅠS型,每型又包括不同亚型。
1、Ⅰ型
为α-L艾杜糖醛酸苷酶缺陷。又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ⅠH型(最重)、ⅠS型(最轻)、ⅠH/S型(中间型)。
2、Ⅱ型
为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缺陷。又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ⅡA型(重型)和ⅡB型(轻型)。
3、Ⅲ型
根据具体酶的缺陷类型又分为ⅢA型(硫酸酰胺缺陷)、ⅢB型(α-N-乙酰己糖胺酶缺陷)、ⅢC型(α-葡萄糖胺-N-乙酰转移酶缺陷)和ⅢD型(N-乙酰葡萄糖胺-6-硫酸酯酶缺陷)。
4、Ⅳ型
根据具体酶的缺陷类型分为ⅣA型(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缺陷)和ⅣB型(β-半乳糖苷酶缺陷)。
5、Ⅵ型
为芳香基硫酸酯酶缺陷。又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ⅥA型(类似ⅠH型,但智能正常)和ⅥB型(无明显骨骼畸形)。
6、Ⅶ型
为β葡萄糖苷酶缺陷,与ⅠH型类似,但智能轻度异常或正常。
7、Ⅸ型
为透明质酸酶缺陷,目前只有个例报道。
无传染性。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是儿科最常见的溶酶体贮积病之一,国外报道各型MPS的总发病率约为2.04~3.53/10万,国内尚无大样本统计。不同国家其疾病谱分布差异较大,例如,巴西、英国、美国以Ⅰ型和Ⅵ型多见;德国、澳大利亚以Ⅲ型多见;日本以Ⅱ型最常见;以目前国内数据来看,我国以Ⅱ型和ⅣA型多见。
好发于具有家族史者。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主要由于溶酶体酶缺陷所致,涉及11种水解酶。这些水解酶的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黏多糖的中间代谢产物硫酸皮肤素、硫酸软骨素等在体内堆积而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1、Ⅰ型
是α-L艾杜糖醛酸苷酶基因突变所引起,已有209种基因突变体被报道,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突变是p.W402X,p.Q70X,p.P533R。
2、Ⅱ型
为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基因突变所引起。在亚洲地区,如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有50%的黏多糖贮积症患儿是Ⅱ型。G374G剪接突变症状较轻;IDS-IDS2型组合突变最为多见,且症状严重。
3、Ⅲ型
又称为圣菲利波综合征,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亚洲MPS病例中所占比率约为18.4%。
4、Ⅳ型
ⅣA型是GALNS基因突变所致,已发现至少217种突变,以错义突变最为多见;ⅣB型是GLB1基因突变所致,已发现181种突变。
5、Ⅵ型
又称为拉米氏综合征,约占MPS总体的1.4%。目前已发现大约161种突变体。常见的突变有在中间表型患者中的p.Y210C和严重表型患者中的p.L72r、p.R160X和p.R315Q.
6、Ⅶ型
在亚洲人群中暂没发现病例报道。目前报道的55种突变体中,最常见的错义突变为在衰减表型患者中的p.L176F。
7、Ⅸ型
为透明质酸酶基因HYAL1突变所致,目前只有个例报道。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患儿的临床表现相似,但轻重不一,各有特征。例如,Ⅰ、Ⅱ、Ⅵ、Ⅶ型外貌变化明显;ⅣA型、ⅥA及Ⅶ型患儿智力一般正常。
1、Ⅰ型表现
绝大多数患儿于1~2岁起病,临床表现为生长落后、智能落后、头大、面容丑陋(塌鼻梁、眼裂小、眼距过宽、唇厚外翻、舌增大外伸)、角膜白斑、耳聋、多发骨发育不良、爪形手等。
2、Ⅱ型表现
与Ⅰ型相似,但男性患儿发病居多,并且多发骨发育不良一般较轻。
3、Ⅲ型表现
外貌改变及骨骼畸形较Ⅰ型和Ⅱ型轻,睡眠障碍为常见首发症状,之后逐渐出现生长落后、智能低下、肝脾大等。
4、Ⅳ型表现
患儿的临床特点为明显的生长迟滞、步态异常和骨骼畸形,但无关节强直,智力发育基本正常。
5、Ⅵ型表现
ⅥA型临床表现与ⅠH型相似,但发病较晚,智力正常,无爪形手;ⅥB型无骨骼畸形。
6、Ⅶ型表现
临床表现也与ⅠH型相似,但患儿智力轻度异常或正常。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可并发舌肥大、扁桃体肥大、颈椎病、腕管综合征、股骨头坏死样发育不良、膝关节外翻、心脏瓣膜病、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
1、出现发育迟缓、面容丑陋、智能落后、关节僵硬、活动受限。
2、伴肝脾肿大、共济失调、听力障碍。
3、伴骨骼畸形、额大、眉圆、鼻梁扁平、大舌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儿童患者可在家长陪同下,前往小儿科就诊。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长陪同就医。
6、患儿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孩子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孩子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发病以来,您孩子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孩子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孩子之前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7、您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8、您孩子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9、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1、我孩子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我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4、我孩子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
5、我孩子治疗的风险大吗?
6、我孩子的病会复发吗?
7、如果住院的话,需要住院治疗多久?
8、我孩子需要做手术吗?
9、这个病会遗传吗?
10、我孩子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11、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当患儿出现发育迟缓、骨骼畸形、头大、面容丑陋、智能落后、关节僵硬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尿液黏多糖检测、尿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血象、骨髓象、酶学分析、基因检测、X线、MRI等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可以观察患儿有无特殊面容、生长发育迟缓、骨骼畸形等异常,有助于初步诊断。
2、医生通过触诊和叩诊,可以检查患儿是否存在皮疹、局部压痛、关节活动受限、肝脾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体征,有助于评估病情。
3、医生通过听诊,可以判断患儿有无呼吸音增粗、胸膜摩擦音、啰音、心脏杂音等心肺受累征象。
4、医生通过智力测验,可以评估患儿的智能发育情况。
1、血常规
医生通过分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可初步判断患儿有无贫血、感染、出血等。
2、血生化
医生可通过分析患儿肝肾功能、电解质、血pH值等指标,可判断患儿有无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损害、酸碱失衡等。
3、尿液检查
(1)尿液黏多糖检测:为本病的常规筛查手段。
(2)尿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可区分尿液中排出的黏多糖类型,有助于临床分型。
4、血象、骨髓象
对患儿的骨髓或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观察,可在胞质中见到紫色深染颗粒,对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5、酶学分析
通过外周血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骨髓抽提物等标本中特异性溶酶体酶的活性检测,对该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和确诊。
6、基因检测
该组疾病的基因突变谱非常明确,运用基因检测分析,可以在早期发现潜在的致病因素,在产前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医生会根据患儿骨骼及神经系统受累情况,选择相应部位的X线、MRI检查,以评估局部病变情况,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医生根据患儿出现发育迟缓、骨骼畸形、头大、面容丑陋、智能落后、关节僵硬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家族史,以及尿液黏多糖检测、尿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血象、骨髓象、酶学分析、基因检测、X线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儿是否存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软骨发育不良等疾病。
1、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儿的外貌改变有时容易与小儿黏多糖贮积症ⅠH型相混淆。但后者往往存在头大、胸廓及脊柱畸形、肝脾肿大、骨龄正常及甲状腺素治疗无效,是两者鉴别的重点。
2、软骨发育不良
软骨发育不良患儿也可表现为身材矮小、头大、面宽、前额突出、鼻梁扁平等表现,与小儿黏多糖贮积症相似。但前者一般在出生时已出现上述改变,患儿一般智力正常,无角膜混浊,X线检查无黏多糖病的影像特征。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暂无特效疗法,一经确诊,应积极给予对症治疗,并根据患儿的情况、临床分型和病变严重程度,尝试酶替代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1、注意休息,积极防治感染、中耳炎。
2、加强呼吸道管理是重要的对症支持措施。
3、病情较重者可输入正常人的新鲜血浆可临时缓解症状。
1、青霉胺
口服青霉胺治疗,可使患儿尿中黏多糖排泄量下降,但疗效不一。
2、酶替代治疗
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目前,已在黏多糖贮积症Ⅰ型、Ⅱ型和Ⅵ型的治疗中得到应用。包括治疗Ⅰ型的拉罗尼酶、治疗Ⅱ型的艾杜硫酸酯注射剂和治疗Ⅵ型的加硫酶注射剂。但是酶替代治疗费用非常昂贵,平均每个患者每年的治疗费用为10~50万美元,并且重组蛋白质不能穿过血脑屏障,因而不能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青霉胺、拉罗尼酶、艾杜硫酸酯注射剂、加硫酶注射剂
对于出现颈椎、胸腰椎、髋关节、膝关节等部位骨骼畸形者,可考虑采取骨科矫形手术,以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本病Ⅰ型、Ⅵ型等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对Ⅱ型、Ⅲ型和Ⅳ型治疗效果很差。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在患儿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之前即可接受移植,这样可以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可维持正常发育和认知功能。一旦出现了临床症状或是体征,即使年龄很小时接受移植治疗,也只能稳定或是减慢疾病的进程。因此,疾病的类型和接受移植治疗时患儿的疾病阶段是决定疗效和预后效果的重要因素。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总体预后较差,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1、本病可导致患儿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骨骼畸形、智力低下等,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日常生活。
2、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3、本病可并发颈椎病、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等,威胁患儿生命健康。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本病尚无法完全治愈,部分患儿可通过早诊断、早治疗,改善病情。
家长需学习本病的相关知识,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所要具备的条件及其产生的副作用。多鼓励患儿,增强其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以利于病情稳定。
1、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激动、紧张。
2、家长应为患儿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室内清洁,经常开窗通风。
3、注意患儿个人卫生,勤换衣物,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
4、患儿行动不便,需注意人身安全,以防意外。
5、病情严重和不能保持坐位者,往往长时间卧床,应予以侧卧位,定期更换姿势,预防压疮。
6、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凉。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到院复诊。
移植术后仔细观察患儿皮疹出现情况,积极对症处理。如皮疹瘙痒,予炉甘石外涂,保持患儿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同时,注意观察患儿的大小便情况,若有消化道出血症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充足的营养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应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少食多餐,同时注意限制脂肪的摄入。
1、婴幼儿患者的喂养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易消化,不要有过多杂食,注意添加辅食。
2、儿童患者可多补充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鱼肉、豆制品等。
3、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如苹果、香蕉、橙子、柚子、草莓等。
1、忌生冷、坚硬食物。
2、忌辛辣刺激性饮食,如辣椒、胡椒等。
3、限制脂肪的摄入,少吃肥肉、动物内脏等食物。
4、忌暴饮暴食。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可以通过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减少患病儿的出生率。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