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肠痈 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appendicitis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肠痈 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appendicitis 疾病概述: 肠痈(acute...
养生
肠痈(acute appendicitis),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临床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主要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发生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情志不畅、跌倒损伤等有关。本病一般早期积极治疗,均可治愈。如果已进入毒热期,部分病人体质虚弱,邪毒内陷,容易造成脱证、心衰、肺衰、肾衰、神昏等危象。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阑尾炎。
1、瘀滞证
主要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饮食不佳,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2、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痉挛,右下腹可摸及包块,伴有高热,恶心,饮食减少,便秘或腹满,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热毒证
主要表现为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挛急,伴有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恶心,饮食减少,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舌红绛,苔黄厚,脉洪数或细数。
一般无传染性。
肠痈是外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疾病,为急腹症之首,占普外科住院患者的10%-15%。
本病的病死率较之前已大为降低,但仍有0.1%~0.5%,且诊断有时并不容易,处理上有时也较为复杂,仍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青年好发,老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常有延误。
最新研究表明本病发病和气候,特别是温度有关,夏季发病率明显高于冬季,但是冬季穿孔发生率高。
本病发生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情志不畅、跌倒损伤等有关。基本病机为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病位在肠腑,属里、热、实证。
1、饮食不节
由于暴饮暴食,或偏食肥腻食物,或过甜食物,或吃太多生冷水果蔬菜饮品,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肠道传导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随之导致气血瘀滞,发为本病。
2、寒温不适
由于感受外邪后,外邪侵入肠中,导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郁久化热,形成本病。
3、情志不畅
长时间情绪抑郁,不能疏解,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肠道传化功能失调,容易造成食积,痰凝、瘀积壅塞,发为本病。
4、跌倒损伤
由于过度劳累,或饭后活动剧烈、跌倒损伤,导致气血瘀滞,败血浊气壅结,形成本病。
临床多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典型表现,多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症状。疾病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症状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
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70%~80%的患者有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特点,但少部分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右下腹压痛是本病常见的重要体征,通常在麦氏点,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压痛点始终在固定位置。可伴有发热,体温在38℃左右,恶心,饮食减少。
2、酿脓期
如果病情发展,逐渐至化脓,腹痛加剧,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限性腹肌紧张,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高热,体温39℃以上,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口渴,便秘或腹泻。
3、溃脓期
腹痛可扩展至全腹,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伴有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高热,自汗,体温39℃~40℃,口唇干燥。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1、出现腹痛逐渐加剧,右下腹压痛明显,且包块逐渐扩大,下腹部肌紧张度增高,伴有高热。
2、或者出现腹痛突然减轻,右下腹仍压痛、局部腹肌紧张反而增剧,全身症状加重。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如果脐周或上腹部出现腹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普通外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腹部触诊和影像学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有没有右下腹疼痛?这种情况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症状?
3、最近饮食情况如何?有没有暴饮暴食,偏食生冷、肥腻、辛辣食物的饮食习惯?
4、最近有做过什么检查吗?
5、之前有过胃肠道疾病吗?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作息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睡眠如何?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6、如果药物治疗,怎么用药?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还需要西医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钡灌肠摄片检査、CT和超声检査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痰液颜色、神态、面色、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咳嗽的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以及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肢体了解腹部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1)结肠充气试验
医生一手按压左下腹降结肠,另一手沿结肠逆行挤压,如出现右下腹疼痛为阳性,可提示阑尾炎的存在。
(2)腰大肌试验
患者左侧卧位,医生用左手扶住患者右髋部,右手将右下肢向后过伸,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炎性阑尾贴近腰大肌,多见于盲肠后位阑尾炎。
(3)闭孔内肌试验
患者平卧,将右髋和右膝屈曲90°,并内旋髋关节,以拉紧右侧闭孔内肌,如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为盆腔位阑尾炎。
(4)直肠指诊
直肠右侧前上方有触痛,提示炎性阑尾位置较低。如有灼热、压痛、饱满或波动感,提示有盆腔脓肿。
1、血常规检查
初期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在酿脓期和溃脓期白细胞计数常升至18×103/L以上。
2、尿常规检査
由于阑尾炎刺激输尿管、膀胱,部分患者可在尿中出现少量红细胞与白细胞。
3、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有助于确定致病菌种类,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
1、CT和超声检査
有助于了解急性期阑尾炎的性质。
2、钡灌肠摄片检査
可以了解慢性期阑尾的性质。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此外需要与风温、肺痿加以鉴别。
1、症状
(1)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本病初起多为胃脘部疼痛或绕脐而痛,痛无定处,时痛时止,半日或两日内疼痛固定于右下腹,而上腹或脐周疼痛消失。此时痛有定处,痛无休止并阵阵加重。
(2)胃肠道症状
开始即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所进食物。部分患者可有腹泻,但转移至右下腹痛时,多发生便秘。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肠麻痹或直肠刺激症状,即里急后重,频繁腹泻。
(3)全身症状
发生于腹痛加重以后,可有头痛、头晕、乏力、恶寒、发热,甚或面红目赤,憎寒壮热,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2、体征
(1)右下腹局限性压痛
在发病初期即可触及,可随阑门位置不同而改变,并可出现右下腹局限性或弥漫性肌紧张。
(2)右下腹包块
疾病迁延,可出现阑门周围脓肿。此时可在右下腹扪及界限不清的包块,严重时可破皮而出,形成肠瘘。
(3)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该试验是诊断肠痈的重要体征。
(4)经穴触诊
多数患者在足三里和上巨虚之间的阑尾穴出现压痛,并以右侧多见。
3、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钡灌肠摄片检査、CT和超声检査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1、胃十二指肠渍疡穿孔
多有上消化道溃疡病史,突然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并迅速波及全腹。部分病人穿孔后,胃肠液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出现类似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右下腹痛,但腹膜刺激征明显,多有肝浊音界消失,肠鸣音消失,可出现休克,Ⅹ线检查常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必要时可行诊断性腹腔穿刺加以鉴别。
2、急性胃肠炎
多有饮食不洁史,可出现与急性阑尾炎相似表现,但腹部压痛部位不固定,肠鸣音亢进,一般无腹膜刺激征,大便检查可有脓细胞及未消化食物。
3、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腹痛常与上呼吸道感染并发,或腹痛前有头痛、发热、咽痛或其他部位淋巴结肿痛病史,早期即可有高热、白细胞数增高,但腹痛、压痛相对较轻且较广泛,部位较阑尾点为高且接近内侧,在肠系膜区域内有时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4、右肺下叶大叶性肺炎或右侧胸膜炎
早期可引起右下腹反射性疼痛,甚至出现右下腹压痛和肌紧张,体温升高,但常有右侧胸痛及呼吸道症状,腹部无固定性显著压痛点。胸部听诊可闻及啰音、摩擦音、呼吸音减弱等阳性体征。胸部ⅹ线检查有鉴別意义。
5、急性胆囊炎、胆石病
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伴有右肩部放射痛,腹膜刺激征以右上腹为甚,墨菲征阳性,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当发生高位阑尾炎时,腹痛位置较高,或胆囊位置较低位,腹痛点比正常降低时,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可借助超声波和Ⅹ线等检查。
6、右侧输尿管结石
常突然出现剧烈绞痛,向会阴部及大腿内侧放射,但腹部体征不明显,有肾区叩击痛,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或肉眼血尿等症状,一般无发热。X线摄片常可发现阳性结石。
7、妇产科疾病
(1)宫外孕破裂
常出现急性失血症状和下腹疼痛症状,有停经史,妇科检查阴道内有血液、阴道后穹隆穿刺有血等。
(2)急性附件炎
腹部检查时压痛部位以下腹两侧为主,并有白带增多,或阴道有脓性分泌物,分泌物涂片检査可见革兰阴性双球菌。盆腔B超、阴道检查或肛门指诊有助于诊断。
(3)卵巢滤泡或黄体破裂和出血
卵巢滤泡破裂多在两次月经的中期;黄体破裂多在月经中期以后下次月经前14天以内。临床表现与宫外孕相似,必要时行腹腔或阴道后穹隆穿刺。
本病治疗一般可分为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两类。原则上应强调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对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或右下腹出现包块即阑尾周围脓肿者,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泄热是中医治疗肠痈的主要法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的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瘀滞证
(1)如果气滞较重的患者,可加用青皮、枳实、厚朴等。
(2)如果瘀血较重的患者,可加用丹参、赤芍等。
(3)如果出现恶心的患者,可加用法半夏、竹茹等。
2、湿热证
(1)如果湿邪较重的患者,可加用藿香、佩兰、薏苡仁等。
(2)如果发热较明显的患者,可加用黄连、黄芩、生石膏等。
(3)如果出现右下腹包块的患者,可加用炮山甲、皂角刺等。
3、热毒证
(1)如果出现持续性高热或寒热往来的患者,可加用白虎汤。
(2)如果热在血分的患者,可加用犀角地黄汤。
(3)如果出现腹胀的患者,可加用青皮、厚朴等。
(4)如果出现腹痛剧烈的患者,可加用延胡索、广木香等。
(5)如果出现口干舌燥的患者,可加用生地黄、玄参、天花粉。
1、瘀滞证
(1)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2)常用中药:大黄、芒硝、桃仁、牡丹皮、冬瓜仁、红藤、金银花、紫花地丁、连翘、乳香、没药、延胡索、甘草。
(3)中成药:血府逐瘀丸、散结灵胶囊、清热散结胶囊、肠炎宁片、妇炎康软胶囊。
2、湿热证
(1)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2)常用中药:柴胡、黄芩、川楝子、延胡索、白芍、生大黄、枳壳、木香、生甘草、蒲公英。
(3)中成药:阑尾消炎片、阑尾灵颗粒、清热解毒片、复方穿心莲片。
3、热毒证
(1)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2)常用中药:大黄、芒硝、桃仁、牡丹皮、冬瓜仁、黄芪、穿山甲、川芎、当归、皂角针。
(3)中成药:西黄丸、仙方活命片。
血府逐瘀丸、散结灵胶囊、清热散结胶囊、肠炎宁片、妇炎康软胶囊、阑尾消炎片、阑尾灵颗粒、清热解毒片、复方穿心莲片、西黄丸、仙方活命片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阑尾切除术
对诊断明确的急性阑尾炎,一般主张尽早采用手术疗法,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妊娠期急性阑尾炎。近年来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开展了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1、西医治疗
对较大和脓液多的阑尾周围脓肿,除药物治疗外,可进行脓肿穿刺抽脓,或在合适的位置放人引流管,以减少脓肿的张力,改善血循环,并能进行冲洗或局部应用抗生素,利于脓肿的吸收消散。应用超声或CT可以准确地选择穿刺点。
2、药物外敷
常用双柏散,以水蜜调成糊状热敷右下腹,每日1次。或用消炎散以黄酒或75%酒精调成糊状,按照炎症范围大小敷于患处,每日2次。
3、针刺治疗
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取足三里、上巨虚、阑尾穴,配合右下腹压痛最明显处的阿是穴,每日2次,强剌激,每次留针30~60分钟。加用电针可提高疗效。
4、中药灌肠
采用通里攻下、清热化瘀的中草药煎剂200mL或通腑泄热灌肠合剂(大黄、龙胆草、山栀子、芒硝、莱菔子、忍冬藤、虎杖)250mL做保留灌肠,每日2次。能充分发挥中药的局部和整体的治疗作用,抗炎消肿,并能促进肠蠕动,预防肠粘连和并发症的发生。
肠痈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肠痈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一般早期积极治疗,均可治愈。但如果已进入毒热期,部分病人体质虚弱,邪毒内陷,容易造成脱证、心衰、肺衰、肾衰、神昏等危象,预后不良。
本病如果未及时治疗,形成弥漫性腹膜炎,合并门静脉炎,可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本病只要早期手术,病死率低,患者通常在几天内可出院,在正常情况下康复迅速而彻底。
如果引起肠痈的原因没有彻底纠正,或者平时饮食生活调适不当,可能会使本病再次发作。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保持情绪稳定、注意充分休息,保持个人清洁卫生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病情的恢复。
1、保持情绪稳定,气机调畅,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2、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手术方式和预后效果,解除心中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遵医嘱按时服药,并注意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
2、服用通里攻下药时,注意大便情况。泻下太过,应报告医师处理,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3、呕吐不止患者,服中药前可先行结合针灸或按摩待缓解后,再服药。服药即吐的患者,可在服药前先饮少量生姜汁,以达到引药下行之目的。
4、服药时间应注意斟酌,急性期以每次4~6小时为宜;若病情较缓和时,可每次6-8小时。
5、如果病情危急、一时无煎煮条件,可用开水浸泡中药20分钟即可频频服药,并随饮随加水,也会取得预期效果。
1、保持周围环境清洁、空气新鲜,及时清除呕吐物,更换污染被服,消除不良刺激。
2、呕吐时取半卧或将头偏向一侧轻拍背部,吐后用温水漱口。
3、平时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预防感冒。患病期间取舒适的体位,以减轻疼痛并注意休息。
4、保持内衣清洁干燥,注意个人卫生。
1、注意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部肌肉紧张度的变化。
2、注意观察神色、血压、体温、呼吸、脉象等变化。
3、如果出现腹痛逐渐加剧,右下腹压痛明显,且包块逐渐扩大,下腹部肌紧张度增高,伴有高热。或者出现腹痛突然减轻,右下腹仍压痛、局部腹肌紧张反而增剧,全身症状加重,应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本病术后宜吃些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小米稀粥、大米稀粥、菜汤等。待创伤逐渐恢复后再增加软饭和普通饭。同时,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暂停牛奶及豆制品。
1、瘀滞型、湿热型患者可进食流质米汤、肉汤、藕粉或半流质食物。
2、热毒型及呕吐频繁患者,宜暂时禁食。
3、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饮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4、腹胀未排气的患者,可服萝卜汤,以利消胀止痛。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煎炸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3、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本病发生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等有密切关系,在预防上应饮食有节,寒温适度等,以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1、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防止感冒,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2、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运动,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3、驱除肠道内寄生虫,预防肠道感染。
4、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和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时,应及时就诊。
5、本病复发率很高。为了防止复发,一般主张在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后,继续坚持服用中药7~14天,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