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胆石 疾病英文名称: cholelith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胆石 疾病英文名称: cholelith 疾病概述: 胆石(cholelith),是指肝...
养生
胆石(cholelith),是指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湿热煎熬,浊瘀内结所致的胆囊、肝内胆管和胆总管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临床以右上腹、剑突下疼痛或胀闷、隐痛或突发剧烈绞痛为主要症状。其发生与外邪侵袭、饮食内伤、情志失调、痰浊内阻等有关。本病预后与胆石位置大小,是否发生嵌顿梗阻,有无并发症一般预后良好,但一旦出现症状或症状反复发作,特别是伴有胆绞痛时,需要积极处理,必要时进行外科手术。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
1、肝郁气滞证
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间歇性绞痛或闷痛,有时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右上腹有局限性压痛;伴低热、口苦、食欲减退;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紧。
2、肝胆湿热证
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有持续性胀痛,多向右肩背部放射,右上腹肌紧张,有压痛,有时可摸到肿大之胆囊;伴高热、恶寒、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思饮食,部分病人出现身目发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3、肝胆脓毒证
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硬满灼痛,痛而拒按,或可触及肿大的胆囊;黄疸日深,壮热不止;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严重者四肢厥冷,脉微细而数。
4、肝阴不足证
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硬满灼痛,痛而拒按,或可触及肿大的胆囊;黄疸日深,壮热不止;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严重者四肢厥冷,脉微细而数。
一般无传染性。
主要见于成人,女性多于男性,40岁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本病发生与蛔虫上扰、饮食内伤、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有关。基本病机为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湿热煎熬,浊瘀内结日久成石。病位在胆,与肝关系密切。
1、情志失调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胆附于肝,肝胆经脉互相络属而为表里,以疏泄通畅为顺。如果过度忧思、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从而使胆汁化生、输送、排泄失常而形成胆石。
2、饮食内伤
脾胃共司水谷精微的运化,如果饮食不节、偏嗜肥腻、辛辣刺激或长期饮酒等,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胆腑失于通降,发为本病。
3、蛔虫上扰
蛔虫具有喜温恶寒的习性,蛔虫病患者若因各种因素导致脾胃虚寒,蛔虫遇寒则躁动不安,致肝胆气机不畅,发为本病。
4、久病体虚
久病耗阴,劳欲过度,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精血亏损,水不养木,肝阴不足,疏泄失常,累及胆腑,精汁通降不畅,发为本病。
本病以右上腹、剑突下疼痛或胀闷、隐痛或突发剧烈绞痛为主要症状。表现与胆石的位置、大小、是否发生嵌顿梗阻和梗阻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1、腹痛
胆石在胆道移行,或发生嵌顿梗阻,可引起胆道痉挛而出现急性发作性胆绞痛。疼痛多位于右胁下、胃脘或膻中。大多餐后发生,尤其是进油腻食物或腹部受震动易诱发,可痛引肩背。多为阵发性疼痛,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可为钝痛、绞痛、剧痛,常伴恶心、呕吐、自汗。若胆石移行损伤胆道内壁,引起胆道出血,可有呕血或黑便。
2、发热和寒战
是胆道结石染毒的表现。
3、黄疸
是结石引起胆道梗阻的表现。胆绞痛发作后经过一定时间出现的梗阻性黄疸,一般较轻或呈波动性;当结石急性梗阻并染毒时,则可出现目黄、身黄、尿黄、恶寒、壮热不退,甚至热厥等。重症胆道感染累及肝脏可引起肝痈。长期胆道梗阻未除可发生积聚、鼓胀等。
4、消化道反应
表现为腹胀、嗳气、厌油腻食物、口苦、反酸等。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如果出现高热寒战,上腹剧痛,腹肌紧张等症状。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1、如果出现上腹不适、隐痛、嗳气、饮食减少、腹胀等不适。
2、或者出现右上腹急性绞痛,痛引肩背,辗转不安,大汗淋漓。
3、伴有恶心、呕吐、黄疸等。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肝胆外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触诊和听诊,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一般需要进行血液检查等项目,建议患者空腹就诊。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右上腹胀闷、隐痛或突发剧烈绞痛等症状?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恶心、呕吐、黄疸等?
4、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平素体质如何?有高血压、糖尿病吗?
7、平时饮食规律吗?有嗜食生冷、肥腻、辛辣等食物的习惯吗?
8、最近心情如何?睡眠如何?压力大吗?
9、有没有其他疾病,如胆道蛔虫病等?
1、为什么会出现右上腹胀闷、隐痛或突发剧烈绞痛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肝功能、B超检查、胆道造影、CT或MRI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疼痛,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过敏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胁肋部的疼痛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1、血常规
急性发作期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多数患者白细胞增高的程度与合并感染的轻重相并行。
2、肝功能
胆石病反复发作可引起轻重不同的肝脏损害,肝功能试验可发现异常,如血清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胺转肽酶增高,血清胆红素增高。
1、B超
可准确地测定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胆管的直径和厚度及胆结石的大小、数量和位置。临床上可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引流和取石等。现已作为诊断胆道疾病的首选方法。
2、胆道造影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可清楚地显示肝内外胆管的情况,包括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和性质等,有助于胆道疾病特别是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胆道造影为有创性检查,有可能发生胆汁漏、出血、胆道感染等并发症。
3、CT或MRI
能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的范围和程度、结石的分布、肿瘤的部位、大小、胆管梗阻的水平及胆囊病变等。CT及MRI检查无损伤、安全、准确,目前已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诊断方法。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右上腹、剑突下疼痛或胀闷、隐痛或突发剧烈绞痛等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胰腺炎、胃穿孔、蛔厥、肝痈等进行鉴别。
1、临床表现
平时可有上腹不适、隐痛、嗳气、饮食减少、腹胀等不适。发作期表现为右上腹急性绞痛,痛引肩背,辗转不安,大汗淋漓,可伴恶心呕吐,继而黄疸、发热寒战,甚至神志昏迷。
2、辅助检查
血常规、肝功能检查、B超检查、胆道造影、CT或MRI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1、胰腺炎
疼痛及压痛部位多在中上腹或稍偏左,胆囊区无明显触痛,血、尿淀粉酶显著增高;行B超、CT等检查可资鉴别。
2、胃穿孔
突发腹部剧痛,为持续性刀割样剧痛,板状腹,肝浊音界消失,X线透视见膈下有游离气体。
3、蛔厥
好发于青少年,呈钻顶样绞痛,可吐出蛔虫,缓解时如常人,腹部体征不明显。
4、肝痈
右胁腹疼痛,呕恶,尤以发热、寒战明显,B超可鉴别。
本病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消除结石,避免并发症发生。如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应在初步诊断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中医治疗以疏肝利胆,和降通腑为基本原则。
1、肝郁气滞证
(1)方药:金铃子散合大柴胡汤加减。
(2)常用中药:金铃子、延胡索、黄芩、大黄、枳实、半夏、白芍、大枣、生姜。
(3)中成药:胆乐胶囊、胆康胶囊、胆舒胶囊、胆宁片、胆乐片、消石利胆胶囊、利胆舒胶囊、舒胆胶囊、舒胆片、排石利胆颗粒。
2、肝胆湿热证
(1)方药: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
(2)常用中药:茵陈、栀子、黄芩、大黄、枳实、半夏、芍药。
(3)中成药:利胆片、胆石通胶囊、利胆排石片、金胆片、益胆片、胆益宁片、胆石清片、消炎利胆片。
3、肝胆脓毒证
(1)方药: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常用中药:茵陈、栀子、黄芩、大黄、黄柏。
(3)中成药:清开灵口服液、黄疸茵陈冲剂。
4、肝阴不足证
(1)方药:一贯煎加减。
(2)常用中药: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3)中成药:二至丸。
胆乐胶囊、胆康胶囊、胆舒胶囊、胆宁片、胆乐片、消石利胆胶囊、利胆舒胶囊、舒胆胶囊、舒胆片、排石利胆颗粒、利胆片、胆石通胶囊、利胆排石片、金胆片、益胆片、胆益宁片、胆石清片、消炎利胆片、清开灵口服液、黄疸茵陈冲剂、二至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胆囊结石通常均需手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多数也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方式除传统手术外,尚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或胆管探查术、胰十二指肠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胆道镜下胆囊切开取石术等。急性胆囊炎若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化脓性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可以先行手术造口或胰十二指肠镜下置管胆管引流术。
1、中药排石
适用于胆管结石直径<1cm,或胆管下端无狭窄,或胆管或肝管多发小结石,或手术后胆管残余结石,或较小的胆囊结石,胆囊舒缩功能较好者。中药排石目的在于控制胆道感染,促进胆汁分泌和改善胆道功能,以促进胆石的排出。
2、碎石疗法
是利用液电、压电或磁电效应产生冲击波,经介质传导和聚焦,进入人体后粉碎体内结石的一种新技术。适应于症状性胆囊结石,或口服胆囊造影检查显示胆囊功能正常,或阴性胆结石,胆囊内直径0.5~2cm的单颗结石,或直径0.5~1cm的多发结石,但不得超过5颗结石,或单发胆管阴性结石且定位准确。
3、针灸治疗
取阳陵泉、胆囊穴、中脘、太冲、胆俞等穴,每次选2~3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2次。或者选用交感、神门、肝、胆、十二指肠等耳穴,针刺或耳穴敷贴。
胆石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胆石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预后与胆石位置大小,是否发生嵌顿梗阻,有无并发症有关,一般预后良好,但一旦出现症状或症状反复发作,特别是伴有胆绞痛时,需要积极处理,必要时进行外科手术。
1、有的患者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有的可出现肝肾阴虚证,少数可能形成胆癌。
2、急性发作时,常易危及生命,应抓紧治疗,切勿因老年难治而放弃治疗。
一般预后良好,经积极处理,必要时进行外科手术。
本病容易反复发作,如果引起胆石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平时生活起居情志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本病反复发作。
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卧床休息、加强个人清洁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1、本病发生与情志有关,应注意心理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怒、过悲及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
2、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选择适宜的乐曲欣赏,以分散注意力。
3、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遵医嘱按时服药,用药后注意效果和不良反应。
2、含有柴胡的中药汤剂,应避免与含金属离子的碳酸钙,硫酸镁、铁剂等药合用,以免降低疗效。
3、疼痛如钻顶样,或呕吐出蛔虫,可服食醋,或用乌梅煎服,以安蛔止痛。
4、伴有恶心、呕吐者,可用丁香、柿蒂煎水代茶服。
1、周围环境宜整洁,安静,温湿度适宜。
2、患病期间应卧床休息,采取舒适体位,进行有节律的深呼吸,达到放松和减轻疼痛的目的。
3、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变动体位要缓慢,避免体位突然改变加剧疼痛。
4、伴有恶心、呕吐患者,应及时清除呕吐物,以免引起恶性刺激。
1、注意观察右胁胀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
2、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血压、脉搏、尿量变化。
3、严重呕吐并有腹胀者可行胃肠减压,并随时检查胃管是否通畅。
4、如果出现高热寒战,上腹剧痛,腹肌紧张等,及时汇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肝功能、B超检查、胆道造影、CT或MRI等,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患病期间禁食或流质饮食,饮食宜低脂、低胆固醇、高糖,限制动物性脂肪,控制动物肝、肾、脑或鱼子等食物摄入,忌食生冷及不易消化食物。
1、肝胆气郁证患者宜食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品,如陈皮、佛手等。
2、肝胆湿热者宜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西瓜汁、绿豆汤或栀子粥等。
1、忌食温燥辛辣食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调味料。
2、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3、忌食油腻黏滞食品,如糯米食品、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等。
本病发生与蛔虫上扰、饮食内伤、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有关。因此,彻底治疗蛔虫病,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保持心情舒畅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发生。
1、对胆道蛔虫病患者治疗要彻底,间断服用利胆排虫药物,使胆道内的蛔虫排尽,以预防结石的形成。
2、保持心情舒畅,精神乐观,避免情志过激,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食油腻、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
4、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5、可适当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增强体质。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