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湿热痢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湿热痢 疾病概述: 湿热痢是由湿热积滞所致的痢疾。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门灼...
养生
湿热痢是由湿热积滞所致的痢疾。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为主要特征。发生多由外感湿热、内伤饮食有关。痢疾病情严重者,多发生在儿童和年老体弱的患者中,多因邪盛内闭,正气大伤,形成内闭外脱的危重证候。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有传染性。
痢疾病人和带菌者。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疫毒痢以儿童多见。
本病发生多由外感湿热、内伤饮食有关。主要病机是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而成痢。病位在肠,与脾、胃相关。
1、外感时邪疫毒
夏秋季节,容易滋生暑湿、疫毒,如果生活起居不慎,湿热之邪内侵人体,蕴于肠腑,影响大肠传导功能,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内伤饮食
平时长期偏食肥腻、过甜过咸食物,或误食腐烂不洁食物,或夏季食用过多寒性水果蔬菜等,损伤脾胃,脾胃运化食物的功能失调,湿热内生,影响大肠传导功能。
本病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为主要症状。起病急骤,可伴有恶寒,发热。
1、主要症状
腹痛拒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少白多或者白冻。
2、伴随症状
或兼有肛门灼热,小便色红而短,或有发热恶寒,或有头痛、肢体酸楚,或有口渴,发热。
若出现阴阳平衡失调,气血逆乱,阳气衰亡,阴血外脱,可并发厥脱,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寒冷,大汗淋漓,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等。
1、出现意识模糊、呼吸不规则、体温骤降、大汗淋漓、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等。
2、或出现痢下纯血,腹痛剧烈等症状。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1、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腹痛,肛门坠胀,大便不爽、下痢赤白脓血等表现。
2、或伴有发热、恶寒、头痛、口渴、周身酸楚、心烦失眠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1、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
2、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者感染性疾病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腹部触诊,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有没有大便次数增多,腹痛,肛门坠胀,下痢赤白脓血等症状?
2、下痢的大便的次数,排泄物的色、质、量、气味如何?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等?
4、饮食有节律吗?有没有误食变质食物?有偏食辛辣肥腻食品的习惯吗?
5、最近有做过什么检查吗?
6、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之前有患其他胃肠道疾病吗?
8、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1、为什么会出现痢下赤白脓血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需要手术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粪便常规、粪便细菌培养、X线钡剂、乙状结肠镜检查、血常规等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脏器有无疼痛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1、血常规
检査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对急性细菌性痢疾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2、粪便常规
通过冷盐水灌肠或肛门指检取大便,有脓血黏液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
3、粪便细菌培养
粪便培养阳性是确诊的依据。取脓血部分及时送检和早期多次送检均有助于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
乙状结肠镜检查:必要时,可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肠道的内部情况,判断是否为肠道出血导致的便血。
X线钡剂检查:通过X线钡剂观察胃部造影,可排除胃溃疡等相关疾病,对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也有一定辅助作用。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稠黏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大便次数增多症状的泄泻等疾病进行鉴别。
1、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
2、起病急骤,可伴有恶寒,发热。
3、本病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饮食不洁史,或有与痢疾患者接触史。
湿热痢与泄泻: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似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湿热痢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脓血便,排便不爽,甚至滞涩难下。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感。
治疗湿热痢的主要方法为清热解毒。若下痢脓血,可加用生地、赤芍、地榆等凉血养阴中药。清热化湿解毒的同时,还可加一些调气和血中药。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如果出现脓血便,赤多白少,口渴喜欢喝冷饮的患者,可加用白头翁、秦皮、黄柏等。
2、如果瘀热较重,出现痢下鲜红的患者,可加用地榆、丹皮、苦参等。
3、如果出现脓血便,白多赤少的患者,可去当归,加用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等。
4、如果伴有饮食积滞,出现痢下腐臭酸水,腹部胀满的患者,可加用莱菔子、神曲、山楂等。
5、如果食积化热,出现痢下不爽,腹痛拒按的患者,可加用枳实导滞丸。
1、方药:芍药汤加减。
2、常用中药: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炙甘草、大黄、黄芩、肉桂。
3、中成药:香连丸、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复方黄连素片、葛根芩连丸、痢必灵片、莲必治注射液、穿心莲片。
香连丸、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复方黄连素片、葛根芩连丸、痢必灵片、莲必治注射液、穿心莲片,视病情辨证选用。
一般不需要手术。
灌肠疗法:出现脓血便、里急后重的患者,常用清热凉血、解毒祛湿药水煎取液1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7日一疗程,以脓血尽、里急后重除为度。
湿热痢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湿热痢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的预后和患者正气强弱、感受邪毒深浅有关。如果体质较好,只要治疗及时正确,护理得当,预后一般良好。
1、病情严重多发生在儿童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多因邪盛内闭,正气大伤,形成内闭外脱的危重证候。
2、如痢疾失治,迁延日久,或收涩太早,关门留寇,正虚邪恋,可发展为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的休息痢。
如果体质较好,只要治疗及时正确,护理得当,预后一般良好。
如果引起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严格执行隔离消毒,注意调节情志,加强皮肤护理等,有利于疾病治疗和机体恢复。
1、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担忧、紧张等负面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避免恼怒、抑郁等情绪,保持情志调达,气机通畅,避免症状加重。
1、遵医嘱按时用药,服药后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
2、痢疾病变过程中,应当注意顾护胃气。如果胃气一伤,不仅药物没有效果,机体也不容易恢复。
3、有恶心的患者,服用前可在舌上滴少许生姜汁,可缓解症状。
4、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应注意药液温度,保留时间,肛管插入深度。
5、服用清湿热药最佳时间于饭前空腹温服,能使药液直达病处。
1、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制度,必须待大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后,方可解除。
2、急性期嘱病人卧床休息,待症状缓解后适当活动。
3、保持肛周皮肤清洁。便后用软纸擦肛门并温水清洗,便次增多可用三石散涂扑之,以防肛周红灼或湿疹。
4、严重吐泻、生活不能自理者,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并注意皮肤清洁。
1、注意观察大便次数、量、便质、气味、颜色及有无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2、如果出现突然高热、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甚至昏迷,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进行处理。
3、注意观察血压与尿量的变化,血压的高低、尿量的多少,是补充液体的主要依据。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粪便常规、粪便细菌培养、X线钡剂、乙状结肠镜检查、血常规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注意饮食卫生,在夏秋季节,绝对禁食不洁及变质食物。发作时可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油腻、辛辣、生冷食物。
1、痢疾流行季节,可适当食用生蒜。
2、湿热痢的患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可食用马齿苋粥。
3、鼓励患者多喝开水或淡盐水、绿茶水,也可用鲜马齿苋捣烂滤汁服,具有止痢作用。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4、避免吃生冷、硬质粗糙食物,如雪糕,凉拌菜,年糕、粽子等糯米类制品。
本病发生与外感湿热、内伤饮食有关。注意个人卫生、劳逸结合、加强情志调摄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疾病发生和传播。
2、消灭苍蝇,管理好患者粪便,防止疾病传播。
3、劳逸结合,注意锻炼身体,节制房事,保护正气,防止受邪。
4、在痢疾流行季节,可适量食用生蒜瓣或用马齿苋、绿豆煎汤饮用以预防感染,注意饮用水、饮食的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5、注意调畅情志,保持乐观情绪,使气血顺畅,阴阳平和,防止疾病发生。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