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髓劳 疾病英文名称: marrow consumption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髓劳 疾病英文名称: marrow consumption 疾病概述: 髓劳(marro...
养生
髓劳(marrow consumption)是指脾肾虚损导致的以出血、贫血、全血细胞减少等主要表现的虚劳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本病的发生与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内伤、劳倦过度、药物损伤等有关,病情一般较轻,出血症状不严重,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痊愈,预后一般良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1、肾阴虚证
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心悸盗汗,颧红口渴,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出血明显,大便干结,舌质淡,舌苔薄,或舌红少苔,脉细数。
2、肾阳虚证
主要表现为形寒肢冷,气短懒言,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大便溏稀,面目肢体浮肿,出血不明显,舌体胖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3、肾阴阳两虚证
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头晕心悸,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齿鼻衄血或紫斑,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
4、肾虚血瘀证
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周身乏力,面色晦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皮肤紫斑,胁痛,出血不明显,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或涩。
5、气血两虚证
主要表现为面白无华,唇淡,头晕心悸,气短乏力,动则加剧,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热毒壅盛证
主要表现为壮热,口渴,咽痛,鼻衄,齿衄,皮下紫癜,瘀斑,心悸,舌红而干,苔黄,脉洪数。
无传染性。
暂无确切的流行病学参考资料。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以青壮年和老年人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髓劳的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内伤、劳倦过度、久病体虚、先天不足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阴阳虚损,病位在骨髓,发病脏腑为心、肝、脾、肾。
1、感受外邪
外感六淫,邪毒入内,伤及肾脏,可发为本病。外感六淫,邪毒入里化热;或感受热邪,热毒入血伤髓,也可发为本病。
2、劳倦过度
长期过度劳累,损伤机体正气,积劳成疾;或忧思积虑,情志未遂导致心脾两伤、气血受损;或房劳过度,生育过多,精血耗损,可发为本病。
3、饮食内伤
饮食不加节制,暴饮暴食;或饮食偏嗜,长期食用油腻、煎炸、刺激性食物,可伤及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可发为本病。
4、久病体虚
大病久病,失于调养,可导致正气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气血阴阳虚损,发为本病。
5、先天不足
本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素体阴阳偏盛偏虚有关。如果父母体虚、胎孕失养、生育过多、喂养不当等,则可导致禀赋不足、肾精亏虚、精血不足,发为本病。
本病以出血、贫血、全血细胞减少等为主要表现,根据起病缓急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其中,急性者病势凶险,邪毒炽盛,可能因严重出血而死亡;慢性者病势虽缓,但病程较长而不易根治。
1、急性
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贫血进行性加重,伴明显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出血部位广泛,除皮肤黏膜外,还可出现深部出血,比如便血、血尿、子宫出血、颅内出血等。多数患者起病时即有感染,常见口咽部、皮肤、肺部、肠道、尿路感染等。
2、慢性
起病缓慢,通常以贫血为首发表现,出血症状较轻,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感染症状较轻,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少见严重感染。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1、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气息短促;
2、伴出冷汗、四肢厥冷;
3、伴剧烈头痛等症状。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1、反复出现出血;
2、伴疲乏无力,劳累后气促心悸,头晕,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1、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
2、病情比较平稳的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血液内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都有哪些不适?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比如肢体无力、心悸、头晕、面色苍白等?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治疗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
6、您的体质怎么样?
7、平时饮食习惯怎么样?情绪怎么样?
8、您还有其他疾病吗?
1、我得的是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呢?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怎么治疗?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服用中药期间应该注意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还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建议其进行血常规、外周血涂片检查、红细胞指数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活检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舌质和舌苔变化等。
2、闻诊
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二便,问寒热、问饮食、问睡眠、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全身四肢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1、血常规
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检查等,可初步了解是单纯血红蛋白浓度低的贫血,还是三系细胞都减少的贫血,并可根据血红蛋白浓度确定贫血的严重程度。
2、外周血涂片检查
取一滴血置于玻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大小,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3、红细胞指数检查
抽血检查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4、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计数显著增高,提示溶血性贫血的可能;网织红细胞计数显著降低,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
骨髓活检可进一步了解增生等病变情况,可提高诊断正确性。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有全血细胞减少,伴出血、发热为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应辅助检查可作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通常还需要与血劳、紫癜病、恶核等疾病进行鉴别。
1、血劳
主要为单红细胞系统减少,即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正常,无明显出血、反复感染邪毒症状。
2、紫癜病
以皮肤、粘膜紫斑,血小板减少为主症,白细胞正常,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虽可降低,但继发于出血之后。
3、恶核
体表有恶核,骨髓涂片或淋巴活检可发现典型的恶性组织细胞等。
本病治疗难度较大,轻者可先用中医药治疗,疗效不明显时再加西医治疗。中医以滋肾阴、温肾阳或阴阳双补为主要治疗原则,兼顾健脾、活血化瘀,严重者可进行清热凉血解毒。
1、肾阴虚证
(1)方药:左归饮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川牛膝、菟丝子、枸杞子、牡丹皮、鹿角胶、炙甘草等。
(3)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等。
2、肾阳虚证
(1)方药:右归饮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肉桂、附子、杜仲、枸杞子、泽泻、五味子、当归、炙甘草等。
(3)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3、肾阴阳两虚证
(1)方药:地黄饮子合斑龙丸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黄、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菟丝子、柏子仁、麦冬、石菖蒲、阿胶、女贞子、炙甘草等。
(3)中成药:复方皂矾丸、血宝胶囊、益气养血口服液、生血康口服液等。
4、肾虚血瘀证
(1)方药: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等。
5、气血两虚证
(1)方药:八珍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芍药、川芎、熟地黄、生姜、大枣等。
(3)中成药:益气止血颗粒、复方阿胶浆、当归补血口服液等。
6、热毒壅盛证
(1)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2)常用中药:生石膏、生地黄、水牛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连翘、玄参、丹皮、竹叶、甘草等。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复方皂矾丸、血宝胶囊、益气养血口服液、生血康口服液、益气止血颗粒、复方阿胶浆、当归补血口服液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可以选择足三里、膈俞、脾俞、通里、神堂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此外,头晕者应加百会,心悸者应加内关,失眠者应加神门,腹泻者应加天枢,胃脘痛者应加中脘。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是有效等因素有关。如果病情较轻,出血症状不重,积极的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缓解,预后一般良好;如果治疗不及时,则可能会迁延不愈,甚至转为更严重的情况。
如果治疗不及时,则本病可能迁延不愈,甚至恶化或死亡。
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缓解,甚至实现治愈。
如果引起髓劳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病后生活饮食调护不当,可能引起本病再次发作。
患者在积极进行治疗的同时,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及遵医嘱定期复查等,以帮助疾病的治疗和促进机体的恢复。
1、遵医嘱按时、按量、按疗程用药,不可自行更改或停用相关药物。
2、中药汤剂一般宜文火煎煮,每日两次饭前服用。
3、肾阴虚者中药宜偏凉服用,以滋阴为主;肾阳虚者中药宜温服,以温阳为主。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起卧时动作应缓慢,以防突然体位改变致晕厥,跌倒。
3、避免活动过度,防止挤压碰撞、跌倒外伤而致出血。
4、出血明显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以免活动过度或外伤使出血加重。
5、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避免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刺激。
遵医嘱定期复诊,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必要时调整用药。
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多吃一些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铁元素、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1、气血两虚证患者的饮食应以补气养血、增强营养为主,可食瘦肉、蛋类、奶类、甲鱼、木耳等。
2、热毒壅盛证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呕血、便血时应禁食;血止后可逐渐恢复饮食。
1、忌食油腻食物,比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比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
本病的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内伤、劳倦过度、久病体虚、先天不足等有关。因此,避免感受外邪,注意饮食情志调摄,生活起居有规律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
3、保持心情乐观舒畅,以利于气血平和,减少诱发因素。
4、饮食有节,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鱼蛋、豆类,少吃辛辣、煎炸的食物。
5、避免接触抑制造血功能的化学制品、药物,以及有损造血功能的放射性物质。
6、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