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血疸 疾病英文名称: blood jaundice 疾病别名: 血黄 疾病概述:疾病名称: 血疸 疾病英文名称: blood jaundice 疾病别名: 血黄 疾病概述: 血疸(...
养生
血疸(blood jaundice),是指败血过多,超出肝疏泄能力,以致胆汁不循常道,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疾病。本病的发生与先天不足、饮食内伤、外感湿热等有关。本病及时控制和去除病因,经过治疗可逐渐恢复,预后一般良好,但病情严重者可导致血脱甚至死亡,预后较差。常见于西医学的溶血性黄疸。
1、血分热盛证
主要表现为黄疸迅速出现,发热,吐血,衄血,或便血,尿血,舌红苔黄,脉洪数。
2、湿热中阻证
主要表现为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烦,腹部胀闷,胁痛,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3、肾虚湿阻证
主要表现为发病缓漫,面色暗黄,成面目虚浮,腰膝酸软,舌淡暗苔水滑,脉沉细。
4、血瘀阻络证
主要表现为面色暗黄,周身疼痛,或出现癥积,小便短黄,大便暗黑,舌有瘀斑或斑点,脉涩。
一般无传染性。
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
本病发生与先天不足、饮食内伤、外感湿热等有关。基本病机为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位主要在肝,脾,肾。
1、先天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易生败血,败血过多超过肝疏泄能力,可发为本病。
2、饮食内伤
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损伤脾胃,湿浊内生,湿热熏蒸,血败而发为本病。
3、外感湿热
外感湿热,内蕴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致使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浸淫肌肤,引发本病。
本病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阳黄黄色鲜明,发病较急,常伴腰酸腹痛;阴黄黄色晦暗,病程较长,病势较缓,常伴有肢体乏力,饮食减少等。
皮肤黏膜见轻度发黄,呈浅柠檬色,但皮肤无瘙痒,脾脏肿大,无腹痛,大便色正常。病情危重者,可有寒战,发热,身痛,面色苍白,尿呈酱油色等症状。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资料。
1、如果出现目黄、皮肤黄,小便黄。
2、或伴有食欲减退,腰酸腹痛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肝胆内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目黄、皮肤黄,小便黄症状?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食欲不振、腹痛、乏力等?
4、有其他慢性疾病吗?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平时饮食状况如何?有偏食厌食的习惯吗?
8、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1、为什么会出现目黄、皮肤黄,小便黄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医生除了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还根据患者情况建议做血常规、尿常规、外周血涂片、血胆红素水平检查、B超、MRI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疼痛,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过敏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全身皮肤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1、血常规
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及贫血。
2、尿常规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
3、外周血涂片
可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对引起溶血病因的判断有一定作用。
4、血胆红素水平检查
可了解机体胆红素水平,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同时还有助于溶血的诊断。
5、母子血型检查
检查母子ABO和RH血型,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1、B超检查
可检查肝脏的大小、形态、肝内有无占位性病变,胆囊大小及胆道有无结石及扩张,脾脏有无肿大,胰腺有无病变等,帮助排查是否存在其他病变引发的黄疸情况。
2、头颅MRI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患儿需要做头颅MRI检查,对胆红素脑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目黄、身黄、小便黄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萎黄进行鉴别。
1、病史
有类似发作史,外感易为诱因。
2、临床表现
目黄、皮肤黄,小便黄,其中目晴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常伴有食欲减退,腰酸腹痛等症状。
3、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外周血涂片、血胆红素水平检查、B超、MRI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萎黄
萎黄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主要表现为肌肤萎黄不泽,眼睛及小便均不黄,常伴头昏耳鸣,肢体倦怠,心悸失眠,饮食减少,大便溏稀等症状。
本病以化湿邪、利小便为治疗的基本大法。辨证应以阴阳为纲,分清阳黄与阴黄。阳黄治宜清热利湿,阴黄治宜通阳化湿。
1、血分热盛证
(1)方药:清热地黄汤加减。
(2)常用中药: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紫草、升麻。
2、湿热中阻证
(1)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
(2)常用中药:茵陈、山栀、大黄、土茯苓、炒白术、泽泻、猪苓、益母草、当归。
3、肾虚湿阻证
(1)方药:茵陈五苓散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2)常用中药:茵陈、炒白术、土茯苓、泽泻、猪苓、益母草、当归、熟地黄、山茱萸、桂枝、干姜、山药。
4、血瘀阻络证
(1)方药:柴胡疏肝饮合鳖甲煎丸加减。
(2)常用中药:陈皮、柴胡、枳壳、川芎、芍药、甘草、香附、鳖甲、黄芩、干姜、大黄、桂枝、石韦、瞿麦、半夏、党参、砂仁。
鳖甲软坚丸、大黄䗪虫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1、西医治疗
重视病因治疗,对症治疗,降低血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2、中药外治
黄柏煎水去渣,水温适宜时,让患儿浸浴,反复擦洗10分钟,每日2次。适用于湿热熏蒸证。
血疸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血疸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本病及时控制和去除病因,经过治疗可逐渐恢复,预后一般良好,但病情严重者可导致血脱甚至死亡,预后较差。
本病病情缠绵,难以速效,久治不愈,可转化为臌胀、积聚。
本病如果病情较轻,诊断明确,及时正确辨证用药,症状可逐渐消退。
如果引起血疸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生活饮食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本病再次发作。
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做好情志调护、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充足睡眠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身体恢复。
1、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避免恼怒忧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使肝气条达。
1、遵医嘱按时服药,用药后注意效果和不良反应。
2、避免使用损害肝脏药物,长期服药者,定期检查肝功能。
3、避免服用中药汤剂过多而引起胃肠道不适,可服用玉枢丹或服药前后于舌根滴姜汁以降逆止呕。
1、保持周围环境安静整洁,注意卧床休息,以利于养肝护肝,症状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
3、加强皮肤护理,汗出者及时更衣,保持床单位清洁,预防压疮。
1、注意观察黄染的部位、色泽、深浅,尿色、粪色等。
2、注意有无呕吐、腹胀及神志异常等伴随症状。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尿常规、外周血涂片、血胆红素水平检查B超、MRI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宜清淡、低脂、营养丰富、易消化,少食多餐,多饮水,忌油腻、辛辣、温燥刺激性食物。
1、热重于湿者,宜食用甘凉的食物,如西瓜、冬瓜、绿豆粥及水果、蜂蜜等。
2、湿重于热者,少食多餐,宜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
3、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氨的积聚,防止肝性脑病。
1、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芥末等。
2、避免吃生冷、硬质粗糙、油腻、过咸的食物,如雪糕,凉拌菜,年糕、粽子等。
3、有明显腹胀时,应尽可能少吃容易胀气的食物,如红薯、洋葱、蒜苗、萝卜、蔗糖等。
本病的发生与先天不足、饮食内伤、外感湿热等有关。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调摄,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个人卫生。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宜清淡,忌酒、忌辛辣、肥腻食物。
3、保持情绪调畅,勿气恼忧思,宜精神爽健、性情和悦,以利肝疏泄。
4、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胆石症、肿瘤、溶血病等,早发现,早治疗。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