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说明书
None
药品名称: 丁香 药品名称拼音: Dingxiang 药品概述:药品名称: 丁香 药品名称拼音: Dingxiang 药品概述: 丁香,中药饮片名。习称“公丁香”。...
养生
1、本品含挥发油16%-19%,油中主要成分是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微量成分有丁香烯醇、庚酮、水杨酸甲脂、α-丁香烯、胡椒酚、苯甲醇、苯甲醛等。
2、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含丁香酚(C10H12O2)不得少于11.0%。
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尚不明确。
1、丁香不宜用于热证,以及热盛生火之证,如若误用,则可使病情加重。
2、脾胃有热之呕吐,呃逆,腹泻等症忌用。
3、胃津不足,中焦燥热者,亦不宜使用。
4、阳热诸证及阴虚内热者禁服。
5、气血双盛者勿服。
6、扁桃体炎,胃出血,脑出血者忌服。
7、丁香有呼吸抑制的作用,故哮喘病患者慎用。
1、外感风热或温热,实热内炽,阴虚火旺,血虚血热等证者不宜单味药服用。
2、气血胜者不可服。急性肠炎,急性胃炎者忌大量空腹服用。
3、丁香有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故婴幼儿及老年患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丁香油有较强的抗凝作用,故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5、丁香具有浓烈的芳香气味,质地也较轻,少用则香,多用则臭,令人胸闷,头晕,甚至中毒。如果临床用水煎服,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大剂量,《中国药典》规定的用量为1-3g,且应中病即止,不必再剂。
6、丁香不宜与郁金配伍。“十九畏”称“丁香莫与郁金见”,且不可见火。
7、丁香不宜与组胺、氯化钡、乙酰胆碱、利舍平等药合用。
1、现代临床用于治疗牙痛,妊娠呕吐,疟疾,麻痹性肠梗阻以及小儿腹泻等。
2、单味应用:
(1)呃逆:丁香1g左右,细嚼(嚼时有大量唾液分泌,切勿将其吐出),徐徐咽下,待药味尽,将口内剩余药渣吞下,呃逆即止;30分钟如不止,可连续2-3次,方法同上。
(2)麻痹性肠梗阻:丁香30-60g,研细末,加入75%乙醇调和,过敏者可用开水调和,敷脐及脐周,直径6-8cm,固定。
(3)痔疮:丁香冷水浸泡煮沸,取汁熏洗患处,每晚1次,每次15-20分钟。
(4)小儿疝气:丁香适量,研细末,封瓶备用。用时取丁香散填满脐窝,用敷料覆盖,外加胶布固定,2日换药1次。
(5)疮肿痈疽:丁香局部外敷或制成膏药局部外用。
(6)癣:丁香15g,加入70%乙醇100ml,浸泡48小时后去渣,每日外搽患处3次。
(7)口腔溃疡:丁香30g,加200ml温水浸泡1日,涂于口腔黏膜潮红或溃烂处,每日3-4次。
(8)牙痛:丁香10粒,研成细末,纳入龋洞中或牙缝隙处,数十秒钟即能止痛,重者可连续使用2-3次。
(9)乳头皲裂:公丁香5g,红糖5g,白酒1小杯,菜油或香油适量。将公丁香研为细末,与红糖一起放于铁勺内,倒入白酒,放在火上炒至干枯,研细备用。用时与菜油或香油调敷于患处,哺乳时擦去,哺乳后涂药。
3、配伍应用:
(1)丁香与半夏配伍,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多用于胃寒反胃呕吐,呃逆等证。
(2)丁香与附子配伍,温肾壮阳,补命门火,主要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阳萎、腰膝萎软等证。
(3)丁香与砂仁配伍,温中散寒,化湿行气,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泄泻等证。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