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手厥阴之筋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黄帝内经》 概念: 十二经筋之一,手厥阴的经筋 概述:名称: 手厥阴之筋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黄帝内经》 概念: 十二经筋之一,手厥阴的经筋 ...
养生
(一)手厥阴之筋循行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贲。手厥阴经筋:起于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内侧;经上臂内侧,结于腋下,分散前后挟两胁。分支进入腋内,布散胸中,结于膈部。
(二)手厥阴之筋主病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及胸痛、息贲(《灵枢·经筋》)。其病症:见经筋循行部位僵滞不适,转筋,以及胸痛或成为气息急迫之症。《灵枢·经筋》在分别论述各筋病候后,总括曰:“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说明十二经筋病候虽各不相同,但其病理变化总不外筋急与筋纵两个方面。
(三)筋病病因病机
1、外感寒邪则筋急,外感热邪则筋纵。寒为阴邪,其性收引,经筋受寒则收缩而挛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
2、肝胆气热则筋急,脾胃虚弱则筋纵。肝胆相合,主身之筋膜,由于饮食、情志等所伤,肝胆火热内生,耗伤阴血,灼干筋膜,故拘急而挛。
3、肝脉不荣则筋急,阳气损伤则筋纵。《灵枢·经脉》曰:“厥阴者,肝脉也……脉弗荣则筋急。”肝血虚亏或厥阴经气绝竭而无力推动血行,则肝血不能循脉荣养筋膜,筋膜失养则干枯而挛缩,以致筋络拘强不舒,甚则致舌卷、挛卵缩等重症。
4、扭伤劳损则筋急,针刺中筋则筋纵。急性扭伤和慢性劳损中医均称为“伤筋”。急性扭伤者,因气滞血瘀,筋气失调,而致筋急,表现为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关节运动障碍。慢性劳损者,因肝肾不足,筋膜失养,而致筋急,表现为肌筋拘急疼痛,关节活动不利。若针刺时,刺中经筋,筋气受损,则可致筋纵,表现为肌筋弛缓不收、关节不用。
(四)经筋疾病的治疗
1、筋急的针灸治疗
(1)治疗原则:祛邪扶正,舒筋缓急。
(2)取穴原则:①以痛为腧:《太素》曰:“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②同名经经穴:经筋伴经脉分布,赖其气血以濡养,取同名经经穴可疏通经络,导引筋气,《太素》曰:“明堂依穴疗筋病者,此乃依脉引筋气也。”③阳陵泉、太冲穴:阳陵泉为筋会,能舒筋利节、缓急止痛。太冲为足厥阴经输穴,又为肝之原穴,能舒筋缓急、行气止痛。④申脉、照海穴:为八脉交会穴,分别通于阳跷、阴跷脉。阳跷病则阳筋急而阴筋缓,为足外翻;阴跷病则阴筋急而阳筋缓,为足内翻。两穴合用以疏调跷脉脉气,舒筋缓急。⑤随证选穴:即随证候不同而选取相应腧穴,如肝胆气热者,取肾俞、太溪、行间、侠溪;肝脉不荣者,取肝俞、肾俞、曲泉、太溪等。
(3)刺灸方法:①燔针劫刺,以知为数:《灵枢·经筋》治筋痹法。《类经》曰:“燔针,烧针也。劫刺,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以知为数,知其气至为度也。”又曰:“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燔针,有似现时的温针法。②关刺、恢刺、合谷刺,《灵枢·官针》刺法:“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刺关节附近肌腱的近旁;“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一针多向刺,配合关节功能活动;“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一针三向,刺肌肉丰厚处。③毫针补泻法: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原则,外感寒邪及急性扭伤者属实证,针用泻法;肝脉不荣及慢性劳损者属虚证,针用补法;肝胆气热者属本虚标实证,宜补泻兼施。足内翻者补申脉泻照海,足外翻者泻申脉补照海。④刺血法:《灵枢·经筋》曰“其为肿者,复而锐之。”筋急肿胀,刺而肿不退者,复以锐利之针刺之出血。
2、筋纵的针灸治疗
(1)治疗原则:补气益血,荣养经筋。
(2)取穴原则:①病变局部腧穴:《灵枢·卫气失常》曰:“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取局部腧穴以疏经活络,调养筋气;②阳明经穴:阳明多气多血,取阳明经穴以壮五脏六腑之海,而滋气血生化之源,俾润诸筋。③足太阳经穴:《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取足太阳经穴以振奋阳气,温养经筋。④阳陵泉、太冲穴:筋会阳陵泉能调养全身筋气;足厥阴经太冲穴,能导引足厥阴经气,以益血养筋。⑤随证选穴:如脾胃虚弱者,取中脘、胃俞、脾俞、三阴交;阳气损伤者,取大椎、命门、关元、气海等。
(3)刺灸方法:①分刺:《灵枢·官针》“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即将针直接刺达病变的肌肉组织。②毫针补泻法:脾胃虚弱、阳气损伤、针刺中筋者属虚证,针用补法;外感热邪筋纵者属本虚标实证,宜补泻兼施。③艾灸法:艾灸能温补阳气,荣养经筋。如《眼科锦囊》“上睑低垂轻证,灸三阴交”;《神灸经纶》“阴痿,灸命门、肾俞、气海、然谷、阳谷”。除上述传统针灸疗法外,头皮针、电针、水针也是临床治疗经筋病的有效方法。《灵枢·经筋》中还论述了按摩、导引、膏贴、温熨、牵引、汤药、食疗等其他疗法,针灸治疗时也可配合使用。
1、李经纬.《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沈雪勇.《经络腧穴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3、刘金洪,十二经筋探讨,中国针灸.1998年5月.第5期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