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手足瘙痒 症状概述:症状名称: 手足瘙痒 症状概述: 手足瘙痒(Hand and foot itching)是指发生于指...
养生
1、轻度手足瘙痒
此类症状是最轻、最常见的,手脚部位的皮肤有瘙痒的感觉,常可通过轻微搔抓缓解;皮肤无明显异常表现,可有少许红肿,瘙痒的感觉多可耐受。
2、中度手足瘙痒
患者的瘙痒程度加深,挠痒的频率和力度都增大,有时通过搔抓无法有效缓解瘙痒,皮肤红肿明显,可有抓痕。
3、重度手足瘙痒
奇痒难耐,抓痕明显,手脚的部分皮肤可逐渐脱落,导致皮肤不完整。有时还可出现精神恍惚等症状。
1、环境因素
轻微的摩擦、压力或温度改变可引起瘙痒。冬季寒冷、温度低、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干燥而发痒。夏季高温多湿环境妨碍汗液发散,也可引起瘙痒。
2、皮肤病变
如接触各种异物(如动物毛发、植物细毛、玻璃纤维等)、疥螨、虱或昆虫叮咬、真菌感染、皮炎过敏及其他炎性皮肤病常产生强烈瘙痒,如螨性皮炎、手足癣、甲癣、慢性湿疹、汗疱疹等。
3、全身性疾病
内分泌疾病如痛风、糖尿病、甲亢、肝脏疾病及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钩虫、蛔虫)、神经和精神疾病、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临床上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瘙痒症。
螨性皮炎、手足癣、甲癣、慢性湿疹、汗疱疹、糖尿病、痛风、甲亢、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
1、反复或持续手足瘙痒;
2、伴手足出现水疱、红斑、脱皮,常见于手足癣;
3、伴反复发作的红斑、皮疹、大量渗出,常见于手足湿疹,温度变化刺激、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4、伴发其它部位的皮肤损害或瘙痒;
5、手足无任何皮肤损害,患者自觉瘙痒难耐,或伴有焦虑、幻觉等精神症状;
6、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于就医咨询。
出现手足瘙痒伴皮疹者,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1、保持手足的清洁,避免接触毛织物,以免瘙痒加重。
2、尽量避免手足过于干燥或出汗过多。
3、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出现手足瘙痒多久了?是间歇性还是持续性的瘙痒?
2、什么情况下瘙痒会减轻或加重?和季节、压力有关系吗?
3、手足部有红斑、水疱等皮损吗?是否伴有疼痛?
4、您以前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5、您有过手足癣、湿疹等皮肤病吗?
6、您是否患有糖尿病、寄生虫感染等?
7、您还存在其他健康风险吗?
8、您的职业是什么?是否经常接触动物毛发、植物细毛、玻璃纤维等?
9、您是否尝试过治疗?采用的何种治疗方法?
1、我为什么会出现手足瘙痒?
2、我还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症状吗?对我以后的生活有影响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可以用哪些治疗方法?有副作用吗?
5、可以彻底治愈吗?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6、以后还会再发吗?有办法预防吗?
7、平时我该怎么护理?以后需要注意什么?
进行皮肤检查,观察皮损的表现特点,有助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如手足癣皮疹多形态,可见水疱、丘疹、渗出、糜烂、鳞屑、角化肥厚等;汗疱疹可见针尖至粟粒大小圆形小水疱,周围无红晕,内有清澈浆液或变浑浊,水疱可以融合成大疱,但通常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衣领状脱屑;慢性湿疹患处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鳞屑,或因抓破而结痂。
1、皮肤斑贴试验
是寻找湿疹和接触性致敏原的常规手段。
2、真菌镜检及真菌培养
手足癣可刮取皮损鳞屑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可见菌丝或关节孢子,真菌培养可确定致病菌。
3、其他
包括血常规、血糖、血脂、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以了解机体的情况,排查有无全身性疾病。
必要时可行皮肤病理活检,即在皮疹部位选取典型原发性损害组织,制成标本后进行检查,有助于明确皮肤病变的性质,对相关皮肤病的诊断和鉴别有意义。
1、手足癣
手足癣为发生在指(趾)间及掌、跖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皮疹主要表现为片状红斑,春夏加重,秋冬明显缓解;夏季这些部位可出现水疱,水疱干燥后形成环状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瘙痒。
2、湿疹
湿疹是由多种复杂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反应,瘙痒剧烈,易反复。发病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系统性疾病、遗传因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包括变应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等各种刺激,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3、汗疱疹
本病与季节、局部多汗、精神紧张及某些重金属的接触有关。好发于手指、掌跖,多见于青中年,一般于春末夏初开始发病,夏季加剧,入冬自愈。为突然发生成群的清亮的深在性、粟粒至米粒大小的水疱,无红斑,水疱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脱皮,露出红色新生上皮,薄而嫩。常与手足多汗症并存,易于复发,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不等,伴有不同程度瘙痒或灼热感,每年定期发作。
目前缺乏大样本数据统计,因此尚无确切治愈率数据。
1、在安静、舒适的环境内休息,有助于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2、避免搔抓皮肤,以防皮肤感染。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洗床单、衣物。
4、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劳逸结合,避免劳累。
5、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1、规律饮食,合理膳食,保证机体营养摄入。
2、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肉食、蛋类等。
3、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保持大便通畅,促进机体代谢,有利于皮肤康复。
1、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刺激皮肤,加重瘙痒不适。
2、戒烟禁酒,少食鱼虾等海鲜类食物,避免对治疗产生不良影响。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