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小儿便血 症状概述:症状名称: 小儿便血 症状概述: 小儿便血是指血液从小儿肛门排出,主要表现为大便的颜色呈鲜红色、暗红...
养生
小儿便血是指血液从小儿肛门排出,主要表现为大便的颜色呈鲜红色、暗红色或柏油样,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是小儿胃肠道出血的常见症状之一。
小儿便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
小儿
小儿便血的主要表现是大便的颜色为鲜红色、暗红色或柏油样。一般情况下,便血量不多,表现为粪便带血或全血便,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状,量多少不等,可混有粘液或脓液,如出血量大而且速度快,一次超过全身血量的1/5,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和严重贫血,甚至危及生命。
小儿便血的原因复杂多样,常见有肛肠疾病、不良的饮食和排便习惯等,有时也可因血液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食物中毒等全身性疾病引起。此外,新生儿吞入母亲产道血或乳头破裂的血,鼻、咽、齿龈所出的血等,也可能会有便血情况发生。
1、不良的饮食习惯
饮水量过少或摄入的纤维素类食物过少,从而使得粪便过于干硬,给排便造成了困难,因此才出现了便血的现象。
2、不良的排便习惯
由于排便习惯不良而引起了便秘,进而导致了便血的出现。
3、肛裂
肛裂是引起便血的常见原因,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硬、排便疼痛且粪便中带有少量鲜血等症状。
4、肠息肉
肠息肉引起的便血常出现在排便之后,且没有疼痛感,排出的鲜血也不与粪便混合,多发生在三岁到六岁的儿童身上,恶变的可能性非常小。
5、急性坏死性肠炎
此种病症多发生在夏季,是小儿吃了不洁的食物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水样血便,有腥臭味,且在排便前有急性腹痛出现。
6、肠套叠
肠套叠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急腹症,多出现在两岁以内的小儿身上,主要表现为果酱样血便,且伴有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
7、其他病症
(1)血液系统疾病:如新生儿出血症、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等。
(2)其他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细菌性痢疾、肠炎等。
(3)急性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流行性出血热、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钩虫病、血吸虫病、败血症等。
(4)中毒或药物毒性作用:脓毒症、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植物中毒、药物毒性作用、化学性毒物中毒等。
(5)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肛裂、肠息肉、急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新生儿出血症、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败血症、细菌性痢疾、肠炎、流行性出血热、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钩虫病、血吸虫病、败血症、脓毒症、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植物中毒、化学性毒物中毒、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1、小儿急性剧烈腹痛,排果酱样血便,要警惕肠套叠的可能。
2、小儿有不洁饮食史,突发腥臭味水样血便,伴精神差、脱水、意识障碍等,警惕急性坏死性肠炎、休克的可能。
3、小儿突然出现大量便血,伴寒战、高热。
4、出现其它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1、小儿反复出血便血,可混有黏液或脓液。
2、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改善不良排便习惯后,便血仍反复发生。
3、伴有大便干硬、排便疼痛、异物脱出肛外等。
4、伴有腹痛、恶心、头晕、贫血等。
5、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等,警惕血液病的可能。
6、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若患儿出现剧烈腹痛、脱水等危及生命的病症时,要及时去急诊科处理。病情稳定者须于儿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抽血检查,建议空腹抽血。
3、就诊前建议清淡饮食,注意保暖。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建议安排家长陪同就医。
7、患儿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孩子便血的?便血的频率如何?
2、大便的具体形态是什么样的?
3、还有哪些不适症状?还有别的部位出血吗?
4、以前有过类似情况吗?什么原因造成的?经何种处理恢复的?
5、孩子平时的排便情况如何?经常便秘吗?
6、孩子平时的饮食状况如何?喝水多吗?是否不爱吃水果和蔬菜?
7、孩子平时的卫生情况怎么样?是否有不洁饮食或吞食异物的情况?
8、孩子是否患有什么疾病?常吃哪些药?
9、亲属中是否曾有人出现过类似情况?
可能因小儿认知不足,通常由家长代为回答。
1、我的孩子为什么会便血?
2、严重吗?需要治疗吗?
3、孩子都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住院吗?
4、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法?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治疗所用的药物有副作用吗?
6、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7、治疗后有没有后遗症?还会复发吗?
8、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孩子便血的情况?
9、治疗后是否需要复查?多久一次?
因小儿认知不足,通常由家长代为提问。
医生会先给患儿做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儿情况,而后会选择性的让患儿做大便潜血试验、血液检查、出凝血时间、免疫学检查、肥达氏反应、外斐氏反应、肠镜检查、胃肠钡餐、X线片、钡剂灌肠造影、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核素扫描等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注意患儿营养状态,皮肤、黏膜是否苍白;腹部是否膨隆,有无腹水征、巨大肿物,肝、脾是否明显肿大;有无胃、肠型及胃肠蠕动波;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振水音。
1、大便潜血试验、大便培养、血吸虫毛蚴孵化。
2、血液检查的外周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有助于了解失血的程度。出凝血时间。
3、免疫学检查、肥达氏反应及外斐氏反应。
1、胃肠钡餐透视、X线片及钡剂灌肠造影检查
对胃肠道溃疡、憩室、息肉、肿瘤等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2、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及核素扫描
有助于诊断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
直肠镜、结肠镜检查有助于发现深部结肠病变。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排查是否存在痔疮、肛裂、肛瘘、肠炎出血。直肠息肉、急性肠套叠、急性坏死性肠炎、美克尔憩室等疾病。
1、痔疮
内痔出血发生于排便过程中或者是排便后,血色鲜红,不跟粪便相混合,且会伴有异物脱出肛外。
2、肛裂
肛裂是指肛门口边缘的裂伤,多见于两岁左右的婴幼儿。便血特点为肛门有点滴鲜血,同时伴有排便痛。因此病儿不愿排便,致使大便干硬,从而加重症状。引起肛裂的原因有许多种,如先天性肛门狭窄、排干硬大便时撕裂肛门,以及肛门损伤或感染。肛裂若处理不当,则可产生肛瘘。治疗上主要是保持局部清洁,口服缓泻剂,增加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及改变大便习惯等。
3、肛瘘
恶心,头晕,粪便为脓血便,经常性排便,出血量很多时,出现缺铁性的贫血,严重者会休克有症状。
4、肠炎出血
间断性出血,类似肛瘘出血,出血量不多。
5、直肠息肉
多见于3~6岁儿童,排便终了时出现鲜血,量少,不与粪便混杂。息肉通常长在肠壁的黏膜上,如黄豆或蚕豆大小。位置低的息肉,排便时可脱出肛门,犹如一个红色的肉球。单发性直肠息肉,可采用手法摘除而治愈,如果息肉不止一个(多发性),则应行手术治疗。
6、急性肠套叠
多见于两岁以内的小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病儿的症状主要是大便带血,呈果酱样大便,同时因伴有腹痛所致的阵发性哭闹和呕吐,腹部检查时可在腹部扪到腊肠形、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一定压痛的肿块,多位于脐右侧。
7、急性坏死性肠炎
常发病于夏秋季,可有不洁饮食史,发病急骤,表现为急性腹痛,多由脐周或上中腹开始,疼痛为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疼痛伴有阵发性加剧。其便血特点为洗肉水样,腥臭味,同时伴有高热、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明显升高,如不时治疗,可出现休克。
8、美克尔憩室
这是一种先天性肠道畸形,是由于发育异常而在肠壁上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两岁以内小儿。便血特点为突然大量血便,先黑后红。憩室位于回肠末段,可发生溃疡出血。若出血量多,可引起休克,反复便血可导致贫血。
一旦发现小儿便血,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积极进行相关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引发不良后果。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外科治疗,通常会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1、病因治疗
积极去除病因,经过对因冶疗,一般多能治愈便血。新生儿出血症,用维生素K1治疗可有显著疗效。肠道感染性疾病使用有效药物后可以便血常迅速消失。全身感染性疾病所致便血,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进行治疗。
2、对症治疗
(1)一般处理:活动性出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和记录患儿的神志、脉搏、血压和尿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血而引发的窒息。
(2)止血:根据出血性质不同选择止血剂,如安络血、酚磺乙胺、6-氨基已酸等。对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去甲肾上腺素4~8mg加于150~250ml生理盐水中分次口服或胃管内滴注对局部黏膜血管有收缩作用。西咪替丁和奥美拉唑对胃、十二指肠急性黏膜病变及溃疡出血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3)输血:如果患儿出血量大,同时伴有休克征象,应在积极查找病因的同时补充血容量,如右旋糖酐、5%葡萄糖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液,无条件者可立即输血者。
3、外科治疗
如果是直肠息肉引起的便血,可在结肠镜检下行息肉切除。长期大量便血时,可剖腹探查,切除息肉较集中的肠段,以止血和防止恶变。肠套叠经非手术治疗,如空气或钡灌肠不能复位或时间超过48小时应手术治疗。回肠远端憩室和肠重复畸形伴出血可行局部肠切除。
1、轻者卧床休息,可下床如厕,患儿出血后常有便意,排便时或便后起立时易晕厥倒地,陪伴入厕,一方面可观察大便性状,另一方面防止患儿晕厥。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有休克者取仰卧中凹位,即头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以利下肢静脉回流,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2、家长需学会初步判断出血量的大小,及早进行有效而及时的治疗,特别是对有手术指征的便血,更应及早住院治疗,以免贻误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并发症,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
3、合理、科学的喂养指导,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避免诱发便血。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性为原则。
4、定期体检,如有贫血症状时,应尽早到医院检查、治疗。
1、儿童养成定时排大便的习惯,以稀糊状为佳。
2、减少下蹲、屏气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忌久坐、久站、久行、劳累过度。
3、忌食辛、热、油腻、粗糙、多渣的食物。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