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槟苏散 别名: 苏槟散 出处: 《外科正宗》卷三 功用: 祛风胜湿,行气消肿 主治: 风湿流注,脚胫痠痛,或麻痹不仁,呕吐不食 亦治肚门痈(生于大腿肚)、箕门痈(生于股内近膝),肿痛寒热,胸腹胀满,脉沉无力 概述:名称: 槟苏散 别名: 苏槟散 出处: 《外科正宗》卷三 功用: 祛风胜湿,行气消肿 主治: 风湿流...
养生
1、古代用法:水二钟,生姜三片,葱白三茎,煎一钟,空心服。
2、现代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葱白3段,煎至150毫升,空腹时服。
风湿流注,脚胫痠痛,或麻痹不仁,呕吐不食。亦治肚门痈(生于大腿肚)、箕门痈(生于股内近膝),肿痛寒热,胸腹胀满,脉沉无力。
本方证见风湿流注,脚胫痠痛,或麻痹不仁,呕吐不食,肚门痈(生于大腿肚)、箕门痈(生于股内近膝),肿痛寒热,胸腹胀满,脉沉无力。方中槟榔具有消积、下气、截疟的功效,紫苏具有消肿解毒的功效,木瓜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的功效,香附具有理气解郁的功效,陈皮具有下气、调中的功效,大腹皮具有下气宽中、行水消肿的功效,木香具有行气止痛、调中导滞的功效,羌活具有散表寒、祛风湿、止痛的功效。
1、《山居四要》:“六 香苏散 治四时伤寒温疫,头疼,寒热往来,不问两感内外之证,并皆治之。春月探病,宜用此方。苏叶四钱、香附子五钱炒、陈皮去白、甘草二钱上每用的效。潮热,加人参、黄芩。咳嗽,加桔梗、五味子。头疼,加川芎、细辛、白芷。疹痘未成,加升麻、干葛。疟痢,加枳壳、黄连,去甘草。水泻,即脾泄,加藿香、肉豆蔻。恶寒潮热,加桂枝、麻黄。身疼,加赤芍药、官桂。心气痛,加玄胡索、乌药、茴香。久泻,加木香、诃子。疟疾,加槟榔、草果。胸膈痞满,加枳实、半夏。脚膝拘挛,加木瓜、槟榔、牛膝、羌活,又名槟苏散。”
2、《山居四要》:“治四时调中,快气化痰,脾胃宿食不化,脐肠胀满,胸膈停痰,呕逆恶心,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项背拘急,四肢浮肿,寒热往来,腰膝疼痛,及妇人难产,血气经候不调或不通,一切治之……因湿所感,加和槟苏散。”
3、《脉经直指》:“假如两尺俱数而有力者,此下焦湿热之症也。主腰背重坠,腿膝酸疼,或脚气赤肿,或淋浊带下,或癃闭而经水不调,或疝瘕而梦遗精滑,是皆湿热之症也,宜以四芩散、槟苏散及当归拈痛汤择而用之。”
4、《杏苑生春》:“脉弦者风,濡弱者湿,洪数者热,迟涩者寒微滑者虚,牢坚者实,结者因思,散则冈寒:急则因怒,细则因悲。凡脚气有湿热,有瘀积流注,有风湿、寒湿,数者为患不同,当要分因而疗。【治】风湿脚气,疏通气道,以槟苏散主之……三阳经受热,毒气流脚踝上,掀赤肿痛,寒热如疟,自汗恶风,或无汗恶寒,以加昧败毒散。”
5、《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 永类钤方》:“《圣惠方》论:妇人脚气与丈夫不同,男子肾脏虚弱,风湿所乘;女子则胞络气虚,风毒所搏。是以胞络属于肾也,肾主于腰脚。又肝、脾、肾三脏,经络起于十足趾,若脏腑虚损,风先客于脚,从下而上动于气,故名脚气。由当风坐湿。或产后劳损,或恚怒伤肝,心气滞,致令月候不通。或肌肉不仁,筋骨掣痛,五缓六急,或冷疼肿满,两脚痹弱,举体转筋,目眩心烦,见食即呕,精神昏闷,肢节烦疼,小便赤黄,大便秘涩,皆其证也。但妇人以其气血不调,怀胎难产,崩伤之异,此褚澄疗寡妇师尼与妻妾殊别.即其义也。 《大全方》取用槟苏散。有冷有热,加减小续命汤。大便秘者,脾约丸、三合散主之。有脚气冲心烦闷,大烦躁者,用紫雪。若无以目合,薄荷煎冷水调服极妙。”
6、《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 永类钤方》:“【治】术附汤、生料附子理中汤。挟暑,正气和香薷散、姜葱煎,或加槟苏散、木瓜煎。通见霍乱门。”
7、《外科心法要诀 肚门痈箕门痈》:“肚门痈在股肚生,股内近膝箕门痈。二证红肿焮热痛,膀胱脾经湿热成……此二证俱属湿热凝结而成。肚门痈生于大腿肚,属足太阳膀胱经;箕门痈生于股内近膝,属足太阴脾经。初起红肿掀痛者,宜服神授卫生汤;若掀肿便秘,烦躁饮冷,脉数者,热淫于内也,宜内疏黄连汤,或双解贵金丸下之;若肿痛寒热,脉沉而无力,胸腹胀满,饮食如常者,宜服槟苏散。”
8、《西中班试用教材 中药学讲义 (附方剂学)》:“《尊生书》槟苏散,为槟榔、苏叶、香附、陈皮、羌活、苍尤、牛膝、木瓜、甘草、生姜、葱头所组成,治风湿、脚气及水肿等证。”
9、《类证治裁》:“脚气,壅疾也,多由蕴湿而成。《经》所谓缓风湿痹也,顽弱为缓风,痛者为湿痹。然有风湿、寒湿、湿热、厥逆、攻注等因,东垣谓南方多感寒湿,北方多伤湿热。《千金方》直谓风毒所中,由坐立湿地,风湿袭入经络皮肉,遂成脚气。初起甚微,人多不觉,惟猝起脚屈弱,不能动,或肿不肿,或顽痹,或缓纵,或挛急,其发也,身痛壮热,大类伤寒,或小腹不仁,或腹痛下利,或二便秘涩,或忡悸昏愦,呕逆转筋,但病起自脚,或肿满,或枯细,便作脚气治,勿用伤寒等药。其小腹顽痹不仁者,脚多不肿,顽后三日,令人呕吐,为脚气人心,死在旦夕,肾乘心,水克火也,丹溪以八味丸去山药救之。后人又以浮肿为湿脚气,当利湿疏风,不肿为干脚气,当润血清燥,干即热也。治法大要疏通其壅,气滞者,槟苏散,四七汤。”10、《医学入门 下册》:“生两臁上,初起掀肿作痛,寒热者,属外邪湿热,槟苏散、败毒散主之。毒盛发寒热者,活命饮。”11、《中医内科临证医诀 防己汤》:“鸡鸣安初宜防已汤、鸡鸣散为主治疗,槟苏散也可。若湿而肿烂,方宜导水茯苓汤为主治疗。若兼见大便阻隔,方宜羌活导滞汤为主治疗。”
12、《日本汉医古方派研究》:“有宜散结祛痞者,方如桂枝枳买汤、半夏泻心汤、槟苏散、左金丸、家方无名丸。”
13、《医学入门》:“脚曰气者,风寒暑湿四气蒸于足,循经入脏之深,而发则以渐,非若四气中人虽浅而骤也。外证全类伤寒,且有六经传变,一如太阳头疼身热云云,直至厥阴烦满囊拳。又有合、并二病……寻常春夏,槟苏散加楝子,热肿赤者,败毒散加木瓜、苍术:秋冬,五积散加木瓜、槟榔、牛膝、吴萸。最忌补溻淋洗,草药摊鑫。其证有因于气,因于饮食及丹石者,不可不知。”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