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None
名称: 丁公藤风湿药酒 出处: (《中国药典》一部) 分类: 古方 概述: 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腰腿痠痛,跌仆损伤。 组成: 丁公藤1千克、桂枝30克、麻黄37.5克、羌活3克、当归3克、川芎3克、白芷3克、补骨脂3克、乳香3克、猪牙皂3克、陈皮13克、苍术3克、厚朴3克、香附3克、木香3克枳壳20克、白术3克、山药3克、黄精8克、菟丝子3克、小茴香3克、苦杏仁3克、泽泻3克、五灵脂3克、蚕砂6.5克 用法用量: 以上二十五味,丁公藤蒸二小时后,与桂枝等二十四味,置容器内,加入白酒4.25升,密闭浸泡,浸泡期间加温二至五次,每次使浸泡液达35℃,浸泡四十天,滤过即得。口服,一次10~15毫升,一日二至三次;外用,擦患处。若有肿痛黑瘀,用生姜捣碎炒热,加入药酒适量,擦患处。 主治: 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腰腿痠痛,跌仆损伤。 加减化裁:名称: 丁公藤风湿药酒 出处: (《中国药典》一部) 分类: 古方 概述: 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腰腿...
养生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丁公藤:辛,温;有小毒。归肝、脾、胃经。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行气,消积,消痰平喘。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
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陈皮:苦、辛,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乳香:辛、苦,温。归心、肝、脾经。活血定痛,消肿生肌。
五灵脂:苦、咸、甘,温。归肝经。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苦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涩精止带。
补骨脂:辛、苦,温。归肾、脾经。补肾壮阳,固精缩尿,纳气平喘,温脾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菟丝子:辛、甘,平。归肝、肾、脾经。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黄精:甘,平。归脾、肺、肾经。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