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白线疝疾病英文名称: herniaof linea alba疾病别名: 腹疝、腹上疝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白线疝
疾病英文名称: herniaof linea alba
疾病别名: 腹疝、腹上疝
疾病概述:
白线疝(herniaof linea alba)又称腹疝、腹上疝,是指发生在腹壁正中白线处的疝,绝大多数发生在脐上。其病因主要为白线的腱纤维被破坏,而腹内压增高为重要诱发因素。白线疝早期可无症状,晚期可有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发病部位: 腹部
常见症状: 腹部肿块、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主要病因: 腹白线存在薄弱点
检查项目: 腹部触诊、B超、CT检查
重要提醒: 疝块小而无症状者无需治疗,疝块较大而有明显症状者应手术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的发病率为0.3%~5%。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20~50岁人群,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总述:
白线疝的病因主要为白线的腱纤维被破坏。白线的腱纤维为斜行交叉,这种结构可使白线做出形态和大小改变,以适应躯体活动或腹壁呼吸活动时的变化,如在伸长时白线变窄,缩短时变宽。但当腹胀时,需要同时伸长和变宽,就有可能撕破腱纤维,导致腹部白线处出现薄弱或缺损,从而逐渐形成白线疝。
症状-总述:
白线疝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病情发展,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体表可触及突出的疝块,疝块还纳后,常可在白线区扪及缺损空隙。
症状-典型症状:
1、症状
(1)腹痛
白线疝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多数患者仅表现为上腹局限性隐痛,而少数表现为较严重的深部疼痛。腹痛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疝块压迫通过白线的肋间神经纤维导致局限性疼痛,大网膜、肝圆韧带受到牵扯引起深部疼痛。腹痛可放射到下胸部及背部。疼痛程度与体位、进食及重体力劳动有关,体位改变,尤其是平卧时疼痛常减轻或消失,而进食后或重体力劳动后可加重。腹痛的严重程度与疝的大小不成正比,往往疝很小而临床症状很重。
(2)恶心、呕吐
少数白线疝患者除腹痛外,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发生机制为:①脱出的大网膜和肝圆韧带牵拉可引起深部疼痛,并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②大网膜和肝圆韧带的牵扯可导致幽门痉挛,进而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
(1)腹壁肿块
腹壁肿块是白线疝的主要体征。由于白线疝绝大多数发生于脐与剑突之间,因此疝块多位于脐上剑突与脐之间的白线上,可偏于中线一侧,站立或饭后疝块更为明显。疝块直径一般在2~4cm左右,有学者报道疝块最大者直径达15cm,少数患者疝块很小,只是皮下一个柔软的圆形突起,不易察觉,肥胖患者则更难发现。当疝内容物回纳后可触及白线处有筋膜性疝环孔的边缘。
(2)Litten征阳性
体格检查时医生将手指放在患处,嘱患者在立位时用力咳嗽,往往在咳嗽的同时,手指可感到有碎裂声,即为Litten征阳性。
(3)诱发疼痛
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肿块向外牵拉,常因牵扯了肝圆韧带、腹膜或大网膜而诱发患者腹部疼痛。
症状-并发症:
白线疝患者可由于大网膜易与疝囊发生粘连,出现难复性疝。还可发生功能性呕吐、消化不良、疝嵌顿或绞窄。
就医-门诊指征:
1、在腹部正中可触摸到包块。
2、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出现以上情况时需及时就医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出现腹部包块者宜前往普通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患者如有其它原发疾病,需携带相关病历。
4、近期若服用药物治疗其他疾病,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
2、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些症状?
3、有没有什么因素可加重或减轻您的症状?
4、您是否接受过其他治疗?
5、您之前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症状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3、我应该做什么检查?
4、我需要进行手术吗?
5、手术治愈之后会有后遗症吗?
6、治愈之后会复发吗?
7、我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吗?
检查-预计检查:
白线疝的检查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两个部分,多数患者可通过体格检查发现腹中线上的突出包块,对于肥胖患者,包块可能较难触及,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手段明确。
检查-体格检查:
白线疝患者多需进行腹部触诊,在腹壁正中白线上,医生多可在患者腹中线上触及一个包块,当患者站立、咳嗽时肿块变得更明显,平卧后疝块还纳可消失,可触摸到腹壁缺损。早期白线疝的内容物是腹膜外脂肪组织,无疝囊。随着白线疝的发展,内脏推动腹膜从间隙中突出,形成一完整的有疝囊的疝。腹部触诊对于确诊患者白线疝,以及判断患者白线疝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检查-影像学检查:
对于部分肥胖患者,由于腹部脂肪肥厚,患者可能较难触及腹部包块,需通过B超或CT检查来判断患者病情:
1、B超
B超检查有助于白线疝的诊断及疝内容物性质的鉴别,医生多可通过B超发现疝囊内的肠管蠕动。
2、CT检查
CT扫描多可显示腹壁肿物内有肠襻突出,也可以看到白线位置局部肌肉筋膜组织的缺损,对于明确病因及判断患者内容物均有较高价值。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白线疝患者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即可确诊,肥胖患者的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手段。部分内脏器质、炎症性病变和其他部位的腹外疝的可能与本病有相似症状,需鉴别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腹内脏器疾病
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患者可同样出现上腹部深处疼痛且伴有恶心和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但患者多无明显疝块,可较容易进行鉴别诊断。
2、产后腹直肌分离所致的内脏膨出
需与经产女性发生的白线疝相区别。两者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但内容物不同,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区分。
治疗-治疗原则:
疝块较小而又无明显症状者,可不必治疗。症状明显者可行手术。一般只需切除突出的脂肪,缝合白线的缺损。如果有疝囊存在,则应结扎疝囊颈,切除疝囊,并缝合疝环(即白线上的缺损)。白线疝较大者,可用合成纤维网修补。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1、无疝囊型白线疝的手术治疗
此类患者一般只需切除突出的脂肪,缝合白线的缺损。高位结扎切断突出脂肪组织,使脂肪回缩至白线后方,再修补疝环。
2、有疝囊型白线疝
切开疝囊,还纳疝内容物,如果疝块较大可以切除多余的疝囊以及与其粘连的大网膜,高位结扎疝囊后修补疝环。
3、白线孔隙的修补
修补孔隙时,采用横行缝合白线为宜,以防止由于肌肉侧方牵拉而撕裂。孔隙小者,用丝线间断缝合即可。孔隙大者,则需重叠缝合。必要时可通过合成纤维网行无张力修补,此类方式创伤小、术后无须制动、复发率较低。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在3周左右,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白线疝的预后多数较好,患者一般无特殊并发症,大网膜易与疝囊发生粘连成难复发疝,但很少发生嵌顿或绞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一般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预后-危害性:
1、患者可因疝囊内容物的牵拉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带来严重不适。
2、少数疝囊较大的患者,可随病情发展出现嵌顿或绞窄,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导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甚至休克。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大多数患者可经手术治疗后痊愈。
预后-根治性:
选择适当手术方式修补疝口可根治此病。
预后-复发性:
手术方式选择不当或患者因其他原因造成腹压较大变化可能引起白线疝的复发。
日常-总述:
白线疝患者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管理,预防疾病可能造成的并发症。必要的生活习惯调整,对于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疾病恢复有重要作用。
日常-心理护理:
白线疝患者可因疝块长期反复突出影响工作和生活而感到焦虑不安,并因为需手术治疗而出现恐惧心理。家属需帮助患者了解患病的原因以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对于患者的顾虑,尽可能予以消除,使患者安心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的措施信任。患者自身也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疝块较大的患者宜减少活动,卧床休息。
2、离床活动时使用疝带压住疝环口,避免腹腔内容物突出而造成嵌顿。
3、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防止受凉。
4、尽可能避免用力咳嗽。
5、不要用力排便,如果便秘严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的药物。
6、保持环境卫生,尤其是减少粉尘等,可能引起患者打喷嚏,造成腹压波动影响病情。
7、肥胖者需合理控制体重。
饮食调理:
白线疝患者需要注意日常饮食的调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宜吃营养丰富的食物。
2、宜多吃粗纤维食物,促进肠胃活动,避免便秘。
3、宜食用易消化、清淡饮食。
饮食禁忌:
1、减少摄入豆类、鸡蛋、碳酸饮料等可能引起胀气的饮食。
2、避免暴饮暴食。
3、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4、忌食燥热、肥腻、煎炒等助热助湿的食物,忌食发物。
5、减少咖啡、浓茶等的饮用。
6、戒烟戒酒。
预防措施:
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可能引起白线疝的不良因素,可以对预防白线疝有一定帮助:
1、减少长期重体力劳动。
2、避免长期便秘。
3、出现慢性咳嗽时及时治疗。
4、肥胖患者宜减重,但锻炼需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行剧烈运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