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产后发热疾病英文名称: puerperal fever疾病概述: 产后发热,中医病名。是...
养生
疾病名称: 产后发热
疾病英文名称: puerperal fever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产科、妇科
常见症状: 产褥期内,尤其是新产后出现发热,表现为持续发热,或突然寒战高热,或发热恶寒,或乍寒乍热,或低热缠绵。
主要病因: 感染邪毒、外感、血虚、血瘀
相关中医疾病: 产褥感染、产褥中暑、产褥期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基本病因:
引起产妇发热的原因很多,而与本病关系密切的主要病因病机有感染邪毒,正邪交争;外 邪袭表,营卫不和;阴血骤虚,阳气外散;败血停滞,营卫不通。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妇科检查
如外阴、阴道、宫颈创面或伤口感染,可见局部红肿、化脓或伤口裂开、压痛,脓血性恶露,气臭;若出现子宫内膜炎或子宫肌炎,则子宫复旧不良,压痛,活动受限;若炎症蔓延至附件及宫旁组织,检查时可触及附件增厚、压痛或盆腔肿物,表现出盆腔炎性疾病和腹膜炎的体征。
2、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培养可 发现致病菌,并做药敏试验。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8mg/L (速率散射浊度法),有助于早 期诊断产褥感染。
(2)宫颈分泌物检查:分泌物检查或培养并做药敏试验,可发现致病菌。
(3)B 超检查:有助于盆腔炎性肿物、脓肿的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1、病史
素体虚弱,营养不良;孕期贫血、子痫、阴道炎,孕晚期不禁房事;分娩产程过长,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剖宫产、助产手术及产道损伤或胎盘、胎膜残留,消毒不严,产褥不洁等;或产时、产后当风感寒,不避暑热,或情志不畅。
2、症状
产褥期内,尤其是新产后出现发热,表现为持续发热,或突然寒战高热,或发热恶寒,或乍寒乍热,或低热缠绵。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素体虚弱,营养不良;孕期贫血、子痫、阴道炎,孕晚期不禁房事;分娩产程过长,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剖宫产、助产手术及产道损伤或胎盘、胎膜残留,消毒不严,产褥不洁等;或产时、产后当风感寒,不避暑热,或情志不畅。
2、症状
产褥期内,尤其是新产后出现发热,表现为持续发热,或突然寒战高热,或发 热恶寒,或乍寒乍热,或低热缠绵。
诊断-鉴别诊断:
1、蒸乳发热
产后3~4天泌乳期见低热,可自然消失,俗称“蒸乳”,不属病理范畴。
2、乳痈发热
乳痈发热表现为乳房胀硬、红肿、热痛,甚则溃腐化脓。发热并伴有乳房局部症状是其特点,而产后发热不伴有乳房局部症状。可资鉴别。
3、产后小便淋痛
产后小便淋痛、发热恶寒的同时,必伴有尿频、尿急、淋沥涩痛、尿黄或赤,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尿培养可见致病菌。其他如产后痢疾、产后肠痈、产后疟疾所致发热,亦可发生在产褥期,但此类发热与产褥生理无密切关系,应按内科诊治。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总以扶正祛邪、调气血、和营卫为主。感染邪毒者,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外感风寒者,宜扶正解表,疏邪宣肺;外感风热者,宜辛凉解表,肃肺清热;外感暑热者,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血瘀发热者,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血虚发热者,宜补血益气,养阴清热。
治疗时要时时照顾正气,以扶正为主,但不可不辨病情,片面强调补虚,而忽视外感和里实之证,致犯虚虚实实之戒,时时遵循“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用药时不能不分寒热虚实而妄投辛温滋腻之品,以致闭门留寇;或妄投活血逐瘀之品,以伤正气。清热勿过于苦寒,疏风勿过于发散,化瘀勿过于攻破。对于感染邪毒者,其证危急且重,必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预防措施:
1、加强孕期保健,注意均衡营养,增强体质,孕晚期应禁房事。
2、正确处理分娩,产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尽量避免产道损伤和产后出血,有损伤者应及时仔细缝合。
3、产褥期应避风寒,慎起居,保持外阴清洁,严禁房事,以防外邪入侵。
4、产后取半卧位,有利于恶露排出。
5、防患于未然,凡有产道污染、产道手术、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等有感染可能者,可给予抗生素或清热解毒之品,预防病邪人侵。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