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盗汗疾病英文名称: night sweats疾病别名: 寝汗疾病概述: 盗汗(night...
养生
疾病名称: 盗汗
疾病英文名称: night sweats
疾病别名: 寝汗
疾病概述:
盗汗(night sweats)又称寝汗,一般表现为睡眠过程中出汗,醒后汗自止。“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像盗贼一样偷偷地泄出来。盗汗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作为虚劳、痨瘵、失血、妇人产后血虚等病证中的一个常见症状出现。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低血糖、虚脱、休克及结核病、肝病、黄疸等所致的以盗汗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其辩证论治。单纯盗汗如能及时调治,一般预后较好。但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当原发疾病好转、痊愈,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夜晚睡觉出汗
主要病因: 身体虚弱、情志失调
检查项目: 血常规、性激素测定、红细胞沉降率、X线、超声、CT、核磁共振成像、心电图、肌电图
重要提醒: 保持心情愉快、调整饮食、适度锻炼,有助于症状的缓解。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更年期女性。
病因-总述:
传统医学认为,盗汗主要因身体虚弱、情志失调等,引起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病变脏腑涉及肝、心、脾、胃、肺、肾,以虚证为多。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可增加其发病风险。
病因-基本病因:
1、身体虚弱
如先天体质虚弱、过度劳累、久病等耗伤气血阴阳,均可使营卫不足。若营阴不足,阴虚生内热,则可造成汗液外泄失常,进而出现盗汗。又因中医视汗为心液,若心血过耗,则心液不藏而外泄,进而出现盗汗。
2、情志失调
长期情绪抑郁,思虑太过,则容易耗伤心血,致使阴血不足、虚火内生,迫使津液外泄而致汗出,进而出现盗汗现象。
病因-危险因素:
1、长期熬夜、房事不节。
2、长期吸烟、酗酒。
3、反复过饥或过饱,偏嗜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
4、患有虚劳、痨瘵、失血、妇人产后血虚等病证。
症状-总述:
盗汗主要表现为夜晚睡眠过程中出汗,甚至可能会浸湿睡衣或床单、被褥,醒后汗自止。根据中医辨证的观点,盗汗常见的证型包括心血不足、阴虚火旺等。不同证型的临床表现均有所差异。
症状-典型症状:
1、心血不足
常表现为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心悸、失眠多梦、眩晕健忘、气短神疲、面色缺少光泽;舌淡苔薄,脉虚。
2、阴虚火旺
主要表现为晚上睡觉出汗,午后潮热(自觉热感从面或胸蔓延至全身)、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心胸躁热)、颧红、口渴,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症状-并发症:
病程日久或病变重者,则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甚至阴阳两虚之证。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夜间睡眠出汗的现象,甚至可能会浸湿睡衣或床单、被褥,但醒后汗自止;
2、盗汗情况影响到日常睡眠;
3、盗汗情况持续加重,或本来缓解了又突然出现并持续加重;
4、伴四肢的感觉异常、麻木、刺痛等,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出现盗汗应注意;
5、伴发烧、体重减轻、局部疼痛、咳嗽、腹泻等;
6、伴情绪异常、性格改变等;
7、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盗汗为中医临床较常见的一种病证,患者通常可到中医科就医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夜间盗汗什么时候出现的?
2、哪些部位最为明显?
3、每次大致出多少汗?
4、您最近盗汗有缓解或加重吗?
5、您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如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头晕头痛、激动烦躁等?
6、您以前是否患有神经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是否有过治疗?
7、您有没有服用特殊的药物和保健品?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盗汗的症状?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需要进行哪些治疗?大概需要服药多久?
4、治疗后是否还会复发?
5、我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6、我是否需要复查?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等体格检查,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血常规、性激素测定、红细胞沉降率、X线、超声、CT、核磁共振成像、心电图、肌电图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汗液颜色、面色、形体、神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通过辨别其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此外,还需注意患者是否有汗臭味,以明确是否合并其他病症。
3、问诊
包括问汗、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以及问婚育史、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女性患者还会问月经等。
4、切诊
主要通过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评估是否发生贫血或感染。
2、性激素测定
包括卵泡生成激素、黄体生成激素、雌二醇、孕酮、睾酮、泌乳激素测定等,有助于了解性激素水平及周期性变化。
3、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可了解体内是否存在活动性炎症。
4、其他
如测定血糖评估是否存在糖尿病,测定肝功能、肾功能评估肝、肾功能是否异常,抗"O"、血清甲状腺激素、痰培养等检查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
可以观察心律、心率是否正常,整个心跳过程是否出现变化,了解心脏状态。
2、肌电图
医生会采用仪器记录肌肉在静息和运动时的电流强度,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超声、CT或核磁共振成像等,可以显示病变的具体部位、波及范围和严重程度。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根据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睡眠中汗出,醒后汗止的典型症状,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首先需排除自汗,还需排除以出汗为特征表现的其他病症,如脱汗、战汗、黄汗等。
诊断-鉴别诊断:
1、自汗
自汗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白天经常出汗,稍微运动则出汗更多,但与睡眠无关。
2、脱汗
脱汗发生于病情危重之时,正气欲脱,阳不敛阴,以致汗液大泄,表现为大汗淋离或汗出如珠,常同时伴有声低息短、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等症状,为病势危急的征象,又称“绝汗"。其汗出的情况及病情的程度均较汗证为重。
3、战汗
战汗则发生于急性热病过程中,症见发热烦渴,突然全身恶寒战栗,继而汗出,热势渐退;多为正气拒邪;若正胜邪退,乃属病趋好转之象;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之汗证迥然有别。
4、黄汗
黄汗则以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为特点,多因湿热内蕴所致。可以为汗证中的邪热郁蒸型,但汗出色黄的程度较重。
治疗-治疗原则:
盗汗以虚证为多,临床主要通过益气养阴,固表敛汗的原则来进行治疗。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不同证型的盗汗,治疗原则有所差异。如心血不足主要为补血养心,阴虚火旺主要为滋阴降火。若盗汗因久病所致,在治疗过程中除止汗外,还应侧重于原发病的控制。
治疗-药物治疗:
1、心血不足
(1)方药:归脾汤加减。
(2)常用加减中药:龙骨、琥珀粉、朱砂、柏子仁、合欢皮、生黄芪、浮小麦等。
(3)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安神颗粒、归脾丸等。
2、阴虚火旺
(1)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减。
(2)常用加减中药:秦艽、银柴胡、白薇、太子参、玄参、阿胶、莲子心、肉桂等。
(3)中成药:知柏地黄丸、龟胶养阴颗粒等。
治疗-相关药品:
参松养心胶囊、安神颗粒、归脾丸、知柏地黄丸、龟胶养阴颗粒
治疗-手术治疗:
盗汗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盗汗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盗汗的具体治疗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盗汗的预后和干预是否及时、发病原因等有关。单纯盗汗如能及时调治,预后较好,大多可以治愈或好转。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当原发疾病好转、痊愈,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预后-危害性:
1、盗汗虽然不会威胁生命,但是如果长期存在会影响休息,进而影响患者的整个身体状态。
2、频繁的出汗,会使体内的营养元素流失,导致体质下降、虚弱无力。
预后-自愈性:
大部分患者通过积极干预、合理治疗,症状会缓解甚至治愈。
预后-治愈性:
如果是单纯的盗汗,通过积极调治,大多可以治愈或好转。若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盗汗,病情往往比较严重,通过及时、合理、规范的治疗原发病,盗汗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患者通过积极干预、合理治疗,症状会缓解甚至治愈。
预后-复发性:
如果日常不注意调理,或引起盗汗的原发病治疗不彻底,盗汗可能会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日常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适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还应做好汗出之后的清洁,适当进行锻炼等,以改善预后。
日常-生活管理:
1、醒来及时用毛巾将身上汗液擦干,避免受凉感冒。
2、被汗液浸湿的被褥、床单、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以保持清洁干燥。
3、每天坚持适量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不要运动过度造成身体不适。
饮食调理:
盗汗患者应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均衡营养,减少不良饮食的摄入。
饮食建议:
1、调整日常饮食中的热量和营养配比,减少糖、脂、盐的摄入量,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
2、多吃滋阴的食物,如枸杞、银耳、百合、梨等。
饮食禁忌:
1、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生姜等。
2、煎、炸、烤的食物应少吃些。少吃生冷、油腻食物。
3、尽量不要饮酒。
预防措施:
盗汗的预防主要是增强体质,控制容易出现本症的原发疾病。
1、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2、健康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饮食偏嗜、不良饮食习惯。
3、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4、合理进行性生活。
5、避免思虑烦劳过度等不良情绪刺激,保持心情愉快。
6、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虚劳、痨瘵、失血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