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放线菌病疾病英文名称: actinomycosis疾病别名: 放射菌病疾病概述: 放线菌...
养生
疾病名称: 放线菌病
疾病英文名称: actinomycosis
疾病别名: 放射菌病
疾病概述: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是由放线菌属中的一些种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常向四周扩展并深入邻近组织形成窦道,窦道排出物中含有硫黄颗粒为本病特征。其感染可发生在不同的部位,包括面部、胸部、腹部、皮肤等,可表现为发热、盗汗、咳嗽、咳脓痰、胸痛、腹痛、腹泻、皮下结节等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发热、盗汗、咳嗽、咳脓痰、胸痛、腹痛、腹泻、皮下结节
主要病因: 放线菌感染
检查项目: 细菌镜检、细菌培养、X线、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多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而发病,日常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相关中医疾病: 腹痛、泄泻、咳嗽、喘证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男性患者多见,农民及野外作业者较多见。
病因-总述:
本病为感染放线菌所致,其多正常寄生在人体牙龈、扁桃体和牙齿上,通常不致病,但当机体全身或局部(如皮肤黏膜机械屏障受损)抵抗力降低,尤其是同时伴有其他需氧菌感染时,则可引起放线菌病。
病因-基本病因:
1、放线菌生物学特性
病原菌主要是放线菌属中的以色列放线菌、牛型放线菌和赖氏放线菌,还有蛛网膜菌属的丙酸蛛网菌和双歧杆菌属的艾氏双歧杆菌。放线菌抵抗力弱,一般消毒剂均可将其杀死,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敏感。放线菌病一般认为多属内源性疾病,无明显传染性。
2、放线菌的致病机制
放线菌属多正常寄生在人体牙龈、扁桃体和牙齿上,可以引起局部或血行感染,大部分放线菌属于人类寄生菌,通常不致病,但当机体全身或局部(如皮肤黏膜机械屏障受损)抵抗力降低尤其是同时伴有其他需氧菌感染时,则可引起放线菌病,含放线菌的脓性分泌物进入呼吸道可引起胸部放线菌病,放线菌沿消化道破损处或腹壁受损处感染可引起腹部放线菌病。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可引起严重的血行播散。
症状-总述:
放线菌病是一种渐进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发生于人体的任何部位,主要侵犯头颈部、腹部及肺部。发病初期局部呈无痛硬结或肿块,临床症状随发病部位、病程进展而有不同,可有发热、盗汗、咳嗽、咳脓痰、胸痛、腹痛、腹泻、皮下结节等症状。本病多见于农村。临床特点为多发性结节、脓肿及广泛纤维化。
症状-典型症状:
1、面颈部放线菌病
约占患者的60%,为最常见类型,好发于颈面交界部位及下颌角、牙槽嵴。患者多有近期口腔炎症或拔牙史。发病初期局部呈现轻度水肿和疼痛或无痛性皮下肿块,其后肿块逐渐变硬、增大,以后变软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多发性窦道,溢出有臭味的脓液及直径1~2mm呈分叶状的淡黄色坚实的“硫黄颗粒”。脓肿灶及周围组织可有肉芽增生,形成肉芽肿。如不治疗,在附近可再出现类似硬结。颊部、舌、咽部、唾液腺、颅骨、脑膜以及颅内都可能被累及,通常是由感染灶直接扩散所致。
2、胸部放线菌病
占放线菌病的10%~15%,肺放线菌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肺门和肺底,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脓痰、咯血、胸痛等肺部慢性炎症表现,常缓慢起病,症状多不典型。患者痰中有硫黄颗粒及放线菌。当病变累及胸膜时可出现明显胸痛并有胸腔积液。感染播及胸壁后形成结节、脓肿,穿透胸壁皮肤时则形成多发性引流窦道,排泄物中有典型的“硫黄颗粒”。此时患者出现进行性消瘦、发热、乏力、贫血、夜间盗汗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肺放线菌病依其病变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早期可无特异性表现或仅仅表现为支气管肺炎;晚期病变多侵犯胸膜、胸壁,形成窦道,并可造成特征性的肋骨破坏。
3、腹部放线菌病
占18%~28%。在腹部多侵犯回盲部,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坚硬且与腹壁浸润活动度小,有腹痛、腹泻、便血、消瘦、发热等症状,可穿过腹壁形成排脓瘘管,肝脏与胆囊也可受累,有时引起腰肌脓肿。极易误诊为恶性肿瘤,术前很难确诊,大多病例是在剖腹探查时才被确诊。
4、皮肤和其他部位放线菌病
原发性皮肤放线菌病多由外伤包括动物和昆虫叮咬等引起。开始为皮下结节,后结节软化,破溃形成瘘管,排出黏稠的脓液含有颗粒。皮损愈后留下萎缩性瘢痕。病变向四周不断蔓延并深入深部组织,日久因大量萎缩性瘢痕和纤维化呈硬块状,此种损害亦可诊断为足菌肿。脑型放线菌病少见,常由原发性肺部放线菌病播散而来,腹部放线菌病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的报道罕见。少数患者不易查到原发感染灶。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脑脓肿和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少数也可表现为肉芽肿、硬膜下积脓或硬膜外脓肿等。放线菌尚可引起眼结膜和泪小管炎、女性生殖器放线菌病,报道尚有发生于膀胱、肾、肱骨、心瓣膜等部位的原发性放线菌感染及骨骼、关节的原发性感染,这些病变临床上少见。
症状-并发症:
1、面、颈部放线菌病,后期可致其下方骨膜炎及骨髓炎。
2、腹部放线菌病,也可波及腹部其他脏器如胃、肝、肾等,或波及椎骨、卵巢及膀胱、胸腔或血行播散侵及中枢神经系统。
3、胸部放线菌病,可伴胸膜粘连和胸腔积液,亦可波及心包致心包炎。
4、脑型放线菌病,局限型,尚可见压迫颈内动脉,大脑中、前动脉近端变窄。弥漫型,也可呈硬膜外脓肿、颅骨骨髓炎等。
5、皮肤型放线菌病,亦可侵入深部组织,局部因纤维化,瘢痕形成而很硬。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发热、盗汗、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为了更好的诊断,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细菌镜检、细菌培养、X线检查,及病理检查等相关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细菌镜检
硫黄颗粒压片镜检,见圆形或弯盘状菌块,边缘见排列成放射状之菌鞘,压碎颗粒革兰染色见阳性Y形分枝的细菌丝,抗酸染色阴性。
2、细菌培养
取硫黄颗粒或脓汁,用不含抗生素的培养基,厌氧条件下得到菌落后进一步鉴定菌种。
检查-病理检查:
可见到硫黄颗粒,切片呈不规则分叶状,HE染色中央为均质性、周围为棒状,革兰染色可见中央有嗜碱性革兰阳性分枝杆菌。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对诊断肺部损害有帮助,如病变侵犯骨骼可见骨质破坏等改变。
诊断-诊断原则:
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及相关辅助检查可进行诊断,检查出有放线菌感染即可确诊。
诊断-鉴别诊断:
1、孢子丝菌病
本病多发于四肢,尤其是手及上臂,亦可见于面、颈部。淋巴管型多见,结节呈串珠状沿淋巴管排列。淋巴管变粗,可扪及。分泌物中无“硫磺颗粒”。
2、奴卡菌病
本病为外源性感染。可有“颗粒”发现,但不呈硫磺色,也无棒状体。可查及革兰染色阳性纤细分枝菌丝,培养需氧生长,部分抗酸染色阳性。常见为足菌肿及肺部感染。通过确定菌种,即可鉴别。
3、瘰疬性皮肤结核
多发生于颈部,脓液内含干酪样坏死,可查到结核杆菌,病员多有肺部结核,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无“粗颌”外观。分泌物中无“硫磺颗粒”。
4、肿瘤
有时临床表现相似,但无“硫磺颗粒”,培养及组织病理检查可鉴别。
5、结节病
结节病皮损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前者活检显示为肉芽肿,后者主要为反应性如结节性红斑。无“硫磺颗粒”,病原菌检查可鉴别。
6、梅毒
二期梅毒小结节性梅毒疹及三期树胶肿亦应鉴别。根据治疗史,临床表现及梅毒血清学试验可兹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主要为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当青霉素过敏、无效或不能耐受时,可选用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头孢氨苄、四环素、利福平等抗菌药物。
治疗-药物治疗:
主要为抗菌治疗:青霉素为首选,静脉或肌肉分次使用,用量和疗程依病情轻重而定,通常至少2个月。为加强青霉素的疗效,亦可与复方磺胺甲噁唑合用。当青霉素过敏、无效或不能耐受时,可选用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头孢氨苄、四环素、利福平等抗菌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青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头孢氨苄、四环素、利福平
治疗-手术治疗:
在抗菌治疗的同时,可辅以病灶切开引流和死骨去除等外科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放线菌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抗生素的问世已使各种形式的放线菌病预后大为改观。现在治愈率很高,畸形和死亡皆不常见。
预后-危害性:
皮肤放线菌病能够产生瘢痕,影响外观。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积极有效治疗,多可得到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治愈。
预后-根治性:
彻底治疗后,病原体可被完全消除。
预后-复发性:
一般不会复发,但患者可再次感染。
日常-总述:
在家自行用药期间应谨遵医嘱用药,同时应注意休息、进行适当运动、预防感冒的发生,恢复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按时复查。
日常-心理护理:
家属帮助患者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如看书、听音乐、与他人交谈等,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该谨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更不可滥用药物以免引发不良后果。服药治疗的同时,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恢复期间应注意休息,保证良好的睡眠。
2、适度进行运动,增强自身抵抗力,但应避免过度劳累。
3、防寒保暖,根据天气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4、注意个人及口腔卫生,勤洗手,饭后漱口或刷牙,以免发生新的感染。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遵医嘱复诊,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复查病理学、菌落培养、x线等相关检查。患者复诊时携带既往相关的病历资料。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日常饮食营养丰富均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日常食材一定要注意清洗干净,以免发生新的感染。
饮食禁忌:
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注意口腔卫生,及早治疗病变牙齿、牙周和扁桃体疾病。呼吸道、消化道炎症和溃疡灶应及早处理,以免形成慢性感染病灶。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