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肝著疾病英文名称: liver fixity疾病别名: 肝着、肝胀疾病概述: 肝著(li...
养生
疾病名称: 肝著
疾病英文名称: liver fixity
疾病别名: 肝着、肝胀
疾病概述:
肝著(liver fixity)又称肝着、肝胀,是指因肝热病、肝瘟等之后,肝脏气血郁滞,而不能正常运行,以右胁痛、右胁下肿块,用手按揉后有所缓解,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部分病例可演变成肝积,甚至恶变成肝癌。西医学的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属本病的范畴。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肝病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肝脏
常见症状: 右胁痛、右胁下肿块
主要病因: 肝热病、肝瘟等病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超声检查、CT、MRI
重要提醒: 若患者出现右胁痛,右胁下肿块,应及时就医咨询,明确诊断,避免盲目服用药。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肝热病、肝瘟的患者。
病因-总述:
肝著多因肝热病、肝瘟等之后,肝脏气血郁滞,而不能正常运行或者由于过度劳累、情绪不佳等因素耗伤气血而导致肝脏虚弱所引起。
病因-基本病因:
1、由于湿热疫毒所致肝热病、肝瘟(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肝炎)等肝病失治误治,病情迁延,邪气留著而损伤肝脏功能。日久导致肝胆、脾胃、心肾等多脏器功能失调,形成气滞、血瘀、湿阻、热郁、气阴亏虚等复杂证候。
2、如急躁易怒、过度劳累等,容易造成气血损伤而致肝脏虚弱,功能失调,最终出现胁痛等肝著表现。
症状-总述:
肝著主要表现为右胁痛或剑突下胀痛或刺痛、右胁下肿块,用手按揉后有所缓解。伴乏力、食欲不振、嗳气、腹胀、便溏等症。部分患者可有轻度黄疸,部分还可见蜘蛛痣及肝掌等。
症状-典型症状:
1、肝胆湿热
主要表现为右胁胀痛、按之疼痛,双目轻度黄疸。伴有发热口渴、口干口苦、恶心欲呕、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2、肝郁气滞
主要表现为两胁胀痛,胁下有肿块、腹胀,伴有嗳气频作、脘腹痞满、大便溏稀、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等。
3、肝郁脾虚
主要表现为右胁胀痛、腹胀、胁下肿块,伴有神疲倦怠、食欲减退、大便不实或溏、舌苔薄白、脉细弦等。
4、寒湿困脾
主要表现为右胁疼痛、胁下肿块,伴有精神困倦、畏寒懒动、食少、脘腹痞胀、下肢轻浮、便溏、舌苔白滑或白腻、脉缓等。
5、瘀滞肝络
主要表现为胁部刺痛、胁下肿块、按压疼痛加剧,伴有口唇发紫、口渴但不想饮水、腹大坚满、脉络怒张、手掌赤痕、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瘀班、脉细涩等。
6、肝肾阴虚
主要表现为肝区隐痛、腹胀,伴有倦息乏力、心烦失眠、头晕目胀、口干口苦、食欲不振、舌尖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等。
症状-并发症:
肝著后期部分可能会演变为肝积,甚至进展为肝癌。
就医-门诊指征:
若患者在肝热、肝瘟后出现右胁痛,右胁下肿块等症状,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感染科或肝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体格检查和腹部超声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本病通常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查,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或禁食6小时以上,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4、怀疑有肝癌、肝硬化等可能需要进行一些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7、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右胁痛多久了,是刺痛还是胀痛,用手按压有缓解吗?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
3、有没有什么基础病如肝炎等?都经过什么治疗?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最近作息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
6、最近饮食情况如何,大便情况怎么样?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这样?
2、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需要怎么治疗?治疗多久才能好?
5、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6、治疗后会复发吗?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通常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超声检查、CT、MRI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皮肤颜色、是否有水肿,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以及呼吸情况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头身胸腹,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疼痛的范围、有无硬块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了解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程度。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见减少,后者减少尤为明显。
2、肝功能检查
包括血清酶学检查、胆红素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等检查,可配合其他检查全面了解肝脏功能状态,黄疸产生的原因等。
3、病原学检查
可以明确肝炎的感染类型,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可显示肝的大小、外形改变和脾肿大,是否有腹水的存在,对肝著诊断及是否有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2、CT和MRI检查
通过CT和MRI(核磁共振)检查,可以明确病情,并确定进展到肝癌。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肝热病后出现右胁痛、右胁下肿块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代医学相应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但需要与肝热病、肝积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常有肝热病发病史。一般认为肝热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肝著。部分病例因病时日久,病史可不明确,而于检查后发现。有的并无症状与体征,仅在化验检查时发现异常改变。
2、右胁或剑突下胀痛或刺痛,常欲以手揉按,伴食欲不振、嗳气、腹胀、便清、乏力等症。
3、肝脏肿大,质软或稍硬,有压痛,或有轻度黄疸,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脾脏一般无明显肿大。
诊断-鉴别诊断:
1、肝热病
二者均常有口干、口苦等症状。而肝热病呈急性发作,时间未超过6个月,黄疸指数、转氨酶增高明显,常伴发热。
2、肝积
二者均有胁痛等不适。但肝积主要表现为肝脏质硬、脾脏肿大、全身情况较差,瘀血指征更明显。肝著常为肝积之早期病变,无明显脾脏肿大,肝脏未缩小,质地不硬。
治疗-治疗原则:
肝著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候。其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肾两脏及胃、胆、三焦等腑。基本治法为清热利湿解毒,益气养阴补肾。治疗上宜注意辨别邪气在气与在血、病性的正虚与邪实,而选用补虚泻实、益气、行气、活血、健脾、补肾等治法。
治疗-药物治疗:
1、肝胆湿热
(1)方药:茵陈四苓散加减。
(2)常用中药:茵陈、茯苓、猪苓、白术、泽泻。
(3)中成药:当飞利肝宁胶囊、垂盆草冲剂等。
2、肝郁气滞
(1)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2)常用中药:柴胡、白芍、川芎、香附、枳壳、甘草。
(3)中成药:慢肝解郁胶囊、疏肝片等。
3、肝郁脾虚:
(1)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柴胡、白芍、制半夏。
(3)中成药:逍遥丸、乙肝益气解郁冲剂等。
4、寒湿困脾
(1)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
(2)常用中药:茵陈、白术、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
5、瘀滞肝络
(1)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2)常用中药:灵脂、川芎、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桃仁、红花、香附、枳壳。
(3)中成药:人参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等。
6、肝肾阴虚
(1)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山药、柴胡、白芍、酸枣仁、栀子、当归身。
(3)中成药:乙肝养阴活血冲剂、麦味地黄丸等。
治疗-相关药品:
当飞利肝宁胶囊、垂盆草冲剂、慢肝解郁胶囊、疏肝片、逍遥丸、乙肝益气解郁冲剂、人参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乙肝养阴活血冲剂、麦味地黄丸
治疗-手术治疗:
部分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肝著的治疗周期一般需要3个月以上,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肝著的预后,与起病的原因、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获得及时治疗以及饮食调护等有密切关系。
预后-危害性:
在疾病晚期,机体抵抗力弱的情况下,部分可演变成肝积,甚至恶变成肝癌。
预后-治愈性:
在机体抵抗力强的情况下,及时治疗调摄,病情可趋缓解。
预后-复发性:
部分病例容易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在临床积极治疗的同时,进行包括调节情绪、规律作息、合理用药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急躁易怒的患者可适当看一些轻松的书籍、电视剧,听自己喜欢的抒情音乐,以促进情绪的释放。
2、抑郁不乐的患者可通过练习气功以调畅情志。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煎好后晾温服用,但需注意服药与进食时间间隔应在1小时以上。
2、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切不可擅自用药。
日常-生活管理:
1、病情严重或有并发症时,应绝对卧床休息,直至肝功能明显好转和基本症状消退后方可逐步起床活动,以不疲劳为度。
2、生活起居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劳倦所伤。
日常-病情监测:
1、观察胁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加重因素,观察和记录黄疸的部位、色泽、程度及腹部形态等情况。
2、观察体温、血压、舌象、脉象,二便的色、质、量以及有无呕吐、腹胀、腹水等情况。
3、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点及瘀斑,注射部位有无出血倾向。
4、若有小便量少或黄疸急剧加深,言语不清、嗜睡或失眠、精神忧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抽搐,呕血、便血或高热烦渴、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复查腹部B超、CT、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血常规等项目,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高维生素、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黄疸患者以清淡半流质素食为主,黄疸消退后可多食健脾祛湿之品。
饮食建议:
1、肝胆湿热饮食宜清热利湿解毒之品,如黄瓜、冬瓜、薏苡仁、赤小豆、西瓜、鲜藕汁等。
2、肝郁脾虚饮食宜疏肝理气,健脾和中之品,如茯苓、白术、山药、太子参泡水饮等。
3、肝肾阴虚饮食宜滋阴补肾,养血柔肝之品,如枸杞子、当归、百合、沙参、麦冬等。
4、瘀滞肝络饮食宜活血化瘀,散结通络之品,如丹参、川芎、桃仁、当归等。
饮食禁忌:
1、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以免聚湿生痰。
3、忌食温燥辛辣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以免助热。
预防措施:
预防肝著常以增强体质为主,必要时还可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
1、注意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
2、注意休息,生活规律,避免熬夜及吸烟、饮酒等。
3、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调整饮食,以利于疾病康复。
4、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患者一定要按医嘱用药,切不可擅自停药,以免病毒反弹,引起重型肝炎。
5、患者根据节气进行养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