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高热惊厥疾病英文名称: febrile seizure,FS疾病别名: 热性惊厥疾病概述...
养生
疾病名称: 高热惊厥
疾病英文名称: febrile seizure,FS
疾病别名: 热性惊厥
疾病概述:
高热惊厥(febrile seizure,FS)又称热性惊厥,是指发生在生后3个月~5岁,发热初起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的惊厥,排除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引发惊厥的其他急性病,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史。患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遗传因素可能在该病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患者发作时可有意识完全丧失、双眼凝视、斜视或上翻、头后仰、抽搐、呼吸暂停甚至青紫等临床表现。高热惊厥是年龄依赖性自限性疾病,总体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高热惊厥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
就诊科室: 小儿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意识丧失、双眼凝视、斜视或上翻、头后仰、面肌及四肢抽搐、呼吸暂停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病原体感染、疫苗接种不良反应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头部CT、脑血管造影、头部核磁共振检查
重要提醒: 高热惊厥绝大多数是良性病程,家属避免过度担忧,如有异常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但应避免治疗过度。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患病率约为2%~5%,婴幼儿时期最常见,儿童期患病率3%~4%。
流行病学-死亡率:
尚无直接因高热惊厥而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高热惊厥发生于3个月~6岁,多数发生于6个月~3岁,高峰期为18个月,仅6%~15%发生于4岁以后。男孩稍多于女孩。
病因-总述:
高热惊厥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遗传因素可能在该病发生中起关键因素,临床上可见该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环境因素,如病毒和细菌感染是高热惊厥的重要促发因素,其中以病毒感染更为多见。此外,发热是疫苗接种常见的不良反应,某些疫苗可能会引发高热惊厥。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临床上可见该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患儿常有高热惊厥家族史,常为多基因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同卵双胎临床表现一致性高于双卵双胎。
2、病原体感染
以病毒感染最多见,细菌感染率低约2%,70%以上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3、疫苗接种
发热是疫苗接种常见的不良反应。某些疫苗可能容易引发高热惊厥,尤其是减毒活疫苗(例如麻风腮疫苗)以及全细胞制备疫苗(例如全细胞百日咳疫苗)。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这种疫苗接种后的高热惊厥与远期癫痫的发生相关。根据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指南,高热惊厥并不是接种疫苗的禁忌证,所以日常生活中建议遵医嘱正常按时接种疫苗。
病因-危险因素:
有高热惊厥家族史的幼儿,发生该病的风险增高。
症状-总述:
患儿常常在发热初起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肌肉抽搐或者肌张力改变的现象。以全身抽搐、失去意识知觉较为多见;发作时间较短,通常小于15分钟。少数患者发作发作时间较长,以身体局部抽搐或肌张力改变为主要特点。
症状-典型症状:
不同类型的高热惊厥患者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
1、单纯型
较为多见,占75%左右。以全身性表现为主,无部分身体发作特征,发作时表现为意识完全丧失、双眼凝视、斜视或上翻、头后仰、面肌及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呼吸暂停甚至青紫,惊厥后患者神志很快恢复;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5分钟;24小时之内或同一热性病程中仅发作1次。
2、复杂型
相对较为少见。具有以下特征之一:发作时间长(>15分钟);只有局部身体部位出现抽搐或者肌张力改变;惊厥在24小时之内或同一热性病程中发作≥2次。
症状-并发症:
长期反复发作可能会造成癫痫发作。高热惊厥后患癫痫的危险因素包括复杂型高热惊厥;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发育落后);癫痫家族史。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孩子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孩子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4、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您的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6、您的孩子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孩子得的是什么病?
2、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3、病情严重吗?有没有生命危险?
4、需要做什么检查?
5、都需要怎么治疗?需要住院吗?
6、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7、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对于发热时出现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的患者,医生首先会控制惊厥,待病情平稳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头部CT、脑血管造影、头部核磁共振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对患儿进行一些刺激,根据儿童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判断意识有无障碍。
2、医生用手触摸患儿的肌肉以判断在静止状态时肌肉的紧张度,或在肢体放松的情况下做被动的运动以感觉其阻力。以此来判断患儿的肌张力有无异常的改变。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尿、便常规
医生采集患者血液、尿液、粪便进行实验室分析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机体有无感染等。
2、肝肾功能
医生采集患者的血液,通过对其血液中与肝肾功能相关的血清酶检查,判断患者是否有肝肾功能损害。
3、脑脊液检查
医生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检查,该检查是诊断颅内感染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对严重颅内压增高的患儿,在未有效降低颅内压之前,腰椎穿刺有诱发脑疝的危险,应特别谨慎。
检查-其他检查:
脑电图:主要反映脑功能状态和脑损伤严重程度,是判断神经发育预后的最好指标。检查前应进食,不宜空腹,且检查前一天应洗头。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头部CT
判断患者是否有脑外伤、头颅骨折、脑出血等疾病。
2、头部核磁共振
头部核磁共振主要用于观察脑部有无病变,辅助医生判断患者惊厥是否为脑部病变。患者应注意不要佩戴任何金属物品,以免干扰检查。
3、脑超声
对于前囟门尚未闭合的婴幼儿,可通过超声来判断颅内是否有病灶。
4、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部血管问题,辅助医生判断是否为脑部血管病变引起的惊厥。局部麻醉后,医生会在病变侧颈部用穿刺针,刺入颈动脉,快速注入药液,同时进行X线拍片,使脑血管显影,观察脑血管的形态。
诊断-诊断原则:
高热惊厥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特定的发生年龄以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会主要排除可能导致发热期惊厥的其他各种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感染中毒性脑病、急性代谢紊乱等。
诊断-诊断依据:
1、发病年龄多为6个月至3岁间,平均18~22个月。
2、高热惊厥通常发生于体温升高时。
3、惊厥发作时,患儿意识完全丧失、双眼凝视、斜视或上翻、头后仰、抽搐,呼吸暂停甚至青紫。惊厥后昏睡、疲乏。
诊断-鉴别诊断: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常常发生昏迷、抽搐、瘫痪、感觉异常、吞咽困难和大小便障碍等症状。通过各种精神症状及脑部神经体征即可鉴别二者。
2、感染中毒性脑病
患儿高热、严重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和谵妄乃至昏迷,常有惊厥发作,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多为全身性强直样发作或全身性强直-阵挛样发作。此外,常有阳性锥体束征、肢体瘫痪、失语、瞳孔异常等。有明显脑膜刺激征。
3、急性代谢紊乱
急性代谢紊乱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四肢麻木、惊厥、肌肉痉挛等症状,通过血常规、电解质检查即可鉴别两者。
治疗-治疗原则:
一般来讲,绝大多数高热惊厥是良性病程,医生一般不会过度治疗。医生会告知患儿家属高热惊厥的良性预后,缓解家属的紧张情绪,并教会家属如何应对急性发作。少数复杂高热惊厥的患儿,可能需要相应的药物来减少惊厥的发作。
治疗-一般治疗:
1、医生会注意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其吸氧。同时会做好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2、对于明显发热的患儿,可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也可使用温水擦拭等物理降温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退热治疗对于预防高热惊厥复发无效。
治疗-药物治疗:
对于少数复杂高热惊厥、高热惊厥过于频繁(>5次/年)或者出现过高热惊厥持续状态(>30分钟)的患儿,可以考虑采取相应的药物来进行预防治疗。对于单纯性高热惊厥患儿,考虑到各种预防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目前认为不推荐任何预防性治疗。预防治疗措施可以减少高热惊厥的复发,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任何预防性治疗可以改变远期预后,包括认知功能、癫痫发生率等。医生会仔细评估药物治疗的利弊,并与患儿家属沟通后方会采取治疗。
1、长期预防
可选用丙戊酸或左乙拉西坦或苯巴比妥口服。
2、间断临时预防
在发热早期及时口服或直肠应用地西洋。这种方法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嗜睡、共济失调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这有可能掩盖严重疾病,如脑膜炎、脑炎等。而且有些高热惊厥发生在发热初起很短的时间内,甚至出现惊厥后才发现发热,因此应用临时口服药预防经常不能及时,导致预防失败。
治疗-相关药品:
对乙酰氨基酚、地西泮、丙戊酸、左乙拉西坦、苯巴比妥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特殊的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高热惊厥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高热惊厥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1、高热惊厥多短暂且为自限性,发作超过10分钟应送急诊。
2、日常生活中在家出现抽搐症状时,家属要注意将患儿放在安全的环境中,避免其跌落、被尖锐物刺伤等。
3、家属有时为了防止患儿咬到舌头,可能会在其嘴里塞东西,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放置得当,以免引发窒息。
预后-一般预后:
绝大多数高热惊厥患者预后良好,95%以上的高热惊厥患儿日后并不患癫痫。大多数患者的认知功能预后良好,即使是复杂型高热惊厥患儿,其远期认知功能和行为与同龄儿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该病属于年龄依赖性自限性疾病,其终止年龄国外绝大多数为6岁,我国及东亚地区患儿高热惊厥终止年龄偏大,可到7~8岁。
预后-危害性:
1、高热惊厥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
2、95%以上的高热惊厥患儿日后并不患癫痫,少数患儿会患癫痫。
预后-自愈性:
高热惊厥是年龄依赖性自限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自愈。病情发作时一般10分钟之内可自行恢复。
预后-治愈性:
高热惊厥的患儿经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取得良好的预后。
预后-治愈率:
大多数患儿可治愈,具体数值暂无统计。
预后-复发性:
1、该病有复发的可能性,首次高热惊厥后仅有30%患儿在以后的发热性疾病过程中再次出现高热惊厥。
2、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18个月龄前发病;高热惊厥发作时体温<38℃;高热惊厥家族史;高热惊厥发生前的发热时间短(<1小时)。
3、具有所有危险因素的患儿76%将出现高热惊厥复发,无危险因素者仅4%复发。
预后-生存周期:
该病一般对患儿的寿命无特殊的不良影响,尚无直接因高热惊厥而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
日常-总述:
在生活中要注意给患儿保暖,保证充足的睡眠。家属对待患儿,要根据其生活习惯,及时满足需要,并尽可能地陪伴患儿,增加其安全感。并定期复查,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家属应给予患儿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儿,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应引导患儿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日常-用药护理:
抗惊厥药物(如地西泮)具有较严重的副作用,家长务必遵医嘱给患儿用药,切勿过量用药。
日常-生活管理:
1、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2、注意保暖,适当增减衣被。
3、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规律和习惯。
饮食调理:
科学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增强患儿体质,助其健康成长。
饮食建议:
1、应给予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鸡蛋羹、米汤、新鲜水果和蔬菜。
2、可以给患儿喝鲜梨汁、鲜苹果汁,可以补充大量维生素。
饮食禁忌:
1、少吃糖,少喝碳酸饮料,少吃含有添加剂的零食。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姜、大蒜等。
3、避免摄入过多的盐,清淡饮食。
4、避免高脂饮食,如炸鸡、薯条等。
预防措施:
1、日常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可选择跳绳等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
2、科学合理的饮食,改正挑食的习惯,从而提高自身机体抵抗力。
3、家长需根据天气及室温给儿童适当增减衣物,避免过热或着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