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黑眼圈疾病别名: 熊猫眼疾病概述: 黑眼圈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术语,俗称“熊猫眼”, 专业...
养生
疾病名称: 黑眼圈
疾病别名: 熊猫眼
疾病概述:
黑眼圈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术语,俗称“熊猫眼”, 专业内称为“眶周色素沉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面部美容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侧眼周区域圆形或半圆形的深色外观,呈棕色、深棕色或青紫色,边界不清。 尽管黑眼圈对于生理机能的影响有限,却给人疲劳、悲伤或者宿醉样外观。黑眼圈中又以下睑黑眼圈最为常见。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有些类型可能与遗传体质有关
就诊科室: 眼科、皮肤科、医疗美容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黑眼圈、疲劳、皱纹
主要病因: 皮肤色素沉着、血管表浅性分布、皮肤松弛老化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
重要提醒: 有黑眼圈的患者平时应避免熬夜,健康用眼,注意皮肤清洁。
临床分类:
1、色素型黑眼圈
主要由表皮色素和/或真皮色素增加所致。
2、 血管型黑眼圈
主要由于眼周血液瘀滞或下睑皮肤菲薄和透明化,使得其下血管显现,有时伴有眼周水肿。
3、结构型黑眼圈
由面部皮肤表面的轮廓在光线照射下形成的阴影,可伴有眼袋、泪沟、眼睑下垂及由于软组织或脂肪减少所致骨性结构突出。结构型黑眼圈通常可用肉眼进行判断,在非正面光照下出现,而正面光照时则消失。
4、混合型黑眼圈
混合型包括四种子类型,色素-血管型,色素-结构型,血管-结构型及三者均有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黑眼圈非常常见,具体发病率尚缺乏流行病学研究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不同年龄、性别、种族的人群均可出现黑眼圈,偶有家族史研究报道。不同人种间黑眼圈的类型也有差别,如色素型黑眼圈常见于深肤色人群,因该肤色人群 容易晒黑形成黑色素沉积,某些种族如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印度人、伊利比亚半岛居民易出现血管型黑眼圈,且常在儿童期就已形成,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在中国人中,同样以血管型黑眼圈居多。
2、中老年人易出现黑眼圈。
3、长期过度用眼、熬夜、失眠者,容易出现。
4、过敏体质者。
5、长期暴晒者。
病因-总述:
黑眼圈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可能是真皮黑色素沉积造成的,也可能是眼周皮肤浅表血管结构的透射出来的颜色,还可能是眼周皮肤松弛、沟槽加深以及水肿等形成的阴影。
病因-基本病因:
1、皮肤内色素增多
(1)真皮色素细胞增多,如累及眼周的太田痣、褐青色痣、黄褐斑等.
(2)表皮内色素沉着如特应性皮炎、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或过度日晒、摩擦、揉搓眼周皮肤引起的局部炎症后色素沉着。
(3)遗传因素:黑色素分泌过多或分布不均。
2、血管表浅性分布
下睑处皮肤菲薄,仅有少量或无脂肪覆盖,使得皮下血管丛显露形成阴影,特别在睑内侧区。
3、眼周皮肤松弛
随着年龄衰老,皮肤松弛皱褶、眶隔脂肪膨出等形成眶下皮肤凸起,即眼袋,或眶下脂肪流失及眶缘韧带上部皮肤变薄引起眼眶边缘区域的凹陷,即泪沟,这些凹凸的皮肤轮廓在非正面光照时可形成阴影。
4、面部沟槽加深
主要是泪槽所形成的阴影。泪槽是沿着下睑眶缘中内侧的一个凹陷的沟槽样结构,随着年龄的改变、皮下脂肪的丢失,会加重这一沟槽样凹陷。
5、眼周水肿
晨起时或盐分摄取过多时可出现眼周水肿,同样可形成眼下阴影。
6、面部色素分界线的延长
色素延长线是皮肤色素增多处与光亮处明显转变的边界,根据部位不同分为A至H型,其中F和G型位于眼部侧面, 表现为V或W形状。
病因-危险因素:
日常生活中普遍认为以下因素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1、年龄因素,中老年易患,随着年龄增长,眼周结构松弛形成阴影。
2、过度用眼、长期熬夜。
3、长期暴露在日光下。
4、眼周皮肤疾病,如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5、全身性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紊乱。
6、妊娠、哺乳、眼部手术和外伤等。
7、先天体质、先天性面部结构。
8、经常化眼妆。
症状-总述:
黑眼圈主要表现为双眼下方的皮肤颜色变深,一般没有其他伴随症状,不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但有时可能与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等眼周皮肤疾病有关,可伴随相应的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色素性黑眼圈
临床表现为沿眶缘弧形的灰色或棕色皮肤,部分患者会因为疲劳、睡眠不佳而加重,有时累及上睑皮肤,如再伴有下睑眶隔脂肪膨出,则会加重这一灰暗外观。
当人为牵拉下睑皮肤时,这一色素沉着区域会随之伸展,但颜色不会显著变淡
2、血管性黑眼圈
临床表现为紫罗兰色外观伴有突出的蓝色血管,尤以下睑内侧最为明显,可在月经期加重。
当人为牵拉下睑皮肤时,这一区域会随之伸展,不伴有颜色的变淡,却可导致紫罗兰色加深,主要是皮肤牵拉变薄后,深在的过多的血管变得越发明显。
3、结构性黑眼圈
是泪槽所形成的阴影, 可伴有眼袋、泪沟、眼睑下垂及由于软组织或脂肪减少所致骨性结构突出。这些凹凸的皮肤表面轮廓在非正面光照时产生阴影,呈黑眼圈样外观,正面光照时无阴影,则黑眼圈消失。
症状-并发症:
单纯黑眼圈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1、黑眼圈伴瘙痒、红肿和水疱,并由于接触相同的物质而反复发作,可见于接触性皮炎。
2、黑眼圈伴皮疹和水疱,病变集中于各个关节部位,并反复发作,此外还常伴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可见于特应性皮炎。
就医-门诊指征:
1、单侧黑眼圈。
2、黑眼圈严重影响外观,患者有求美需求。
3、黑眼圈伴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等皮损。
就医-就诊科室:
伴随明显皮损者,应咨询皮肤科。单纯黑眼圈想要去除者,可咨询整形外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眼周皮肤的清洁、干燥。
2、避免在太阳下曝晒,防止症状加重。
3、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出现的黑眼圈?
2、是否有瘙痒、疼痛等症状?
3、以前是否有过类似情况?接受过哪些治疗?
4、近期有用哪些药物、化妆品、保健品?
5、家人是否有黑眼圈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黑眼圈是怎么回事?
2、我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除它?效果如何?
3、我可以根治吗?
4、我日常应该怎么护理?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一般通过眼科视诊即可诊断黑眼圈。怀疑过敏导致者,可能会建议行过敏原筛查试验。怀疑合并其它身体疾病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抽血化验相关指标。 临床上为了明确黑眼圈分型,医生可能利用伍德式灯及超声波仪对患者进行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黑眼圈的颜色、深浅及皮肤类型。
2、观察患者眼周及全身是否还存在其他疼痛、皮疹、水肿、溃疡等异常情况。
3、观察是否合并眼袋/泪沟、眼睑下垂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皮肤斑贴试验或点刺试验
疑似皮肤过敏者,可借此检查筛查可能的过敏原。
2、血液检查
(1)血常规检查,评估是否发生贫血和炎症、感染。
(2)生化检查:测定血脂、血糖、肝酶、肌酐水平,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或肝、肾功能异常。
(3)测定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血沉加快可提示体内存在活动性炎症。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患者的年龄、职业、有无过度疲劳、不良生活习惯等特点,结合黑眼圈表现及相应的检查结果,一般不难诊断。但诊断过程中医生会仔细筛查有无基础身体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如色素性黑眼圈可能由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导致,表现为眶缘灰色或棕色皮肤,应与双侧获得性太田样斑的鉴别,主要依据各自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后者主要表现为双侧下睑的黑褐色皮损。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也常出现下睑黑眼圈,主要是过度摩擦和搔抓眼周形成的色素沉着。
2、水肿导致的黑眼圈,其实是假性黑眼圈,主要是因为菲薄、松弛的眼睑皮肤更易引起体液的积聚,夜间水平体位时体液积聚在眼周,同时静脉扩张存留更多的血液,通常晨起更为明显。水肿需要与眼袋形成的黑眼圈鉴别,超声成像显示下睑水肿位于眶隔前区,呈高低回声信号,而下睑脂肪袋位于眶隔后区,呈高回声信号。
3、眼部、颅脑受伤后,血液从血管表层渗出并在眼周皮下聚集,可形成明显眼周黑青色外观,应与日常所说的黑眼圈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黑眼圈的个体解剖差异尚未完全明确,许多眼周年轻化的技术比如药物、激光和手术治疗等能够减轻黑眼圈。需要依据黑眼圈的不同病因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治疗-一般治疗: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抗黑眼圈的化妆品目的在于改善血液循环、减少黑色素。主要成分是多种维生素和植物萃取物,氢醌含量 < 2% ,疗效缺少临床研究证据。眼部的遮瑕霜也可暂时性遮盖黑眼 圈。防晒霜和防晒措施也可起到预防作用。
治疗-药物治疗:
1、氢醌
一般要使用5~7周后才显效。可用于治疗色素型黑眼圈,主要机制是抑制黑色素细胞RNA和DNA合成,诱导黑素细胞退化并破坏黑素细胞,不良反应有红斑、鳞屑、胶样粟丘疹、指甲变白,炎症后色沉等。
2、维甲酸制剂
一般要使用24周后才显效,主要作用机制是阻止酪氨酸酶转录,并通过显著增厚颗粒层从而增厚表皮层。不良反应有红斑、脱皮、灼烧和刺痛感等,对色素型黑眼圈有效。
3、维生素制剂
维生素K1可以治疗微血管病变,而维生素E因为可降低脂质过氧化,对心血管系统及眼部都很有益处,它也有减少细纹的作用。
治疗-相关药品:
氢醌、维甲酸、维生素
治疗-手术治疗:
1、结构型黑眼圈
(1) 泪槽畸形需要通过松解泪槽韧带来改善。
(2)对于因眶膈脂肪假性疝引致的黑眼圈,使用经结膜眼睑成形术,去除疝出的眶隔脂肪即可,疗效理想且不良反应少。
(3)合并下睑皮肤松弛下垂形成的黑眼圈,需要行经皮肤下睑整形术,同时松解面中部的韧带,再进行眼轮匝肌悬吊固定,去除多余的松弛皮肤。
2、血管性黑眼圈
临床有医生使用小切口手术来去除眼周扩张静脉。
治疗-其他治疗:
1、化学剥脱治疗
是运用1种或多种化学制剂进行可控的皮肤剥脱,将表皮或真皮浅层的皮损祛除,对于黑眼圈治疗的机制可能是表皮重塑,脱落加速和抑制黑素形成。常用的有三氯乙酸、果酸。
2、微针疗法
微针疗法对色素型黑眼圈及皮肤松 弛所致结构型黑眼圈有治疗作用,利用真空吸引将微针刺入皮肤的真表皮交界处,并同时经由微针孔道导入精华液的治疗技术。可促进皮肤修复,刺激胶原蛋白增生和纤维母细胞活性。
3、注射充填治疗
对于眼睑皮肤薄和透明所致的黑眼圈,泪槽以及凹陷阴影形成的黑眼圈,可采用自体脂肪或软组织填充剂如透明质酸注射补充眼睑下容量。
(1)透明质酸(玻尿酸)填充:透明质酸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可以被机体降解吸收,因这种特性,透明质酸需要反复周期性注射来维持效果,但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小,常见的有注射部位的青紫、疼痛、瘙痒等,一般症状轻微很快就会消除,不会有后遗症。
(2)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填充:由于注射材料选自患者自身的脂肪,所以一般不会出现排异反应,但是术后维持时间短,主要适用于短期治疗。有研究显示自体脂肪注射填充在术后 3~4 个月的近期效果显著,但在随后的 5~8 个月,这种改善逐渐减弱。大多数患者在术后 9~14 个月治疗效果仍在减退,只有3%~4%的患者治疗效果维持超过 14 个月。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日常所见的黑眼圈,一般不会对健康有大的影响,不同于眼部或颅脑损伤造成的血液积聚。但是黑眼圈让人看起来苍老、疲惫、没精神,影响外观和社交。大多数人可通过日常生活调理和医美手段干预去除黑眼圈,但是黑眼圈有时与生理性的衰老有关,往往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难以彻底去除。
预后-危害性:
1、对健康影响不大。
2、影响外貌和患者情绪。
预后-自愈性:
偶尔的睡眠不佳、眼周水肿等造成的临时黑眼圈,可在休息后自行恢复。由于衰老等造成的黑眼圈不会自行恢复。
预后-治愈性:
大多数人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或者医美手段干预去除黑眼圈。
预后-根治性:
黑眼圈有时与衰老有关,即时通过治疗恢复正常,也可能再次出现黑眼圈,难以根治。
日常-总述:
黑眼圈的出现与熬夜、过度用眼、皮肤清洁不佳等生活习惯有关,故患者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改良皮肤状态。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防晒、防紫外线
尽量避免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在阳光下日晒,外出时应带好防晒工具和防晒用品。
2、注重清洁维护眼周皮肤
及时清除皮肤表面的代谢产物,科学彻底卸妆。
(1)最好用不含杂质的蒸馏水或冷开水清洗,减少杂质刺激眼部。
(2)用化妆棉球或柔软的白棉毛巾轻抹肌肤,以减少刺激。
(3)动作要轻柔,以免碰伤薄弱的皮肤。
(4)用柔软面巾轻按眼睛四周皮肤。
(5)调整饮食,选择合适的护肤品,给皮肤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保持饮食平衡,生活有规律。
(2)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3)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心情舒畅。
(4)减少嗜烟酒等不良嗜好。
日常-特殊护理:
1、用毛巾在眼部冰敷与热敷交替进行,同时无名指在眼部四周点压,以加速血液循环。
2、把新鲜的黄瓜切成薄片敷在眼睛上10min。
3、把泡过的茶叶包滤干,放在冰箱片刻,取出敷眼。
4、睡前规律使用眼霜。
饮食调理:
营养不良会使人的皮肤干、粗、皱、硬。若过多地摄取动物脂肪,则皮肤表现油亮或脱屑,这样易发生皮肤问题。因此,平时应注意饮食的多样性、营养的合理性。
饮食建议:
1、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2、补充维生素,如能转化皮肤角质层、使皮肤光滑的维生素A。
3、日常注意多喝水,维持正常的色素代谢。
4、补充优质蛋白,维持眼周皮肤弹性。
饮食禁忌:
1、少吃含饱和脂肪酸较高的动物性食物。
2、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3、禁食过敏的食物。
预防措施:
先天性色素沉着、面部结构阴影以及衰老带来的面部松弛等无法预防,但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预防后天性黑眼圈形成:
1、不使用劣质化妆品,学会科学护肤。
2、不化浓妆,经常画眼妆者,学会科学卸妆。
3、科学作息,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不过度用眼。
4、戒烟、戒酒。
5、多运动,学会自我解压。
6、调整日常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7、积极治疗眼周皮肤疾病和代谢性疾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