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猴痘疾病英文名称: monkey pox,MPX疾病概述: 猴痘(monkey pox,...
养生
疾病名称: 猴痘
疾病英文名称: monkey pox,MPX
疾病概述:
猴痘(monkey pox,MPX)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罕见。典型临床表现为皮疹、发热、疲劳、肌肉痛等。该病为自限性疾病,但病情严重患者可能发生虚脱衰竭而死亡,因此须及时就医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皮肤科、急诊科、传染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皮疹、发热、疲劳、肌肉痛、头痛、背痛
主要病因: 猴痘病毒感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清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电镜检测、病毒培养、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为传染性疾病,需要隔离治疗,且病情严重患者可能发生虚脱衰竭而死亡,因此一经发现请立刻就医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播。
流行病学-传染源:
宿主动物、染病动物、猴痘患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可在直接的、长时间与猴痘患者面对面的接触中,接触大量含病毒的飞沫而感染。
2、消化道传播
易感人群可通过食用病毒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3、接触传播
(1)动物-人:易感人群可通过被已感染动物咬伤、直接接触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及病损皮肤而感染。
(2)人-人:易感人群可通过接触猴痘患者的体液或病毒污染物品,如衣服和被褥等方式感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猴痘临床罕见。
流行病学-死亡率:
病死率为1%~10%,其中儿童感染者病死率最高。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啮齿类动物密切接触者,如宠物商店和动物饲养场的工作人员等。
2、未接种过牛痘疫苗的人,尤其是儿童。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主要分布在中非和西非国家的热带雨林地区。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全年均有病例出现,6月~8月为高峰。
病因-总述:
猴痘的病因主要为感染猴痘病毒。病毒进入人体后,可通过血液广泛地播散到全身皮肤、黏膜等组织从而引起相应病变。密切接触啮齿类动物及儿童未接种牛痘疫苗为危险因素。
病因-基本病因:
猴痘病毒进入人体,可迅速到达淋巴组织,在内大量复制后入血,形成一次短暂的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血液感染全身单核-巨噬细胞,并继续复制、释放入血,导致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继而通过血液更广泛地传播到全身皮肤、黏膜等组织,并引起相应的病变,如出现皮疹等。
病因-危险因素:
1、密切接触啮齿类动物。
2、儿童未接种牛痘疫苗。
症状-总述:
猴痘患者有7天~14天的潜伏期。典型临床表现为皮疹、发热、乏力、肌肉痛等。根据病程进展,可分为前驱期、出疹期和结痂期。
症状-典型症状:
1、前驱期
急性起病,有发热、乏力、头痛、肌肉痛、背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咽喉疼痛症状。症状持续2日~4日。
2、出疹期
发热1天~3天后开始出现皮疹。皮疹通常经过斑疹、丘疹、疱疹和脓疱四个阶段。开始为卵圆形至环状的红色斑丘疹,后很快发展为疱疹,形成小脓疱,部分皮损有出血倾向。皮疹的分布呈离心性,从面部开始出现,然后向四肢扩散,躯干处较少,患者同一部位的皮疹常处于同一发展阶段。
3、结痂期
皮疹病程约2周~4周。疱疹形成数天后开始干燥、结痂。痂皮脱落后会留有瘢痕,5年后约半数瘢痕会消失。
症状-并发症:
感染:
1、极小部分患者可合并细菌感染。严重者可发展成败血症。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伴有全身不适,脉搏、呼吸加快。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或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等关节损害症状。
2、若感染发生在肺部,则患者可表现出气促。严重者可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突发的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和气促。
症状-伴随症状:
淋巴结肿大:约90%的患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腹股沟及腋下多见。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现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2、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紫绀等症状。
以上情况均须前往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在出国或接触啮齿类动物后出现发热、乏力、肌痛等症状。
2、出现不明原因的皮疹。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请及时到皮肤科或传染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躯干和四肢的皮肤检查,请穿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
3、若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物名称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等。
5、可由家属陪同,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最近有去过其他国家吗?
3、您最近有接触啮齿类动物,如兔子、老鼠之类的吗?
4、您有发热、乏力的症状吗?
5、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6、您对什么药物食物过敏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诊断吗?我得的是麻疹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3、我的情况严重吗?这个病能被治愈吗?
4、我需要隔离吗?
5、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以后还会复发吗?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会有损伤吗?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皮疹、发热、乏力、肌肉痛等症状的时候,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其次会建议做血常规、血清抗体检查、病毒核酸检测、电镜检测、病毒培养检查、病理检查等以诊断本病,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排除其他皮肤病或传染病。
检查-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猴痘患者通常有体温升高。
2、淋巴结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全身淋巴结进行触诊。大部分患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腹股沟及腋下多见。
3、皮肤黏膜检查
(1)部分患者可见咽部黏膜红肿。
(2)出疹期患者可出现皮疹,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脓疱四个阶段的形态,其中斑丘疹以卵圆形至环形的红色肿块为特征。患者皮疹呈离心性分布,以头面、四肢多见,而躯干较少,且同一部位的皮疹常处于同一发展阶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猴痘患者白细胞总数可减少或正常,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若患者合并细菌感染,则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2、血清抗体检查
在恢复期,猴痘患者可出现特异性抗体呈4倍以上增高。
3、病毒核酸检测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可在患者皮损标本中检测出病毒核酸阳性。
检查-其他检查:
1、电镜检查
猴痘患者皮损标本,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猴痘病毒,并可排除其他病毒。
2、病毒培养检查
猴痘患者可通过细胞培养,从皮损标本中分离出猴痘病毒。
诊断-诊断原则:
仅依靠症状、体征无法确诊。医生会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实验室检查可帮助确诊。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风疹、水痘、麻疹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患者发病前10日内与感染的动物或患者接触,或在疫区与疑似患者或易感动物接触。
2、主要临床表现
(1)皮疹:有斑疹、丘疹、疱疹和脓疱四个发展阶段。其中,斑丘疹以卵圆形至环形红色肿块为特征。分布呈离心性,且同一部位皮疹处于同一发展阶段。
(2)其他症状: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咽痛、咳嗽、呼吸急促。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或正常,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合并细菌感染后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2)血清学检测:抗体呈4倍及以上增高。
(3)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4)病毒培养:呈阳性。
(5)电镜观察:电镜下观察到猴痘病毒,除外其他病毒。
(6)PCR:在患者组织中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检测到猴痘病毒,除外其他种病毒。
4、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同时符合流行病学史标准和主要临床表现(有特征性皮疹加两项及以上其他症状)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若在实验室检查(3)~(6)中有一项阳性即可确诊。
诊断-鉴别诊断:
1、风疹
二者皆可出现皮疹、淋巴结肿大等情况。但风疹患者淋巴结肿大主要发生在耳后、枕部及颈部,且不明显。猴痘患者淋巴结肿大主要发生在颈部、腋下及腹股沟,且肿大明显。医生可根据患者淋巴结肿大情况,进行鉴别。
2、水痘
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和头部多见,四肢少见。而猴痘皮疹呈离心性分布,首见于头面部,躯干皮疹较四肢头面少。医生可根据患者皮疹分布情况进行鉴别。
3、麻疹
二者虽然都有皮疹,但具体表现有所差异。麻疹患者早期可在口腔两侧正对第一臼齿的颊黏膜出现灰白色小点,称为柯氏斑。出疹顺序为耳后、发际、额、面,后逐渐蔓延至全身。皮疹退后有脱屑和色素沉着。而猴痘患者无柯氏斑,皮疹呈离心性分布且皮疹退后留有瘢痕。医生可通过观察患者口腔黏膜、皮疹出疹顺序,以及皮疹结痂后是否留有瘢痕,而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猴痘主要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其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因目前尚无特异治疗药物和方法,故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治疗-对症治疗:
1、降温
(1)物理降温
①擦浴:采用32℃~34℃的温水或25%~50%乙醇(温度30℃左右)进行全身擦浴,一般擦拭5分钟~10分钟。
②冰敷:用冰袋、冰帽冷敷头部及大动脉走行处。
(2)药物降温
若物理降温效果不好,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予解热镇痛药。
2、镇静
烦躁者医生可能给予小量镇静剂。
3、止痒消毒
医生会开具1∶4000高锰酸钾溶液、2%硼酸溶液或2%碳酸氢钠溶液让患者对皮疹进行清洗或湿敷。
治疗-一般治疗:
1、猴痘患者一经确诊,需要到专门的传染病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2、充分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3、多饮水,补充水分。若病情严重患者无法饮水则可通过静脉补液。
4、注意全面营养饮食,病情严重无法进食患者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治疗-药物治疗:
对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医生可能根据情况给予广谱抗病毒药物,如西多福韦。
治疗-相关药品:
乙醇、高锰酸钾、硼酸、碳酸氢钠、西多福韦
治疗-手术治疗:
猴痘一般无须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猴痘为自限性的传染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可自愈或治愈,但少部分病情严重患者可出现死亡。患者痊愈后可产生免疫力,一般不会复发。
预后-危害性:
1、本病为传染性疾病。
2、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合并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可能导致死亡。
预后-自愈性: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可以自愈,部分严重患者可能死亡。本病为传染性疾病,需要隔离治疗,请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可通过积极的对症支持,在病程结束后可达到治愈。
预后-治愈率:
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少部分严重患者可出现死亡。
预后-根治性:
猴痘患者通过对症治疗可缓解症状,病程结束后自身免疫系统可清除体内病毒而实现根治。
预后-复发性:
猴痘患者痊愈后,体内可产生免疫性抗体,从而具有免疫力,一般不会复发。
日常-总述:
猴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遵医嘱用药、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猴痘为罕见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可能会因此而产生恐慌,担心疾病不能治愈而产生悲观、恐惧心理。
(2)猴痘患者需要隔离治疗而与家属分离,患者可能因此产生悲伤、孤独情绪。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当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通过远程联系的方式多与患者进行交流,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
(2)患者应当正视自身疾病,保持心情舒畅,相信疾病是可治愈的,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换药,避免病情控制不佳。
2、西多福韦副作用较强,主要不良反应有肾毒性和白细胞减少。患者若出现尿少、水肿等症状需要及时报告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生活规律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2、注意保暖
保持适宜室温。患者出汗应及时擦汗和更换衣物,避免受凉。
3、保持清洁
(1)保持皮肤清洁:每日应当用温水轻轻擦拭皮肤。
(2)保持口腔、鼻咽部及咽部的清洁:及时清除分泌物。用温生理盐水冲洗眼睛后,可滴眼药水。应当每日刷牙,在进餐后用温盐水漱口。
4、保护皮肤,避免感染
若皮疹瘙痒,可用指腹按压瘙痒部位以止痒。若猴痘患者为儿童,可让其戴手套避免搔抓。
饮食调理:
科学饮食调理对疾病的恢复有积极作用。猴痘患者应当保证营养供给,多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多饮水,同时避免食用辛辣、肥甘厚腻食物。
饮食建议:
1、多食高蛋白、高热量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3、若患者食欲不振,可依据其喜好提供饮食,以增进食欲。
4、多喝水,促进毒物与代谢产物排出。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如辣椒、咖喱、油炸食品等。
2、禁食肥厚腻滞食物,如肥猪肉等。
3、禁食烈酒、浓茶、浓咖啡。
4、避免一次吃得过饱。
5、避免食用坚硬食物或难消化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可以通过避免猴痘病毒感染进行预防。
1、增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接触患病动物或猴痘患者。
2、对猴痘患者或染病动物的接触者,应当接种天花疫苗进行预防。
相关疫苗:
天花疫苗:对接触或有可能接触猴痘患者或染病动物者,应当接种天花疫苗。使用天花疫苗预防人类猴痘,有效率大约为85%。但接种天花疫苗可能有潜在的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