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黄斑前膜疾病英文名称: epiretinal membrane疾病别名: 黄斑前纤维增生...
养生
疾病名称: 黄斑前膜
疾病英文名称: epiretinal membrane
疾病别名: 黄斑前纤维增生、黄斑前纤维综合征、黄斑视网膜前膜
疾病概述:
黄斑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是指无明显相关原性眼病或诱因时出现的黄斑或其附近区域出现的慢性进行性视网膜前纤维增生,增生膜形成并收缩导致的一种黄斑部的病变,其发生原因可为特发性或继发性。患者多有视物变形、闪光感、视力下降等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眼科
发病部位: 头部、眼
常见症状: 视物变形、闪光感、视力下降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Amsler表检查
重要提醒: 尽早进行治疗有助于患者后期的视力恢复。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率增高。
病因-总述:
黄斑前膜可分为特发性与继发性,两者病因可有所不同,但目前均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可能导致患者黄斑前膜发生率增加。
病因-基本病因:
1、特发性黄斑前膜
特发性黄斑前膜推测与玻璃体后脱离过程中视网膜的交界面损伤修复有关。
2、继发性黄斑前膜
继发于其他眼底病,如视网膜脱离、眼后节的炎症、视网膜血管阻塞、全层黄斑孔或持续的玻璃体牵拉。
病因-危险因素:
1、年龄
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率增高。
2、眼部外伤
眼球出现过外伤,尤其是眼部贯通伤、钝挫伤,伴有玻璃体积血者可能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3、眼部手术史
经历过眼部手术,尤其是视光凝、冷凝、电凝方式的视网膜手术者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4、眼部肿瘤
存在眼部肿瘤者出现黄斑前膜的风险较高。
5、其他
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多种疾病患者可能导致患者继发性黄斑前膜发生风险增加。
症状-总述:
黄斑前膜患者初期多无明显症状,起病缓慢,常在体检时发现。随病情不断发展,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症状,以视物变形和视力下降最为常见。
症状-典型症状:
1、视力下降
患者随病情发展可出现一定程度的视力下降,但多不严重,约2/3病例视力在0.7以上,只有5%在0.1以下。
2、视物变形
病变波及视网膜时可导致患者出现视物变形,有时可发生视物缩小。
3、其他
部分患者可出现中心暗点、复视和色觉减退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随着黄斑前膜的不断增厚,可以造成视网膜变形、水肿、小出血斑、棉絮斑及局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等多种并发症。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
2、出现视物扭曲、变性。
3、视野中心出现暗点或中心视野消失。
出现以上情况时需及时就医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出现眼部不适或视力异常等情况时均应前往眼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畏光患者可携带墨镜等保护眼睛。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出现了哪些症状?症状何时出现的?
2、既往有无眼科病史?
3、有无眼部手术史?
4、近期有无服用什么药物?
5、您是否患有糖尿病?
6、平时是否抽烟及饮酒,抽烟数量及饮酒量多少?
7、家族中有无眼科遗传病史?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症状可以恢复么?
2、需要住院治疗么?
3、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疾病?
4、我应该吃什么药?医保可以报销么?
5、我需要进行手术么?手术会不会出现其他并发症?
6、这个病会导致失明么?
7、我这个病能治愈么?
8、我需不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多通过初步的眼科检查对黄斑前膜患者体征及症状进行明确,并通过多种影像学手段进一步对患者的眼部病变结构进行了解,其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是检查特发性黄斑前膜最直观和客观的方法。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多会对黄斑前膜进行眼部体格检查,检查可在直视或裂隙灯下进行,对于疾病的明确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有较高价值:
1、眼前段检查
患者眼前段检查时常无特异性发现,因多见于老年人,可见晶状体不同程度的混浊。
2、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须在散瞳后进行。多数患者可见玻璃体的完全或不完全后脱离。早期黄斑前膜为一透明的膜样组织,眼底检查时可不明显,典型表现为黄斑区存在玻璃纸样的反光,如前膜进一步增殖则黄斑区可由半透明变为不透明甚至成灰白色。黄斑前膜增殖收缩时可产生视网膜皱褶、血管扭曲变形,严重时血管向中心凹处收缩,视网膜静脉也可扭曲并扩张变形,有时可见小的出血或是渗出。
检查-其他检查:
黄斑前膜患者检查时通常用单眼看Amsler表,伴有视功能异常的患者可能出现图形的扭曲或遮挡等情况,可对黄斑水肿视物变形的症状进行有效判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是检查特发性黄斑前膜最直观和客观的方法。它可详细了解黄斑前膜的位置、厚度、与视网膜玻璃体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黄斑裂孔、黄斑水肿和黄斑的脱离,以指导治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常可见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增厚,中心凹结构消失;在视网膜表面见前膜形成的一高反射的光带,常与其下方的视网膜有多个点状黏连,也可表现为广泛黏连。
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多表现为黄斑区血管的扭曲变形、黄斑区拱环的变形和移位,尤其在早期眼底检查尚不明显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即可较清晰地发现血管的改变,严重时可出现血管的荧光渗漏和着染,黄斑水肿时则有菊花样的荧光积聚。较厚的前膜还可造成荧光遮蔽。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的诊断基于患者的病史及临床检查结果,一般根据既往有眼病史或眼部手术史,典型的眼底改变,较易诊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有助于区别黄斑裂孔、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等。
诊断-鉴别诊断:
1、板层黄斑裂孔
眼底检查可与特发性黄斑前膜相似,OCT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光带的部分中断,可伴或不伴有黄斑膜。
2、黄斑裂孔
与黄斑前膜引起的假性裂孔极易混淆,在黄斑前膜不明显时眼底检查较难分辨,OCT可发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光带的断裂。
治疗-治疗原则:
黄斑前膜患者,无确有疗效的药物治疗,仅轻度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无需处理。对于出现视力进行性下降,或视物变形严重影响患者视功能时,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黄斑前膜通常不选择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特效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采用常规的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无玻璃体后脱离者需人工造成玻璃体后脱离,术中尽可能多地切除玻璃体后,先用视网膜钩挑起前膜的边缘,再用眼内镊沿切线方向撕除,应尽量将前膜撕除干净,并避免损伤视网膜,黏连严重的可用眼内剪剪开或剪除,不可强行撕膜,尤其是伴有黄斑水肿或有假性黄斑裂孔者。手术结束前检查周边视网膜有无视网膜脱离或视网膜裂孔存在,如有则一并处理。
治疗-治疗周期:
黄斑前膜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黄斑前膜的预后与其发病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大部分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后都可得到视力和其他症状的改善。对于视力下降严重者,手术可使患者视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恢复。如合并黄斑水肿,手术后视力恢复则可能较差。
预后-危害性:
1、患者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可引起视功能的严重下降。
2、患者可有明显的视物变形,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带来较大心理压力。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不会自愈,需积极就医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积极治疗,可实现治愈,恢复正常。
预后-治愈率:
大多数患者可经手术治疗彻底治愈,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黄斑前膜的病因尚不明确,不能够根治。
预后-复发性:
部分患者术后可存在复发可能。
日常-总述:
患者应当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用眼习惯,在患者视力下降后及时适应,避免因眼部视功能下降造成损伤。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应当合理用眼,尤其是术后患者应当严格控制用眼时间,避免用眼过度。
2、家属应当适当注意生活用品的摆放,避免患者因为视功能下降在生活中不慎造成损伤。
3、注意在光线较强时使用墨镜等减少强光刺激。
4、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发现疾病进展。
日常-术后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附近干燥、清洁,遵医嘱按时服用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如果手术切口附近出现红、肿、热、痛、脓液等炎症征象,应及时就医。
饮食调理:
本病的饮食无必须遵守的特殊要求,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适当调整饮食对于患者眼部功能的保护有一定帮助。
饮食建议:
1、患者可适量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常见的来源是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禽蛋等。
2、可适当扩大饮食中蔬菜水果的比例,以增加维生素、叶黄素的摄入。
饮食禁忌:
1、戒烟戒酒,避免其造成眼部刺激。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辣椒等。
预防措施: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方式,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该病的发生风险: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锻炼,保持睡眠充足。
2、戒烟戒酒,避免烟酒等因素的刺激。
3、积极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危险人群应当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4、合理用眼,避免外伤,避免眼部感染和损伤。
5、出现眼部不适时及时就医治疗,避免其他疾病迁延引起发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